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页码:24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3853751/9787503853753 ·条形码:9787503853753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旅游资源学 |
 |
|
 |
旅游资源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页码:24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3853751/9787503853753
·条形码:978750385375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系列实用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旅游资源学》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共分14章,分别介绍了旅游资源学绪论、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天象与气候景观类旅游资源、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建筑设施类旅游资源、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资源信息系统、旅游图的编制和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每一章设置本章概要、学习目标、关键性术语、章首案例、章尾案例、复习题、经验性练习、案例分析、本章推荐阅读书目等栏目。全书采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阐述各旅游资源类型、成因、开发与保护,并突出介绍旅游资源管理的现代技术一旅游资源信息系统和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既注重与国际旅游研究新趋势相融合,又紧扣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的实际,逻辑性强,体系完整,体例新颖,内容翔实,应用性强。可供高等学校旅游管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做教材使用,也可作为旅游、管理、经济、环境、规划等行业部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工作者的参考书,并能作为区域旅游资源调查、普查的培训用书。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旅游资源学的学科研究
1.1.1 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1.2 旅游资源学的学科特点与研究方法
1.2 旅游资源概念
1.2.1 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内涵
1.2.2 旅游资源的特征
1.2.3 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
1.3 旅游资源的分类
1.3.1 传统分类法
1.3.2 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分类法
第2章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
2.1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概述
2.1.1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的概念
2.1.2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2.1.3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的特点
2.1.4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的功能
2.2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类型
2.2.1 综合自然旅游地
2.2.2 沉积与构造
2.2.3 地质地貌过程形迹
2.2.4 自然变动遗迹
2.2.5 岛礁
第3章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
3.1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概述
3.1.1 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的概念
3.1.2 水域风光旅游资源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3.1.3 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的特点
3.1.4 水域风光的旅游功能
3.2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类型
3.2.1 河段
3.2.2 天然湖泊与池沼
3.2.3 瀑布
3.2.4 泉
3.2.5 河口与海面
3.2.6 冰雪地
第4章 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
4.1 生物景观旅游资源的概述
4.1.1 生物景观的概念
4.1.2 生物景观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4.1.3 生物景观旅游资源的特点
4.1.4 生物景观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
4.2 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类型
4.2.1 树木
4.2.2 草原与草地
4.2.3 花卉地
4.2.4 野生动物栖息地
第5章 天象与气候景观类旅游资源
5.1 天象与气候类旅游资源概述
5.1.1 天象与气候的概念
5.1.2 天象与气候资源与旅游的关系
5.1.3 天象与气候景观类旅游资源特点
5.1.4 天象与气候景观类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
5.2 天象与气候景观类旅游资源类型
5.2.1 光现象
5.2.2 天气与气候现象
第6章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
6.1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概述
6.1.1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的概念
6.1.2 遗址遗迹景观与旅游活动的关系
6.1.3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的特点
6.1.4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
6.2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类型
6.2.1 史前人类活动场所
6.2.2 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
第7章 建筑设施类旅游资源
7.1 建筑设施类旅游资源概述
7.1.1 建筑设施旅游资源的概念
7.1.2 建筑设施景观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7.1.3 建筑设施类旅游资源的特点
7.1.4 建筑设施的旅游功能
7.2 建筑设施旅游资源类型
7.2.1 综合人文旅游地
7.2.2 单体活动场馆
7.2.3 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
7.2.4 居住地与社区
7.2.5 归葬地
7.2.6 交通建筑
7.2.7 水工建筑
第8章 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
8.1 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概述
8.1.1 旅游商品的概念
8.1.2 旅游商品与旅游活动的关系
8.1.3 旅游商品的特征
8.1.4 旅游商品的功能
8.2 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类型
8.2.1 地方旅游商品
8.2.2 日用工业品旅游资源
第9章 人文活动旅游资源
9.1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概述
9.1.1 人文活动的概念
9.1.2 人文活动与旅游的关系
9.1.3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特点
9.1.4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
9.2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类型
