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军事 >

高科技与新军事革命

2010-03-20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页码:247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2月 ·ISBN:7501151075 ·条形码:9787501151073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高科技与新军事革命 去商家看看
高科技与新军事革命 去商家看看

 高科技与新军事革命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页码:247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2月
·ISBN:7501151075
·条形码:9787501151073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海湾战争以来,美国军事界经常谈论军事革命问题,美国官方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就此问题发表了大量文章和专著,但至今尚无定论。《高科技与新军事革命》一书的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详细探讨了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完成一场在军事领域内的革命,美国军队要进行这种革命,必须彻底改变预算项目的优先顺序、作战结构及武器系统。本书除了阐述了关于军事革命争论的起因及各种思想流派,还充分评论了技术发展呈现的各种趋势: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进步、传感器能力的提高、新式武器的应用等等,认为这些技术上的发展趋势将积累成军事领域内的一场革命。本书内容丰富、详细,观点鲜明,逻辑性强,文字流畅,是你了解当前流行的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完成一场在军事领域的革命的假说的好书。
作者简介 迈克尔·奥汉隆,系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和乔治敦大学,曾供职于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著作包括《丑陋的胜利——解剖科索沃战争》等。
媒体推荐 前言
本书详细探讨当前流行的一种假说,即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完成一场在军事领域内的革命(以下简称“军事革命”),美国军队要进行这种革命必须彻底改变预算项目的优先顺序、作战结构及武器系统。迈克尔·奥汉隆说明了关于军事革命争论的起因及其中的各种思想流派, 同时还论述了各国军队进行军事革命的前途以及各自成功或失败的决定因素。
奥汉隆在宏观上对军事革命的各种假说持怀疑态度,并且从技术、战术和战略几个方面提出大量军事论点对其加以驳斥。不过,他的确发现,技术发展呈现出的各种趋势表明,将注意力集中于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通信和微型化技术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而不必过于强调大型武器系统如坦克、舰艇和飞机的现代化是有道理的。
军事革命倡导者除了对美国的国防预算和编制体制提出了一些建议之外,还对美国防务政策的其他方面提供了一些见解。奥汉隆对其中一些最流行的见解提出嗟鼻看蟆=庵掷状镉肓己玫牡囟钥盏嫉嘟岷峡梢蕴岣呶蠢捶匆畏苫姆揽漳芰Α"?
鉴于微型化方面正在出现的各种趋势,将?其主要盟国之间在军事能力方面的差距。最后,他极其悲观地认为,不可能有把握地消除地球上的核武器和生物武器,他的这种观点给近来在美国势头强劲的废除核武器运动泼了一盆冷水。
