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地理 >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概况

2010-03-21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30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9787105086160 ·条形码:978710508616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概况 去商家看看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概况 去商家看看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概况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30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9787105086160
·条形码:978710508616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

内容简介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概况》主要讲述了:《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主持编辑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是在各有关地区党委和政府领导下,由各自治地方分别编写的。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缔造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建立,实现了各少数民族在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上的民主权利.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三十多年来,各民族自治地方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为了介绍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情况,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四化建设,特编辑出版《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主要内容包括:各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划、自然资源、民族分布、历史发展、政权建设、社会变革、经济文化以及名胜古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本《丛书》的出版,对于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互相学习,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编辑推荐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概况》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社。
目录
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貌及山脉
二、气候特征
三、河流水系
四、土壤
五、植被
六、自然灾害
第二节 物产资源
一、土地资源
二、植物资源
三、水资源
四、动物资源
五、矿产资源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
第一节 历代行政区划设置
第二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
一、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在环江的活动
二、人民政权的建立
三、环江县人民政府、环江县人民委员会
四、环江县革命委员会
五、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第三节 土地改革
一、历史背景
二、土地改革
三、土地改革的成果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含“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五节 改革开放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二、各行各业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章 人口与民族
第一节 人口
第二节 民族
一、毛南族
二、壮族
三、苗族
四、瑶族
五、仫佬族

第四章 民族区域自治
第一节 自治地方的建立
一、党和政府的关怀
二、民族成分的识别与确定
三、民族区域自治意愿的实现
第二节 自治机关
一、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成立
二、自治县人大常委会
三、自治县政府辖属及其设置
四、民族干部的培养与任用
五、少数民族妇女干部
第三节 法制建设
一、完成申报成立自治县法律程序
二、制定、颁布实施《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三、修改《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四、法律监督
五、工作监督
六、督办质询案、议案、建议
七、依法做好干部监督
八、人事任免
第四节 民族关系
第五节 人民生活
一、农村农民生活
二、城镇居民、职工生活

第五章 农业
第一节 农业
一、农村改革
二、耕地与劳动力
三、农具、农机
四、粮食作物
五、经济作物
六、种桑养蚕
七、蔗糖
八、水果生产
九、农业技术
第二节 林业
一、森林资源
二、造林
三、森林保护
四、林业执法
五、经营管理
六、林副产品
第三节 畜牧水产业
一、畜牧业
二、水产业
第四节 水利
一、水利建设
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三、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
四、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区

第六章 工业
第七章 交通通信
第八章 财政金融商业
第九章 旅游
第十章 地方特产
第十一章 对外开放
第十二章 社会事业
第十三章 主要城镇建设和名声古迹
第十四章 环境保护
后记
……
序言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文摘 (一)地貌
县境碳酸盐分布广泛,为岩溶地貌,占全县总面积的39.9%。按地貌的基本形态和成因,县境内可分为构造侵蚀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和岩溶地貌三大类,并进一步分为六种地貌形态:
1.构造侵蚀地貌——中山峡谷地貌
主要分布在县境的东部和东北部与贵州省及融水县交界的九万大山山脉地区,为县境内最高地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0%左右。较高的山峰为达棒山、界顶、子台山、老高山、长老山、无名峰、弯勾顶、雨平山、羊角山等,海拔1000~1693米,比高(相对高差)500~1000米,山势雄伟,大致呈南北向略偏西延伸,主要由元古代的页岩、岩浆岩组成,因构造作用,使地表挤压抬升,再经长期风化侵蚀、剥蚀作用而形成。山坡陡,山脊狭窄,地势崎岖,一般坡度在30度以上。河谷切割较深,常呈“V”字形,以东西方向为主,水流落差大,小瀑布多见。岩石长期风化作用后,山坡上均有厚度不等的堆积土壤,是县境森林的主要分布区。
2.侵蚀剥蚀——波状缓丘浅谷地貌 主要分布于县城及西北部的水源、普乐、岩英坡、巴茅岭、川山、下南等地区,海拔200~1000米,比高200~500米,以巴茅岭地区地势较高,由侵蚀作用和剥蚀作用塑造而成。本类地貌主要由下石灰统砂页岩、硅质岩组成,多呈波状缓丘,沟谷较浅,在断层通过地区出现冲沟、峡谷地貌,地表水较丰富,河流较密集。
后记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概况》一书,是根据中宣部和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的统一部署,在自治区“五丛办”的指导下,在中共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委员会和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写成的。自治县党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协的领导同志覃建勋、唐钟球、谭亮明、谭树秧、蒙德三、覃秉造等,对本书的编写给予支持和指导,并做了初稿的审定工作。
为了完成本书的编写任务,县委和县政府于1987年2月指示成立编写领导小组。由唐钟球任组长,谭亮明、邹本源、蒋志雨、龙孟庄、韦瑞芳、韦志华任副组长。由韦志华、蒋志雨具体组织本书的编写工作,分别担任主编、副主编。编写组其他成员是:谭鹏星、蒙权、韦大新、莫汉弟、韦园晨、覃荣化、韦日初。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始终得到自治区“五丛办”的帮助,区民族研究所的韩肇明同志多次过问督促,莫家仁同志多次到县共同研究编写事宜,使书稿得以顺利完成。
对于本书的编写工作,县志办和县直有关部门以及有关乡镇的领导和许多同志都给予了热情的支持,提供了资料,并对初稿提出了修改意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