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46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35239544/9787535239549 ·条形码:9787535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特种作物栽培学 |
 |
|
 |
特种作物栽培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46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35239544/9787535239549
·条形码:978753523954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内容简介 《特种作物栽培学》内容简介:我国第一部在明确定义特种作物概念的基础上,全面系统介绍特种作物栽培及相关知识的专著及教科书。全书共分绪论、特种粮食、特种纤维、特种油料、特种蔬菜、糖料及能源作物、香料植物及药用植物等8篇。分别介绍了34种作物或植物的生产与应用概况、栽培的生物学基础、种植加工技术及发展趋势。编写中注重引入科技发展前沿知识与创新技术,兼顾学术性与实用性,突出理顺概念、填补空白、精简文字、深入浅出的特点。
编辑推荐 《特种作物栽培学》:
第一部系统介绍特种作物栽培及相关知识的专著及教科书
系统介绍34种特种作物或植物
引入科技发展前沿知识与创新技术,兼顾学术性与实用性
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目录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特种作物概述
1.1 特种作物的概念
1.2 特种作物的分类
1.3 发展特种作物生产的意义
1.4 特种作物的生产特点
1.5 特种作物的发展概况
1.6 我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第二篇 特种粮食作物
第二章 特种粮食作物概述
2.1 特种粮食作物的资源与分类
2.2 特种粮食作物的生产与分布
2.3 特种粮食作物的开发与利用
2.4 特种粮食作物的收获、储藏和初加工
第三章 特种稻
3.1 概述
3.2 特种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3 特种稻的栽培技术
3.4 特种稻的开发与利用
第四章 特种玉米
4.1 概述
4.2 特种玉米的分类
4.3 特种玉米的栽培技术
4.4 特种玉米的加工利用
第五章 荞麦
5.1 概述
5.2 荞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5.3 荞麦的栽培技术
5.4 荞麦收获与商品分级
第六章 薏苡
6.1 概述
6.2 薏苡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6.3 薏苡的栽培技术
6.4 薏苡的加工与利用
第三篇 特种纤维作物
第七章 特种纤维作物概述
7.1 纤维作物与分类
7.2 特种纤维作物的分布与生产概况
7.3 植物纤维的特性与形成
7.4 特种纤维作物的初加工
第八章 彩色棉
8.1 概述
8.2 彩色棉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8.3 彩色棉的栽培技术
8.4 彩色棉的加工与利用
第九章 亚麻
9.1 概述
9.2 亚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9.3 亚麻的栽培技术
9.4 亚麻的初加工及综合利用
第十章 大麻
10.1 概述
10.2 大麻的分布与生产概况
10.3 大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0.4 大麻的栽培技术
10.5 大麻的收获及初加工
第四篇 特种油料作物
第十一章 特种油料作物概述
11.1 特种油料作物资源与分类
11.2 特种油料作物的生产与分布
11.3 特种油料的开发与利用
第十二章 芝麻
12.1 概述
12.2 芝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2.3 芝麻的栽培技术
12.4 芝麻的开发与利用
第十三章 向日葵
13.1 概述
13.2 向日葵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3.3 向日葵的栽培技术
第十四章 红花
14.1 概述
14.2 红花栽培的生物学特性
14.3 红花的栽培技术
14.4 红花的加工
第十五章 苏子
15.1 概述
15.2 苏子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5.3 苏子的栽培技术
第十六章 蓖麻
16.1 概述
16.2 蓖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6.3 蓖麻的栽培技术
第五篇 糖料及能源作物
第十七章 糖料作物概述
17.1 糖及糖料的概念
17.2 糖料的历史及生产概况
17.3 新型糖料作物的开发
第十八章 甘蔗
18.1 概述
18.2 甘蔗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8.3 甘蔗的栽培技术
18.4.甘蔗的收获
第十九章 甜高梁
19.1 概述
19.2 甜高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9.3 甜高粱的栽培技术
19.4 甜高粱的收获及加工
第二十章 甜叶菊
20.1 概述
20.2 甜叶菊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20.3 甜叶菊的栽培技术
20.4.甜叶菊的收获与采种
20.5 甜叶菊叶的加工与应用
第二十一章 木薯
21.1 概述
21.2 木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21.3 木薯的栽培技术
21.4 木薯的收获加工与储藏
第六篇 特种蔬菜及浆果
第二十二章 特种蔬菜概述
22.1 特种蔬菜的种类与分类
22.2 特种蔬菜的营养价值与功能
22.3 特种蔬菜的生产概况
第二十三章 草莓
23.1 概述
23.2 草莓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23.3 草莓露地栽培技术
23.4 草莓的促成和冷藏延迟栽培技术
23.5 草莓的采收、储藏、速冻与加工
第二十四章 芦笋
24.1 概述
