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哥大与现代中国

2010-03-22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266 页 ·出版日期:2000年01月 ·ISBN:753212021X ·条形码:9787532120215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哥大与现代中国 去商家看看
哥大与现代中国 去商家看看

 哥大与现代中国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266 页
·出版日期:2000年01月
·ISBN:753212021X
·条形码:9787532120215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胡适,还有更多的中国现代文化名人从哥伦比亚大学走出。冯友兰为什么在离别哥大60年后才重回母校领到博士学位?诗人徐志摩为什么离开了哥大?本书带你走进这所培养了58位诺贝尔得奖者的世界名校。
拥有200多年历史的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与现代中国文化有着一段难分难解的血肉情缘,而且有着其闻名世界的奇异之处。这些人和事有的已经广为人知,有的却密藏在心灵深处或圣澍的所在。您知道慈禧太后和哥大东亚研究的一段缘分吗?
媒体推荐 千古风流皇家梦 万世流芳“洋科举”(代序)
出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总也有几千次了。不管走过多少次,矗立在巨大的巴特勒图书馆旁彩墙上那醒目的数字每次望见都似第一次那样震撼着我的心。那夺目的58灿烂煊赫,指示着这所大学的毕业生、教职员和校友中有五十八个人获得过诺贝尔奖。这个数目在美国的大学里是首屈一指的。
五十八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多么嘹亮!——它有如军乐队中催人出征的那定音鼓和小号,是那么地高亢和激越。这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骄傲。
这金灿灿、沉甸甸的数字也像一个巨大的感叹号在叩击着我的心。我们中国,这个十几亿人的大国迄今竟没有一个学者得到过诺贝尔奖。不管我们如何看待诺贝尔,亚洲其他国家甚至世界上的一些小国有人能拿,我们未能,这至少并不是我们的光荣。两千多年前屈老先生曾哀叹橘生江北蜕变成了枳,可我们的人才来到了美国则仍是橘,甚至成了更优良品种的橘——至少,在哥伦比亚大学诺贝尔获奖者的名单中有两个名字是华裔。
说哥伦比亚大学是诺贝尔得奖者的摇篮,这句话在某种意义上并不为过;但最使哥伦比亚大学骄傲的,却是它是美利坚合众国的摇篮。它的建校史比美国的建国史还长得多,它的毕业生中就有那么被称为“美国建国之父”的极光荣的一群。随便在校园里一走,触入眼帘的名字就有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他的肖像印在美钞十元的纸币上,几乎无人不晓);美国最高法院首任首席法官、宪法起草者杰伊;美国第一任外交部长,《独立宣言》起草者列文斯顿;建立美国币制并撰立纽约宪法的参议院领袖莫瑞斯,等等,等等。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就是一本书,这里书写着美国开国的血与火和光荣历史。在校园里徜徉,你不时可以遇见这批开国的英雄在对你微笑着。你还可以遇见以其文学奖的发放而著称于世的普利策,遇见古希腊的牧神,遇见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从你身边匆匆走过。岁月,在这儿以不同的时态向你展示着它的魅力。有的,已经凝固成了久历风霜的青铜,透过历史的烟尘在塑像上逼视着你;有的,仍绽放着不朽的生命力,越过时空的羁绊以冥冥的注视激励着你。
所有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人都愿怀着深情说:这里,是我的母校。
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最早的大学之一,是美国常春藤盟校的一个领袖。
哥伦比亚大学是由英国国王乔治二世于一七五四年创建的,它的原名叫。国王学院”。不同于欧洲早期大学由神学教会组织所创建。这所大学自开创伊始就有着很浓的皇家色彩。在其被颁旨承建的皇家大宪章中敕令“国王学院之为学苑,其旨在以雅范语言、宏阔的艺术及
科学去裨益和教育青年。”正因其泱浃之风的皇家气度,敕令不拘于任何宗教教派的教旨,不局限于任何思想教条的禁锢,声言“无论何种宗教教义,不拘何其殊异;人不论何种等级、特权、殊遇、恩惠、豁免,皆得以入学而受教巾。”这种皇家气度的豁达和自由色彩助长了哥伦比亚大学崇尚自由解放、开阔甚至激进的学术色彩,极大地刺激了哥伦比亚大学后来的学术发展道路。这是哥大异乎寻常的优异的学风。
哥伦比亚大学校园一角
可以想见,在同期其他大学仍然笼罩在宗教教派纷争以及神学排斥异己之战的形而上的悲氛里时,哥伦比亚大学已经在北美这块崇尚自由的土地上播下了最早的思想自由的种子。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世界名校文化丛录”的其中一本。拥有200多年历史的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与现代中国文化有着解不开的关系。慈禧太后和哥大东亚研究所之间奇特的缘分;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胡适与母校哥大的恩恩怨怨;冯友兰先生离别哥大六十年后重回母校读博士学位;诗人徐志摩离开哥大的原因等等,许多精彩的内容使得本书异彩纷呈,并以其宏大的视野引人深思。
目录
千古风流皇家梦 万世流芳“洋科举”(代序)
托起中国梦
——晚清的中国管家丁龙与哥大汉学的一段传奇
胡适与哥大的恩恩怨怨
归来兮,逸出哥大的诗魂
——徐志摩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夙缘
……
文摘 书摘
不幸的是,胡适又是一颗太耀眼的星辰,不管和什么星群在一起,他都会使得周围一切黯澹无光。这就造成了他的悲剧。胡适像一个失恋却又不能自拔的恋人,一厢情愿或情有独钟,希望投怀送抱,却受到有意或无意的一再冷落。他怀有着旧式文人的孤傲,倚仗着自己的天生丽质,淡扫蛾眉,素面朝天,没想其对象却是昏君俗臣、奸佞小人;红颜未老恩先断,秋扇见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难言的悲苦。
对于这一点,他的晚辈和学生唐德刚曾痛惜地叹道,那时的胡适“精力犹盛,本可凭藉北美之资财,整理中华之国故。孰知他的盖世才华,竟只能在普林斯敦大学做一短期的中文图书管理员。”“总之胡先生对他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情意是深厚的。他自觉是老辈,是哥大的父兄。对这个大家庭的兴衰荣辱,他是有直接关系和责任的。……期许之深,推爱之切,足令旁观者感动。但是胡适之在这个一厢情愿的哥伦比亚大家庭,究竟有多少‘子侄’呢?碧眼黄须的朋友们,老实说,向来没有把胡适看成广义的哥伦比亚大学的成员。”

