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旅游 >

顺德祠堂文化初探

2010-03-20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技出版社 ·页码:21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7030223845/9787030223845 ·条形码:9787030223845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顺德祠堂文化初探 去商家看看
顺德祠堂文化初探 去商家看看

 顺德祠堂文化初探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技出版社
·页码:21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7030223845/9787030223845
·条形码:978703022384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珠江三角洲俗话“顺德祠堂南海庙”,指的是顺德祠堂不但数量多,且在规模及装饰上都非同寻常。顺德祠堂的建造始于宋代,而盛于明清时期。祠堂与顺德的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是顺德宗族存在与发展的象征,也是当地民众注重教育的明证。该书立足顺德,以多年的实地调查材料为基础,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对顺德祠堂进行全景式的文化扫描。主要论及顺德祠堂兴盛的两大因素及顺德祠堂在现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保护与利用的问题。书中以不少图片展示顺德祠堂的外部环境、内在结构及装饰特色,可谓雅俗相济。
作者简介 凌建,男,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馆长。1968年8月生于江西省萍乡市。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现任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广东省博物馆学会理事。当选佛山市第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广东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入选第二届广东省宣传战线“十、百、千工程”培养对象。1996年开始从事文博工作,主要研究岭南地区的古代建筑及历史文化,特别是对顺德祠堂、庙宇的研究,对顺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及对顺德地区历史书画人物的专题研究等。十年来,在省、市级学术刊物、报纸上发表文章十余篇,主编《顺德书画人物录》(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南番顺馆藏书画精品集》、《张介画集》。合著或合编有《顺德民俗解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顺德龙舟》(人民出版社,2007年)、《顺德文物》(香港中和出版社,2007年)等。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祠堂制度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我国宗族制度的发展
第二节 祠堂的肇始与发展
第二章 兴盛的顺德祠堂
第一节 顺德祠堂概况
第二节 沙田开发与祠堂兴起
第三节 商业贸易与祠堂兴盛
第三章 顺德祠堂的地方特色
第一节 讲究选址,合理布局
第二节 构筑选料,注重实用
第三节 装饰繁多,意旨明确
第四章 顺德祠堂的传统文化功能
第一节 祭祀祖先,凝聚力量
第二节 投资教育,励学向上
第三节 修谱置联,互助教化
第五章 现当代顺德祠堂状况
第一节 民国至“文革”期间的顺德祠堂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顺德宗族与祠堂
第三节 顺德祠堂的现代变迁
第六章 顺德祠堂的保护与开发
第一节 顺德祠堂的抢救与保护
第二节 顺德祠堂的开发利用实践
参考资料
后记
……
序言 就广义而言,文化在总体上可划分为物化形态和观念形态两大类。这两者之间看似互不关联,实乃紧密依存。物化形态文化是在一定的精神理念支配和指导下产生形成的,而观念形态文化则以物质形态作为载体而得以体现。祠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有形式之一,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体现出中华姓氏的血缘文化、聚族文化、伦理观念、祖宗崇拜、典章制度、堪舆风水、建筑艺术、地域特色等。
在顺德,祠堂建筑在质量上非常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昔年祠堂具有古朴浑厚、巧夺天工的建筑造型,除局部艺术因人为或自然灾害受损外,大部分还保存着原有建筑风格。
