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从经济看公私问题(第6卷)

2010-03-21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29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010074399/9787010074399 ·条形码:9787010074399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从经济看公私问题(第6卷) 去商家看看
从经济看公私问题(第6卷) 去商家看看

 从经济看公私问题(第6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29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010074399/9787010074399
·条形码:9787010074399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公共哲学丛书

内容简介 《从经济看公私问题(第6卷)》是由具有代表性的日本经济学家们围绕着是否可以通过国家介入和控制私人利益来实现公共善以及应该如何看待日本的经济问题等进行了讨论。
作者简介 佐佐木毅(Sasaki Takeshi),1942年生,东京大学前校长,现为学习院大学教授,政治学家。主要著作:《马基亚维利的政治思想》(岩波书店,1970年);《柏拉图与政治》(东京大学出版会,1984年);《政治学讲义》(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
金泰昌(Kim Tea-Chang),1934年生,公共哲学共重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社会哲学、社会思想比较研究。抵日(1990年)后发表论文,论著:Creating a New History for Future Generations(Kyoto,Japan:Institute for the Integrated Study of Future Generations,1994);Seif and Future Generations(Camb rjdge,UK:The White Horse Press,1999);Co-creating Public Philosophy for Future Generations(UK:AdamantiBe Press Ltd.,1999)。
编辑推荐 《从经济看公私问题(第6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论题一 公私问题与自发性中间组织——从公共利益的观点来看
1.竞争的含义
2.竞争引起的视野短期化
3.如何修缮缺陷
围绕论题一的讨论
论题二 从社会选择的观点看“公”“私”问题
1.福利经济学与社会选择理论
2.公共“善”的形成与合理的社会选择:阿罗的理论体系
3.对阿罗社会合理性的批判:詹姆斯·布坎南
4.阿罗的一般不可能性定理
5.个人“自由”的社会尊重与公共“善”的有效达成可能性
6.结果主义观点与非结果主义观点
7.公共“善”的替代性研究:社会选择理论的再构成
8.公平竞争的义务与公平游戏的设计
9.作为不可能性定理向可能性定理转换的转换机制之个人的功能
围绕论题二的讨论
论题三 从财政问题看公私问题
1.公共经济学的观点
2.税制改革、养老金改革与公私的矛盾
3.财政赤字与世代间的会计
4.市场与公的关系
5.新公共经营
6.今后的课题
围绕论题三的讨论
综合讨论一
讨论公私问题的框架/私与公共的区别界限/“公”的问题的研究方法/公共价值与经济利害/法与公共性/伦理、道德与经济学/基于自立的连带社会/经济学中人的形象/追求利益与企业伦理/公共的道德律、私的道德律与经济学/熊彼特与凯恩斯/公共决策者的重要性
论题四 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公共规则
1.后凯恩斯派(异端派)的五个特征
2.全球化的历史认识
3.社会组织与共通集团的交叉点
围绕论题四的讨论
综合讨论二
复数的经济学/公共善与公共财富/知识产权与公私/科学知识与公私/私的选择与公共判断/规则设定与“选择的自由”问题
拓展
市场、国家与人/市场、资源与环彬文明与市场、战场/市场与竞争/市场与制度运用/围绕公平性/制度改革的结构、公共的道德律/市场与语言的类推/“共有的规则”/规则体系与协调社会/经济学的公共性/“蚂蚁和蟋蟀”/市场这一直接民主主义/经世济民的思想/经济合理性/“公共化的财富”/对抗价值的必要性/“来自外部的价值观”/公共哲学与经济学/收入转移的问题/经济与科学技/生活者的视点/消费者的经济活动与公共性/经济与公共性
后记
译者后记
……
