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戒幢佛学(第3卷)

2010-03-21 
基本信息·出版社:岳麓书社 ·页码:627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ISBN:780665626X ·条形码:978780665626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戒幢佛学(第3卷) 去商家看看
戒幢佛学(第3卷) 去商家看看

 戒幢佛学(第3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岳麓书社
·页码:627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ISBN:780665626X
·条形码:978780665626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在中國佛教史上,西行求法雖不自法顯始,但真正到達天竺,而又求得經歸的中土求法高僧,法顯當數第一人。法顯因感嘆中土律典的殘缺不全,以六十歲左右的高龄,發願西行求法,他在天竺求取的佛典,主要是律部。 據《法顯傳》的記載,法顯在天竺遊歷十餘年間,於巴連弗邑寫得《摩訶僧祇眾律》、《薩婆多眾律》各一部,又於師子國寫得《彌沙塞律》一部。相傳原始佛教至部派佛教時期,在五天竺最流行的律有五部,即法藏部的四分律、有部的十誦律、化地部的五分律、飲光部的解脱律和大眾部的摩訶僧祇律。其中,除飲光部的解脱律未傳入中土外,其餘四部律都先後傳入,並譯為漢文。法顯帶回的律典就包含了這四部律中的三部,其中《摩訶僧祇眾律》,在他回國後即與佛陀跋陀羅一起在建康道場寺譯出;《彌沙塞律》則由稍後劉宋時的佛陀什和竺道生等譯出;《薩婆多眾律》則因在法顯回國時已有弗若多羅和鳩摩羅什譯出了《十誦律》,所以未再有傳譯。即此可見,法顯對中土佛教律法建設的重要貢獻。 法顯在天竺求法時,除律典外,也帶回了好幾部重要的經藏和論藏。他在巴連弗邑學梵書、梵語和寫律的三年間,還寫得《雜阿毗曇心》、《誕經》、《方等般泥洹經》、《摩訶僧祇阿毗曇》各一部;而於師子國則又寫得《長阿含》、《雜阿含》、《雜藏》各一部。這些經論都是當時中土剛開始傳播,或尚未流傳的佛教經論教理。這裹,特别要提到的是他帶回的《方等般泥洹經》這部經。該經是在如來藏理論基礎上,宣揚佛性常住的一部代表經典,是大乘佛教發展歷程中由般若空理論向佛性有理論發展的一部重要經典。法顯在建康與佛陀跋陀羅一起譯出此經後(今稱《佛說大般泥洹經》,六卷),對當時的佛教界發生了重大的影響。晋宋之際,在南方出現了一批弘揚涅槃佛性理論的“涅槃師”,這與本經的傳譯當有密切的關係。由此,也推進了中國佛教大乘“空”、“有”二宗在理論上的交融和發展,引發了關於佛性當有、現有,以及一闡提人是否有佛性等重要理論問題P41的廣泛、深入的討論。
编辑推荐 在中國佛教史上,西行求法雖不自法顯始,但真正到達天竺,而又求得經歸的中土求法高僧,法顯當數第一人。法顯因感嘆中土律典的殘缺不全,以六十歲左右的高龄,發願西行求法,他在天竺求取的佛典,主要是律部。 據《法顯傳》的記載,法顯在天竺遊歷十餘年間,於巴連弗邑寫得《摩訶僧祇眾律》、《薩婆多眾律》各一部,又於師子國寫得《彌沙塞律》一部。相傳原始佛教至部派佛教時期,在五天竺最流行的律有五部,即法藏部的四分律、有部的十誦律、化地部的五分律、飲光部的解脱律和大眾部的摩訶僧祇律。其中,除飲光部的解脱律未傳入中土外,其餘四部律都先後傳入,並譯為漢文。