9.2.1 人事记录
9.2.2 艺术
9.2.3 民间习俗
9.2.4 现代节庆
第l0章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10.1 旅游资源调查
10.1.1 调查的意义
10.1.2 调查的原则
10.1.3 调查的内容
10.1.4 调查的形式
10.1.5 调查的步骤
10.1.6 调查的方法
10.2 旅游资源评价
10.2.1 旅游资源评价的意义
10.2.2 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
10.2.3 旅游资源评价的理论依据
10.2.4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10.2.5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第11章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11.1 旅游资源开发
11.1.1 旅游资源开发概述
11.1.2 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依据
11.1.3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11.1.4 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11.1.5 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序
11.2 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11.2.1 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11.2.2 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特点和要求
11.2.3 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类型和内容
第12章 旅游资源信息系统
12.1 旅游资源信息系统概述
12.1.1 数据与信息
12.1.2 信息系统
12.1.3 旅游资源信息系统概念
12.2 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组成
12.2.1 计算机系统
12.2.2 数据库系统
12.2.3 系统使用和管理人员
12.3 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设计
12.3.1 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
12.3.2 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功能
12.3.3 旅游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12.3.4 旅游资源信息系统应用模块的设计
12.4 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
12.4.1 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应用
12.4.2 我国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
第13章 旅游地图的编制
13.1 旅游地图的定义、特征、功能和作用
13.1.1 旅游地图的定义与特征
13.1.2 旅游地图的功能与作用
13.2 旅游地图的要素
13.2.1 比例尺
13.2.2 旅游地图符号的设计
13.2.3 旅游地图注记设计
13.3 旅游地图的色彩设计
13.3.1 色彩的作用
13.3.2 色彩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
13.4 旅游地图编制
13.4.1 旅游地图编制的一般过程
13.4.2 旅游地图编制的基本原则和思想
13.4.3 旅游地图编制方法
第14章 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4.1 旅游资源保护
14.1.1 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14.1.2 旅游资源破坏的因素
14.1.3 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14.2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4.2.1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4.2.2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参考文献
……
序言 1845年,托马斯·库克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标志着世界旅游业的出现。但是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旅游业,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美.。从那时至今,旅游从为少数上层阶层所能享受的活动发展到现今大众旅游和社会旅游时代,仅经历了50多年的时间。在这短短50多年的历程中,世界旅游业发展大大超出世界经济总体发展速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国际旅游人数首次突破8亿人次,全球平均增长率高达5.5%;2006年国际旅游人数达到8.42亿人次,同比增长4.5%,超出了旅游业的发展预期。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每年将有10亿多人出国旅游。旅游不仅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还是影响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一个重要因子。
中国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国,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优势。上下几千年的文明积淀,方圆,960万km2的国土,使中国的旅游资源在世界上无与伦比。尽管我国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国正从一个旅游资源大国走向旅游接待大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其强劲的发展势头为世界所关注。2006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13.94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2494万人次,全国旅游外汇收入339.49亿美元,出境旅游总人数为3452.36万人次。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可达2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可达26亿人次以上,出境旅游人数可达1亿人次左右,游客市场总量可达30,亿人次左右,居民人均出游可达2次,旅游业总收入可达2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将每年新增直接就业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到201l5年,中国旅游直接拉动和间接就业总量将达1亿人左右。
文摘 (3)天象与气候资源的季节性变化影响旅游客流的空间分布
气候条件优越并且持续时间长的地区成为旅游热点地区。夏季,我国的气温普遍较高,沿海海滨、湖滨和山区,气候相对凉爽宜人,成为旅游热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我国低纬度地区成为居住在北方的游客向往的地方,而生活在温暖地带的南方游人则喜爱到北方去欣赏北国风光。
(4)气候的季节性变化,导致旅游业淡季、平季和旺季更替的变化节律
春季、秋季,气候温和宜人,是旅游的最好季节,夏季的炎热和冬季的寒冷,降低了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形成旅游平季或淡季。当然暑假学生多,也能形成小旺季,但不是气候的影响。
(5)天象与气候资源存在的优劣差异影响了旅游的观赏效果和舒适度
首先,旅游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天象、气候是重要的影响条件之一。适宜的天象:气候,可以为旅游活动提供舒适的条件;相反,恶劣的天象、气候就会给旅游活动带来许多不便。其次,对诸如观日出、观日落、观彩霞、观极光、观高山宝光、观鸟群等特定观赏项目,它们的观赏效果就要依靠合适的天气条件来完成。最后,天象、气候条件还会影响旅游者的舒适度,比如,连续闷热无雨、暑热难当,会使旅游者烦躁不安。反之,在闷热之中降雨,不仅可避暑降温,还可造成某些特殊的观赏背景,如雨景、云雾景等,形成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要素——背景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