序言 近年来,“公共哲学”(public philosophy)这一用语在我国学术界开始逐渐被人们所熟悉,这一方面来自于我国学术界对于国外前沿学术思潮的敏感反应,另一方面则与日本公共哲学研究者在我国的推介多少有关。其实,在半个多世纪前,“公共哲学”这一用语就在美国出现了,1955年著名新闻评论家、政论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出版了一部名为《公共哲学》(The Public Philoso-phy)的著作,倡导并呼吁通过树立人们的公共精神来重建自由民主主义社会的秩序,他把这样的理论探索命名为“公共的哲学”。但是,此后,对公共哲学的探索在美国乃至西欧并没有取得较大的进展,尽管也有少数学者如阿伦特、哈贝马斯等相继对“公共性”问题做过一些理论探讨。
文摘 论题一 公私问题与自发性中间组织——从公共利益的观点来看
1.竞争的含义
(1)竞争与合理性
经济理论中使用的“完全竞争”这一概念,归根结底是用来分析的工具,其本身并不包含现实的“期望”。我想提醒大家,现实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是否存在能够进行有效经济竞争的环境,而不是消费者或企业“是否无数地存在”。因为即使在市场中某一财富的生产者只有两三个,只要生产者之间不是合伙(联合)的关系,竞争就十分激烈,并迫使生产者进行合理的选择。
这样,在新古典派的经济理论中总被假设的“完全竞争”,并不是记述现实的经济竞争本身的过程的。哈耶克指出,竞争是“在无法事先预知的情况下,用来发现谁是最优秀的,谁是完成得最出色的精良装置”①。也就是说,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发现最好的方法。在知识不完备的经济社会,现实中哪种方法才是在一定条件下费用最小的生产方法,几乎是无法事先得知的。只有通过竞争的过程,才能渐渐发现最好的生产技术,所以可以说竞争就像“科学实验”,即竞争首先是“用于发现的程序”。
经济竞争使人们选择合理的行动以实现经济效益,这是经济学所讲述的最重要的命题之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命题并非主张“人是合理的存在”。经济学只是把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比如使费用最小化那样的)行动,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那样的经济作为分析对象进行假设,并不是主张现实的人像逻辑机械那样形成的①。
所谓“个人”,并不是像我们假设的那样连贯一致(首尾一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喜好,在选择之间不会发生任何矛盾。实际问题是,“今天自己是这么想的”和“明天自己会如何选择”未必一致。这不仅是因为在今天和明天情况发生变化,实际上即使在“明天会发现未知的自己”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对自身的信息掌握得也不完全。或者,即使仅取现在这一时点,有时也会觉得“我虽然是这么想的,但另外的我却又那样窃窃私语”。所以,无论取某一个时点,还是从跨时间来看,都不能保证没有逻辑矛盾的自己。
这样看来,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制度,都可以有一个特别的解释。托马斯·谢林在《选择与结果》(Choice and Conse quence)一书中举了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小说《白鲸》中出现的韦伯船长说:“把自己的腿切断”,可是到了真的要被切断的时候,又拼命拒绝了。更为有趣的是,比如为什么会有日历呢?新年又是怎样定下来的呢?“日”、“周”、“年”这些概念确实是由天文学的发现而产生的,但却是由社会制
……
后记 0.0这次的第28次公共哲学共同研究会(2000年12月16-17日),是以“日本经济与公私问题”为中心议题而召开的。在这里听了论题,参与了提问讨论,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重新有所实感,在此后也一直进行了种种思考。如果把问题点归纳一下的话,大致内容如下。
0.1在经济(意识、活动和体系)中,“公”、“私”具有怎样的意义?另外应该怎样把握“公共性”?或者,这样的问题设定只会使问题复杂化,使讨论混乱?0.2作为关于经济(意识、活动和体系)的学问(学术)探究的经济学,所谓“成为公共的”意味着什么?经济学者以及经济记者的大部分著作和发言远离一般市民的健全的常识和切身感受,听起来好像是别的世界发生的事一样,这是为什么?经济学仅限于经济学者(专家)专业内的对话可以吗?
0.3专家之问的专业性讨论当然是宝贵的。希望作为专业领域的经济学能够为人类及世界作出更多地贡献。与此同时,也有必要促成专家与非专家之间,专家与一般市民之间的更有意义的对话。为此,用普通人的视角来看问题,而且运用相互能够理解的语言来交流,这比什么都重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