奥汉隆对于华盛顿智囊团、五角大楼、国防实验室和学术界的许多人士深表谢意。他十分感谢下列各位:唐纳德·阿特拉斯、迈克尔·伯杰、布鲁斯·布莱尔、杰罗姆·布拉肯、罗宾·巴卡柳、伊沃·达德、托马斯·戴维斯、帕特里克·艾克尔、乔治·芬顿、福兰克·菲內利、肯尼斯·弗拉姆、理查德·加温、托马斯·加温、贝茨·吉尔、沃尔特·吉夫汉、菲利普·戈登、迈克尔·格林、罗伯特·哈法、休其敦·特里·霍金斯、约翰·希伦、弗兰克·霍夫曼、苏珊·杰克逊、米姆·约翰、马克·约翰逊、约翰·肯尼迪、查尔斯·克鲁拉克、理查德·库格勒、瓦莱里·洛佩斯、肯·麦金娜、托马斯·麦克洛特、托马斯·梅尔、兰迪·米切尔森、迈克·莫兹左基、克蒂夫·纽菲尔德、简尼·诺兰、戴维·奥契曼尼克、莱恩·皮埃罗、约瑟夫·波利托、肯·波拉克、巴里·波森、罗伯特·里恩、丹尼尔·龙多、史蒂夫·萨金特、伍迪·肖特、约翰·史坦恩布鲁纳、马克·施陶斯、穆罕默德·苏莱曼、戈登·沙利文、约翰·泰勒、戴维·惠兰、杰里·威尔逊、约翰·维斯勒、安斯利·杨以及国家实验室和五角大楼等单位的人士。他特别感激布赖恩·芬莱和朱琳·哈特莱给他提供的协助;他还特别感激理查德·贝兹、史蒂芬·比德尔、安德鲁·马歇尔,戴维·莫舍和弗兰克·冯希佩尔阅读了他的
手稿并做了详细的评论;他尤其感谢他妻子凯瑟琳·加兰。本书是在理查德·哈斯的指导下完成的,他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本书之任何观点及错讹之处,均由作者本人负责。
布鲁金斯学会在此致谢福特基金会、美国和平研究所和其他对本书的撰写提供财政帮助的赞助者。
布鲁金斯学会会长 迈克尔·H·阿马科斯特
2000年1月于华盛顿
编辑推荐 为了让读者了解军事革命及其和高科技的关系,新华出版社出版了《高科技与新军事革命》一书。本书在宏观上对当前流行的军事革命的各种假说持怀疑态度,并且从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驳斥。本书观点鲜明,文字流畅,结构完整,资料丰富,是一部不错的好书。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何谓军事革命
第三章 传感器、计算机和通信器材
第四章 车辆、舰船、飞机和武器
第五章 对军事革命假说的评判
……
文摘 书摘
由于卫星轨道可以预测,因而其他国家可以隐藏某些活动而不被现有的KH一11或“曲棍球”侦察卫星发现。为了对付这种情况,并且为了向作战系统提供更加连续的信息,可能需要建立雷达卫星阵,以便能在数分钟之内提供高分辨率图像②。目前所谓的“发现者一2号”计划正在实施。按此计划,将在低地球轨道上部署24颗卫星。然而每颗卫星现在大约1亿美元(据报
道,每颗“曲棍球”雷达卫星的造价大约为10亿美元)的造价,使得该项计划的预期目标是否现实被打上了问号③。雷达卫星阵也可以设计成小卫星群,各卫星之间要保持足够距离,以防被一次定点爆破或一件“击毁”式反卫星武器全部摧毁,同时又要尽可能相互靠近,以便发挥类似合成孔径雷达的作用④。
雷达和无线电研究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领域是设计出能够穿透森林树冠(尽管可能无法穿透粗树枝和树干)并且能够捕捉建筑物中或道路上的信号的雷达。有些低频长波雷达确实能够穿透树叶,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穿透某些土壤。如今研究人员正在开发这些系统及对其加以应用的自动目标识别软件。①还有一些新型雷达或许能够探测埋藏较浅的物体(如地雷)和位于地下数米深的掩体。
使用宽频带的邻近微波雷达甚至可以“透视墙壁”。这些装置的有些型号使用较低的动力或许还可以用于短途通信,使敌人极难探测,因为在所有频率上传输的能量都极其有限。”
雷达的功能将来也会变得更加强大,尽管可能不会发生巨大变化。例如,使用砷化镓半导体可能使雷达的效能提高数倍,可能使各种雷达的探测与跟踪距离提高1倍③。
收发分置雷达的发射装置位于一个地点,而接收装置位于另一地点。这种雷达可能会再度兴起,用于抵消隐形技术的部分效能。收发分置雷达的使用曾经很广泛,因为它可以使离发射器数百米甚至数公里之外的接收器受到的噪声干扰很低。就隐形功能而言,收发分置雷达也很理想,因为许多隐形装备表层工作的原理是改变雷达波的运行方向,使其不按原来前进的方向前进。因此,如果探测装置刚好处于适当的位置,可以听到回声,便仍然能够探测到雷达波。在这种情况下,信号可能比较散乱,但却比信号来源轴线方向的信号要强得多。①还有一种被动收发分置雷达也大有可为,这种雷达依靠当前日益密集的民用无线电和电视机信号作为背景,几乎可以在地球的任何角落大显身手。如果接收器附近有物体打乱了这种雷达发射的正常背景,那么该物体便可以在军事上很重要的距离上被探测到。②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