法顯帶回的律典就包含了這四部律中的三部,其中《摩訶僧祇眾律》,在他回國後即與佛陀跋陀羅一起在建康道場寺譯出;《彌沙塞律》則由稍後劉宋時的佛陀什和竺道生等譯出;《薩婆多眾律》則因在法顯回國時已有弗若多羅和鳩摩羅什譯出了《十誦律》,所以未再有傳譯。即此可見,法顯對中土佛教律法建設的重要貢獻。 法顯在天竺求法時,除律典外,也帶回了好幾部重要的經藏和論藏。他在巴連弗邑學梵書、梵語和寫律的三年間,還寫得《雜阿毗曇心》、《誕經》、《方等般泥洹經》、《摩訶僧祇阿毗曇》各一部;而於師子國則又寫得《長阿含》、《雜阿含》、《雜藏》各一部。這些經論都是當時中土剛開始傳播,或尚未流傳的佛教經論教理。這裹,特别要提到的是他帶回的《方等般泥洹經》這部經。該經是在如來藏理論基礎上,宣揚佛性常住的一部代表經典,是大乘佛教發展歷程中由般若空理論向佛性有理論發展的一部重要經典。法顯在建康與佛陀跋陀羅一起譯出此經後(今稱《佛說大般泥洹經》,六卷),對當時的佛教界發生了重大的影響。晋宋之際,在南方出現了一批弘揚涅槃佛性理論的“涅槃師”,這與本經的傳譯當有密切的關係。由此,也推進了中國佛教大乘“空”、“有”二宗在理論上的交融和發展,引發了關於佛性當有、現有,以及一闡提人是否有佛性等重要理論問題P41的廣泛、深入的討論。
目录
一 聖 嚴:法顯大師對於漢傳佛教文化的影響及啟示
八 楊曾文:東晋佛教翻譯家法顯及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貢獻
二五 李志夫:試還原法顯大師在中國歷史上之地位
三三 黄心川:法顯《佛國記》所載印度超曰王時期佛教盛衰情况考析
四一 樓宇烈:法顯譯《佛說大般泥洹經》與佛性說的傳播
四九 馮達文:《大般泥洹經》的佛性論略述
……
文摘 书摘
在中國佛教史上,西行求法雖不自法顯始,但真正到達天竺,而又求得經歸的中土求法高僧,法顯當數第一人。法顯因感嘆中土律典的殘缺不全,以六十歲左右的高龄,發願西行求法,他在天竺求取的佛典,主要是律部。
據《法顯傳》的記載,法顯在天竺遊歷十餘年間,於巴連弗邑寫得《摩訶僧祇眾律》、《薩婆多眾律》各一部,又於師子國寫得《彌沙塞律》一部。相傳原始佛教至部派佛教時期,在五天竺最流行的律有五部,即法藏部的四分律、有部的十誦律、化地部的五分律、飲光部的解脱律和大眾部的摩訶僧祇律。其中,除飲光部的解脱律未傳入中土外,其餘四部律都先後傳入,並譯為漢文。法顯帶回的律典就包含了這四部律中的三部,其中《摩訶僧祇眾律》,在他回國後即與佛陀跋陀羅一起在建康道場寺譯出;《彌沙塞律》則由稍後劉宋時的佛陀什和竺道生等譯出;《薩婆多眾律》則因在法顯回國時已有弗若多羅和鳩摩羅什譯出了《十誦律》,所以未再有傳譯。即此可見,法顯對中土佛教律法建設的重要貢獻。
法顯在天竺求法時,除律典外,也帶回了好幾部重要的經藏和論藏。他在巴連弗邑學梵書、梵語和寫律的三年間,還寫得《雜阿毗曇心》、《誕經》、《方等般泥洹經》、《摩訶僧祇阿毗曇》各一部;而於師子國則又寫得《長阿含》、《雜阿含》、《雜藏》各一部。這些經論都是當時中土剛開始傳播,或尚未流傳的佛教經論教理。這裹,特别要提到的是他帶回的《方等般泥洹經》這部經。該經是在如來藏理論基礎上,宣揚佛性常住的一部代表經典,是大乘佛教發展歷程中由般若空理論向佛性有理論發展的一部重要經典。法顯在建康與佛陀跋陀羅一起譯出此經後(今稱《佛說大般泥洹經》,六卷),對當時的佛教界發生了重大的影響。晋宋之際,在南方出現了一批弘揚涅槃佛性理論的“涅槃師”,這與本經的傳譯當有密切的關係。由此,也推進了中國佛教大乘“空”、“有”二宗在理論上的交融和發展,引發了關於佛性當有、現有,以及一闡提人是否有佛性等重要理論問題P41的廣泛、深入的討論。P42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