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0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561757741 ·条形码:9787561757741 ·版本:第1版 ·装帧: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西风的竖琴:摩罗文学作品自选集 |
 |
|
 |
西风的竖琴:摩罗文学作品自选集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0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561757741
·条形码:978756175774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2辑
内容简介 《西风的竖琴:摩罗文学作品自选集》内容简介:我国高校七七级的学生,集中了许多因为“文革”爆发、停止高考而被积压了十年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一批真正热爱文学、又长期颠沛于社会底层的“知青”,他们接触社会的程度,远非“文革”前的和以后的学生所能相比。而在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中就有那么一些代表人物:孙颙、赵丽宏、王小鹰、陈保平、陈丹燕……
这套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二辑中,把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集中在一起,更全面地展示出华东师大作家群的力量,华东师大中文系师生以至其他高校的师生,可能会从中继续受到感染和激励。
本分册收录的是摩罗的一些精选作品。
作者简介 摩罗,本名万松生,1961年出生于江西省都昌县一个农民家庭。1978年考入九江师专学习中文专业课程,1997年获得华东师大文学硕士学位。现居北京,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所出版的主要著作有: 《六道悲伤》(长篇小说),刊载于《十月》杂志长篇小说版2004年10月出刊的寒露卷。 《耻辱者手记》,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自由的歌谣》,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出版。 《因幸福而哭泣》,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不死的火焰》,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出版。 《因幸福而哭泣》(繁体字版),台湾情报文化公司2003年出版。《不死的火焰》(繁体字版),台湾情报文化公司2003年出版。 《大地上的悲悯》,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出版。 《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鲁迅》,(与人合著)蓝天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一年——一个人文学者的育儿手记》,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5年出版。
编辑推荐 《西风的竖琴:摩罗文学作品自选集》: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是在中国高校里绝无仅有的一种文学现象。1995年冬,华东师大校友作家丛书《人生韵味》、《阅世戏言》、《寻常情怀》、《烟梦往事》、《精神故乡》等策划、出版,此为第1辑,前后共8本。
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校园弥漫的诗性氛围,使得丽娃河畔作家辈出。华东师大不仅是一校拥有作家最多,更重要的是拥有了一批在中国文学界有影响的作家!施蛰存、许杰、徐中玉、钱谷融、沙叶新、戴厚英、王智量、鲁光、赵丽宏、王小鹰、王晓玉、孙(禺页)、刘观德、格非、李洱、徐芳、陈丹燕、周佩红、戴舫、陈洁等等作家,都曾经或正在文学界产生着令人关注的影响。如,施蛰存是中国现代心理小说的代表作家;格非,与苏童、余华等一起成为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之一;戴厚英的长篇小说《人啊,人!》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等话剧作品在社会上产生过重大反响;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在当时,与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起成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品;刘观德的《我的财富在澳洲》与北方的《北京人在纽约》一起,成为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品
