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军事 >

左宗棠传论

2010-03-22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页码:569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3月 ·ISBN:7561422679 ·条形码:9787561422670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左宗棠传论 去商家看看
左宗棠传论 去商家看看

 左宗棠传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页码:569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3月
·ISBN:7561422679
·条形码:9787561422670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右边土字旁右边是段
媒体推荐 前言
19世纪初叶,特别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腐朽统治,独立的封建中国没有由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到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逐步地成为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争取独立、民主、富强和近代化,成为近代中国各族人民努力追求和奋斗的崇高事业,其中反对外国侵略,争取和维护国家的独立与领土主权完整,尤为最主要而紧迫的任务。
左宗棠就生长在这个巨大变局与激烈斗争的时代里,是这个时代一位坚决反抗外来侵略,为中国的独立、领土主权完整、富强和近代化作出过多方面贡献的“爱国者”①。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入。他的一生可分为早期(1812—1852)、中期(18
52-1873)和晚期(1873—1885)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各具特点,而又彼此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左宗棠的早期历时较长,到他1852年进入湖南巡抚幕府前止,他已是年到40岁的中年人,可谓大器晚成。在这一阶段,他科场坎坷,刻苦攻读经世“有用之学”,较长时期担任乡村教师,与陶澍、林则徐、贺长龄、贺熙龄等爱国人士和今文学派多有交往,逐步孕育滋长了为国家独立富强和民族振兴昌盛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为往后的事业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左宗棠的中期,正值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的矛盾,以致他在初涉政坛后的21年的时间里,从担任湖南巡抚幕僚,到襄办、帮办江南军务,到任浙江巡抚,再到任闽浙总督和陕甘总督,几乎是把镇压太平军、西捻军和陕甘回民起义军作为主要任务,为自己的历史抹了黑。但与此同时,他又大力举办洋务,创办福州船政局、西安机器局和兰州制造局,并整饬吏治,推行社会改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左宗棠的晚期,国家四郊多垒,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他把主要的精力转向了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先是在镇压陕甘回民起义军后,继续督师西征,粉碎阿、俄侵略,收复新疆,开发西北;接着又挥戈南下,督办福建军务,率军与法国侵略者作战。与此同吋,他继续兴办洋务,创办甘肃织呢总局等企业;深化社会改革,促成新疆和台湾建省。这些,都功在国家、民族,彪炳史册,是左宗棠爱国主义思想发展的高峰。
综观左宗棠的生平,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镇压太平军及其他人民起义; (二)举办洋务;(三)推行社会改革; (四)反抗侵略,收复新疆。而贯串始终的一条思想主线,是他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炽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后三个方面,对近代中国的独立、富强和近代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举办洋务是左宗棠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编辑推荐 《左宗棠传论》根据左宗棠一生镇压起义、兴办洋务、进行改革和反对侵略这四个方面,以反侵略和爱国为主题,遵照全面、系统、深入和客观的原则,在资料、结构、内容和论述四个方面作了较多的探索和努力,力求有新的突破,以显示本书与同类著作比较有自己的不同特色。
目录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与早期生活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家世与少年时代
第三节 科场坎坷与求“有用之学”
第四节 早期师友与为反侵略战争筹谋
第五节 早期思想与活动的若干特点
……
文摘 书摘
1842年,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左宗棠极为忧愤,认为:“买山而隐,为苟全之计,此时已觉其迟;失此不图,更为无策!”他曾派人往青山察看,但以“馆地羁絷”,加以经费困难,搁了下来②。
1844年,左宗棠已经移家柳庄,仍继续寻找避居之地。在给贺熙龄的信中,他说:“世局纷纭,日甚一日。辰下康年屡降,故事变未形。一旦稍有水旱之灾,正恐无复收拾之日耳。昨偶阅引认诗云:‘老去寻山报国恩。’每微吟一过,神辄为之不怡也。”③这时,他已访闻到白水洞位置不远,“深邃幽窈’①。但仍未及买地经营。
1846年,左宗棠由安化返回湘阴,实地考察了县境东南双狮、白鹤、望塔、梓木诸洞,“缘崖涉涧凡三日,始竟其概”。考察后,他认为“白鹤、望塔、梓木渚处,所易得者地利,而难得者人和”。于是返回左家*,与“乡中诸昆”商量,选定了青山中的廖家坪。他分析说:“廖家坪距宗棠老家不过数里,族众一呼可集。又近处廖、吴、刘三姓皆历世姻好,其谨愿易使与寒族同,宗棠向所深悉,人心可恃,百倍于白鹤诸山,有断然者。且北山高峙,绵亘数十里,险峻著名之胡壁岩、文家大山俱近在十余里之内。如嫌此地距大路太近,即以此为将来往来东道主,而再于两处附近之地谋一武陵,亦为至便。”于是,他“属诸昆急图之”①。但依然没有结果。
1850年(道光三十年),左宗棠邀同郭嵩焘等周历湘阴东山(即青山),为避地之计。他择定了白水洞,郭氏兄弟则选中了附近周礤岭,两家共“为山居结邻之约”②。于是,1852年秋,乃共同徙家于此,“诛茅筑屋,为自保计”③。
左宗棠是一个忧国有志而又富有远见的人。他“买山而隐”,避居青山,决不能作寻常的消极避世论。当然,在当时时局下,他不无“苟全”身家于乱世的思想,其中包括“为保全宗族亲党计”,这也是一种很自然的应变措施;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隐居待机。他曾多次说过:“天下无不了之事,无不办之寇,亦未尝无了事办寇之入。”④显然,他自己就是以这种“了事办寇之人”白期的。他坚忍不拔地求经世致用之学,特别是究心舆地学、兵学和洋务之学,时刻关注国内外形势,就是为的有朝’日,出任此等大事。他曾自比于诸葛亮,在书函中“白署葛亮”⑤ (后与郭昆焘同人湘鄂幕府治军事,又“相与渭之老亮、新亮”⑥)。诸葛亮散闲卧龙岗,躬耕陇亩,等待着刘备三顾茅庐;左宗棠也屈居山乡,饱渎“有用之书”,直至避隐白水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