24.2 芦笋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24.3 芦笋的栽培技术
24.4 芦笋的采收与储藏
……
第七篇 香料及香料植物
第八篇 药用植物
参考文献
……
序言 《特种作物栽培学》是入选“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图书,本书选择介绍了全国各地不同特点的主要特种作物类型,但重点介绍的类型以南方地区为主。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国策以来,我国强化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改革,种植业的作物种类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农作物利用的途径及范围越来越广,特殊用途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对特种作物的研究与生产也越来越引起政府、科研以及农业生产部门的重视,由此先后产生了工业原料作物、经济作物、特用作物、特种作物、特种植物等不同名词,但这些新的名词一直缺乏相对明确的定义。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在理顺相关名词、明确特种作物概念的基础上,全面系统介绍特种作物栽培及相关知识的专著及教科书。书中特别介绍了特种作物与一般大田作物的区别和特种作物的分类,同时对特种粮食、特种纤维、特种油料、糖料等概念进行了定义与论述。全书共分绪论、特种粮食、特种纤维、特种油料、特种蔬菜、糖料及能源作物、香料植物及药用植物等八篇,共选择了特种稻、特种玉米、荞麦、薏苡、彩色棉、亚麻、大麻、芝麻、向日葵、红花、苏子、蓖麻、甘蔗、甜高粱、甜叶菊、木薯、草莓、芦笋、魔芋、山药、薄荷、薰衣草、罗勒、迷迭香、香叶天竺葵、柠檬草、绞股蓝、黄姜、黄连、川贝母、三七、枸杞、天麻、茯苓等34种作物或植物,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生产与应用概况、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及理论、关键的种植、管理、加工技术及发展趋势。本书在内容组织上注重对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科技发展前沿和创新理念的引入与介绍,同时兼顾学术性与实用性。在文字编写上力图实现理顺概念、填补空白、精简文字、深入浅出的风格。
参加编写本书的人员为全国相关高等院校及农科院共11个单位的24名教学与科研骨干,他们在相关内容的教学及科研方面具有较扎实的工作基础及知识积累。各章内容分别进行了4~6次的审查与修改。全书编写分工如下:第1章由胡立勇编写,第2章由张集文编写,第3章由陈国兴、张集文编写,第4章由杨德光编写,第5章由钱小刚编写,第6章由陈国兴编写,第7章由汪波编写,第8章由展茗编写,第9章由关凤芝、吴广文编写,第10章由杨明编写,第11至16章由严兴初、谭美莲、王力军编写,第17章由胡立勇、梁计南编写,第18章、第21章由梁计南编写,第19章由孙守钧、魏进招编写,第20章由施克俭编写,第22章由李汉霞编写,第23章由张俊红、张林编写,第24章、第26章由王涛涛编写,第25章由张俊红编写,第27至33章由姚雷编写,第34至40章由林刚编写,第41至42章由边银丙编写。全书由华中农业大学刘承柳、余德谦、王维金教授对作物学内容进行了审定,王沫教授对农药应用部分内容进行了审定。
作物生产和科学技术在不断迅速的发展,编写人员的知识范围总是有所局限的。因此本书在编写中难免存在错误及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 插图:

(2)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才能生长的植物。原产地或区域具备最适宜的自然生态条件,能生产品质优良、风味独特的特色产品。
(3)种植及加工技术比较特殊的植物。需要采用特定的栽培管理和加工手段,才能收获优质高产的最终产品。
自1973年秋季石油危机以来,随着人类对特种作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野生植物资源的研究日益受到国际科技界与产业界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相继加强了对野生植物资源的考察鉴定、引种驯化,那些正在被开发利用、人工栽培尚未形成规模的野生植物通常被称为特种植物,如天然橡胶、长角豆、瓜尔豆、天然色素植物资源、甜味剂植物资源、香料植物资源、特种油脂植物资源、植物药资源、能源植物资源等。毫无疑问,特种植物的农业利用,扩大了世界农产品的生产种类和总量。
本书中有关香料、药材篇中的多数植物种类被人工驯化的历史相对较短,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算是作物,因此仍称被之为香料植物、药用植物。
1.1.3特种作物与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的关系
特色农业是指不同区域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凭借各具特色的农业资源、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生产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现代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特色农业包括水体农业、绿洲农业、旱地农业、旅游农业、都市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高优农业)等。在这一生产经营模式中,特色农业资源是基础,特色农产品生产或加工业是依托,特色农产品是核心。
特色农产品包括植物性产品和动物性产品两大类。按照我国农业普查方案要求,将特色农产品从总体上分成了主导特色农产品和名优特色农产品两大类。一是主导特色农产品,即在本乡镇起主导作用的特色农产品,它需要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较大,产品产值在本乡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名列前5名。二是名优特色农产品,即具备科技含量高、单位产品价值高、产品知名度高等特点的名、特、优、新、稀农产品。
特种作物种类繁多,一般栽培面积不大,其中很多是我国地方性的名特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