1995—1996年之交,丛书策划者阮光页提炼并命名了后来影响深远的“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1996年春,大型签名售书活动和“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研讨会”在华东师大举行。通过各大新闻传媒的报道,特别是东方电视台20分钟的专题片《丽娃河畔走来的作家群》的播出和十年后的重播,“华东师大作家群”的概念广泛传播到社会,在文学圈、高等院校,以及读者当中产生了重大的反响。
时隔十二三年,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2辑共9本于2009年推出。以“80后”为主体的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3辑也将进入策划……
目录 序
第一辑 讲述底层
家在江西
父亲
给贪污的人送钱
父亲的第一本藏书
晒旧衣
我是农民的儿子
城里的姨妈
爱婴之家
第二辑 言说自我
中学时代的文学书
我的财富观
写作的限度
丢掉手中的鸭毛
谛听天国的神秘声音
悲六道之伤
我为什么要写小说
丽娃河的鲜花
第三辑 记述师友
思念仁者
自由的歌谣
一个高贵的生命
上帝的竖琴
爱是如此艰难
西山西水
篾匠爷爷
第四辑 笑看新生
宝宝日记引言
半岁的小笑笑
宝宝离别枣园小区的邻居
宝宝搬家来到望京花园
观赏法国印象派绘画展
小诗人
隐秘的感情
爹爹妈妈吃饱了吗
后记 我在丽娃河蒙福甚多
……
序言 1995年本社出版了一套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丛书,均为散文。这是副总编阮光页提出的选题。阮光页原是中文系七七级的学生。他的那个年级的校友中,正拥有孙颐、赵丽宏、王小鹰、陈保平和陈丹燕等5位作家。他们在求学时就写了一些作品,其中孙(禺页)、赵丽宏、王小鹰更早崭露头角,在进校前已发表了很不错的小说、诗歌和散文,如几丛鲜艳的花枝,摇曳在那时还显得荒芜的文学园地上,相当引人注意。他们毕业后,十余年中,仍是新作不断,仍是一派方兴未艾的样子。1994年,作为编辑和同学的阮光页忽然想到:何不让他们各自编一本散文近作,集中推出,以形成一种景观呢?继而想到五六级的戴厚英、五七级的沙叶新等人,更是久负盛名的作家。一时虽不及细想,但已产生了“华东师大作家群”的概念,而决定先限于“校友”范围,来着手编辑、出版这套丛书。但戴厚英一本集子,刚与其他出版社签约,只得暂付阙如。这套丛书推出以后,上海文学界以至社会上的不少人,很快认可了这个“华东师大作家群”,师大因而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相当引人注目。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无人察觉,特地指出,冠以名称,可能一直会悄然无闻;而一旦命名,提醒了公众,大家会觉得十分自然,一点不觉得异样。接下来,编者就更“名正言顺”地来充实这个概念。
文摘 第一辑讲述底层
家在江西
一九九三年我刚入华东师大,在丽娃河边的研究生楼前见到一只募捐箱和一张募捐海报。海报称,数学系研究生某某某因患肝病治疗良久,身体虚弱,急需加强营养,而家又在江西,经济压力很大云云。海报所列理由实际上是这样:某人因病需一笔营养费,因家在江西拿不出这笔营养费乃请求他人援助。我也恰好是刚从江西来的,对“家又在江西”自然很有体会。但我没想到“家又在江西”竟然可以成为募捐的理由,而且是一经点出大家即可心领神会的强有力的理由。也就是说,在上海,在中国社会,在公众意识中,江西的形象即是穷山恶水、贫病交加的形象。
正当我反复咀嚼“家又在江西”的辛酸滋味时,一位与我一同来沪上学的老乡托人捎来口信:他因病在上海第六医院住院,嘱我去看他。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无力地握着我的手,侧着脸轻声说:“老兄呀,我不行了。”说完,两滴眼泪分别从鼻梁和鱼尾纹那里流下来。他患的是血液病,因免疫能力减弱,口腔已严重溃烂。他吡嘴让我看看,牙龈几乎烂光,白森森的牙齿无依无靠十分可怕。他每隔一小阵就必须给牙龈涂一次杀菌药。
后记 这些天一直在盘算着为《西风的竖琴》写个后记,阮光页老师特地嘱咐,最好要写写丽娃河。即使没有这个嘱咐,我的后记也不能不写丽娃河。我甚至因为终于有机会写一写丽娃河而兴奋不已。
昨天辛苦一天,写了《丽娃河的鲜花》,也许用力太猛,写成了纯粹的散文。后记只得今天重写。
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青年来说,华东师大中文系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甚至是个蛊惑人心的地方。那里盛产批评家,盛产前卫的文学观念。说它在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点也不为过。这种地位至少维持了十年之久。
九十年代前期我到那里读研究生的时候,中文系的氛围已经有很大改变,可是那种流风遗韵依然熏陶着莘莘学子和远方的读者。有一位同学在福州路逛书店时,跟一位陌生人谈起他是华东师大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那个人一把攥住他的手,眼睛发亮地说:“那可是名校、名系、名专业呀。”
投奔那个“名校名系名专业”,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在那里读书三年,生病休学半年,毕业分配不顺利耽误半年,所以总共呆了四年。此前我在江西工作了多年,也许仅仅因为业余生活不爱打麻将,而爱读点书写点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