书摘1
冯友兰在哥大二三事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日是个响晴的日子,而对于著名的哲学史家冯友兰而言更是他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位近九十岁的老人,在离别了母校哥伦比亚大学近六十年后又一次被母校请回来授予象征着最高荣誉的文学博士学位。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六十年前他在哥大完成博士论文获答辩通过时,因为博士论文尚未出版而没能出席学位授予仪式,直到论文出书后才获授。但那时他已归国,尝以未能亲自接受文凭为憾事。未想到事过六十年,作为誉满全球的学者和哥大引以为骄傲的学子,冯友兰又被母校以最隆重的礼节邀请回来,且授予最高的荣誉学衔,让这位耄耋老人怎不大喜过望,心潮澎湃!
要知道,这过去的六十年是怎样的一个六十年,而在这血与火的六十年里,他又是怎样熬过来的呀!抚今忆夕,老人沉湎在遥远而滞重的回忆里…………
庄严的仪式完毕,哥大的校长和教务长簇拥着这尊贵的客人。天色已临薄暮,冯友兰被扶上了轮椅,他想看看久违了的校园。行政大楼圆厅像一座古罗马的太阳神殿的庙堂,是校园的制高点。有几只调皮的小松鼠在台阶上追逐,一直跑到老人的轮椅底下。这活泼欢快的小生命引得年老的哲学家灵机一颤。阳光此刻是何其的灿烂。铺满在脚下是闪金的玫瑰色,是华贵的极至,可惜远处已经延展成曙紫色,薄暮无可奈何地飘然而至,这个辉煌的时刻虽短,却是夕阳无限好,坐在轮椅上的哲学老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