祠堂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形式,即祠堂建筑,此为表层结构;二是人围绕祠堂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此为中层结构;三是祠堂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观念意识形态,此为深层结构。祠堂建筑得以保存下来,就是依靠人们所形成的观念意识以及这种观念意识所维系的人们对共同体的认同。任何建筑首先是一种自然的产物,然后才是一种社会的产物。因此,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是影响祠堂建筑的主要因素。不难看出,顺德的祠堂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有一定关系,但跟其建筑材料联系不大。因为当地祠堂建筑所需的石材和木材在当地不出产,而以进口和从外地购进为主。从社会因素来看,人类的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祠堂建筑在人类社会中也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出现的,必然受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祠堂建筑不可避免地与当地的生活需求、经济水平、信仰习惯等相联系,并最终体现在建筑工艺水平与审美观念上。.总体而言,顺德的祠堂建筑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规模和数量上;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主要体现在选址和格局上。
文摘 顺德祠堂建筑在平面形制、木构架方式、美学特征等方面均反映了当地民俗风情、审美意识、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其构筑宏丽,手工精美,足可见昔日当地的盛况。可以说,祠堂是顺德当年繁荣富庶的最好证明。这些祠堂建筑大都青砖白石,雕梁画栋,“其宏丽者费万金”。一些大姓宗族,大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他们甚至不惜代价地将宗族祠堂建造得宏伟壮观、豪华精致,以满足那种光宗耀祖、炫耀夸饰的心理。
在顺德各处乡村,随时可以寻访到宏伟壮观的各种祠堂。现存的祠堂,大多保留明清的建筑风格。即使重修或重建过的祠堂,其结构、色彩乃至雕饰,也基本保持明清时期的基本特征。从时间上来说,晚期祠堂建筑比早期的更世俗化,其空间更宜人。这些祠堂或精巧端庄,或古朴凝重,虽然建筑规模大小不一,风格亦有不同,但它们都极具浓郁的地方色彩。精美的顺德祠堂,不但展现出顺德的风士人情,而且见证了顺德古往今来的地方经济轨迹。顺德祠堂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建筑,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着深厚的人文根基,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第一节 讲究选址,合理布局
在中国古代农村中,聚族而居所形成的宗族村落占绝大部分,而宗族村落必有祠堂。祠堂是一个村落民众的公共民俗活动空间,是宗族内部的议事场所。因此说,祠堂是中国古代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宗族祠堂在选址和设计上,都蕴含一定的理念和方法,在内容和形式上大都体现出一定的传统文化因素。祠堂是为逝去的先贤先祖修建的,因而,祠堂的建筑往往倾全族之财力,集一地一族之智慧。这样建成的祠堂,毫无疑问既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建筑,又是一个地方宗族成员的精神家园。
顺德的宗族组织既传承了中原移民的宗族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吸纳了广府文化的养分,所以带有明显的广府文化烙印。广府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俗性和开放性,这也是顺德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这种特性也体现在祠堂选址、设计的理念和建筑形式上。
后记 每次走进顺德的乡间祠堂,都有一种由衷的敬畏感,内心总是受到不小的震撼。几百年来,顺德祠堂一直在默默向世人演绎其所经历的岁月沧桑。那一座座青砖黛瓦的明清祠堂,着实让人清晰地感受到顺德历史文化的厚重气息。顺德柏森森的祠堂彰显的是一种敬祖的理念以及张扬家族声威的地方政治谋略,这在族内达到收族目的,对外则起到谋求社会信誉的作用。因此,我认为这些祠堂背后所体现的,就是顺德先辈通过民间的智慧和商业上的运作而聚集起来的巨大财富。当然,威严矗立的祠堂建筑还表明当地先人曾经拥有过的显赫功勋。穿梭于顺德各地乡村众多祠堂之中,我感受到它们一直在向世人展现顺德民众过去的谋生技艺及富庶生活。其中雕梁画栋的“三雕两塑一绘”技艺,更是民间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值得后人好好加以保护。
祠堂是传统耕读文化和农业经济的标志,一般而言都是出现在以血缘和地域为特征的家族聚居地或村落之中。顺德在明清之际由于沙田的开发和商业的发展,经过长时段的历史时期而形成密集的具有农耕特色和商业印记的祠堂群落。这在宗族文化盛行的国内尚属罕见,因此祠堂将是研究顺德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与物质依托。在当前城市化巨大浪潮的冲击之下,在顺德的不少村落,祠堂的传统文化功能大多丧失。那些华美祠堂建筑的原真性及其所代表的一种文明正在快速消逝,因此研究顺德祠堂就显得迫在眉睫。当然,研究顺德祠堂不是为了复古,更不是为了倡导过去的宗族生活模式,而是为了了解顺德人一种久远的文明传统,最终是为了体现现代顺德人的一份历史责任感。
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使得我有更多的机会在多年的时间里,亲身靠近这些顺德历史遗存。本书的写作大多是笔者利用余暇对顺德祠堂内涵进行细致调查与初步思考的结果,当然也参考了不少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十分感谢的是,邓炳权会长不惜牺牲春节休息时间帮我审稿,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同时要感谢苏桂芬局长和吴庆洲老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还有我的同事彭有结、张凤娟付出的辛勤劳动。还要十分感谢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领导的支持和编辑雷英的帮助。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