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页码:805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 ·ISBN:780643366X ·条形码:978780643366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中国天台宗通史 |
 |
|
 |
中国天台宗通史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页码:805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
·ISBN:780643366X
·条形码:978780643366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佛教宗派史丛书
内容简介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适应中国社会环境,受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影响而中国化、民族化。魏晋时期,在玄学不同流派思想的作用下。佛教在对经典作理解和诠释时,形成多种不同观点,如讨论般若学的-六家七宗”:这里的“宗”即是“家”,相当于学派,七宗也就是七个学派。南北朝时,印度佛教各派学说基本上都已介绍到了中国,随着佛教学者对佛典研究的逐步深入,转而重视讲述佛典,专攻不同的经论,于是出现许多专通某类经论的经师、论师。各师的观点出自对经论“提章比句”的研究,这些还只是在佛教学派的范围之内,并没有具备宗派的某些基本特点,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形成宗派的客观条件。
南北朝后期的历史进程,已为隋唐佛教宗派的建立准备了条件。陈、隋之际是政治上由南北分裂走向统一的转变时期,天台宗首先在陈、隋之际建立起来。智颉大师创建天台宗的活动是在学派纷争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南北朝佛教运动的总结,体现了大一统背景下的社会政治需要。天台宗是最早出现的、意义完整的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对照目前学术界公认的佛教宗派形成的基本条件,如形成独立经营和发展的寺院经济,建立完整体系的学说思想,确保相对固定的传教区域,实施严格的法嗣制度和寺院规范等,天台宗都已经具备。在天台宗确立的基础上,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等具有高度思辨、义理色彩的宗派纷纷成立,而在思想领域独具风格的禅宗不久也随之宣告形成。天台宗无疑是中国宗派佛教的首创者,而它的理论体系的组织规模、思辨水平也在所有佛教宗派中首屈一指,成为中国佛教宗派的代表。
媒体推荐 导言
佛教传人中国以后,逐渐适应中国社会环境,受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影响而中国化、民族化。魏晋时期,在玄学不同流派思想的作用下。佛教在对经典作理解和诠释时,形成多种不同观点,如讨论般若学的-六家七宗”:这里的“宗”即是“家”,相当于学派,七宗也就是七个学派。南北朝时,印度佛教各派学说基本上都已介绍到了中国,随着佛教学者对佛典研究的逐步深入,转而重视讲述佛典,专攻不同的经论,于是出现许多专通某类经论的经师、论师。各师的观点出自对经论“提章比句”的研究,这些还只是在佛教学派的范围之内,并没有具备宗派的某些基本特点,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形成宗派的客观条件。
南北朝后期的历史进程,已为隋唐佛教宗派的建立准备了条件。陈、隋之际是政治上由南北分裂走向统一的转变时期,天台宗首先在陈、隋之际建立起来。智颉大师创建天台宗的活动是在学派纷争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南北朝佛教运动的总结,体现了大一统背景下的社会政治需要。天台宗是最早出现的、意义完整的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对照目前学术界公认的佛教宗派形成的基本条件,如形成独立经营和发展的寺院经济,建立完整体系的学说思想,确保相对固定的传教区域,实施严格的法嗣制度和寺院规范等,天台宗都已经具备。在天台宗确立的基础上,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等具有高度思辨、义理色彩的宗派纷纷成立,而在思想领域独具风格的禅宗不久也随之宣告形成。天台宗无疑是中国宗派佛教的首创者,而它的理论体系的组织规模、思辨水平也在所有佛教宗派中首屈一指,成为中国佛教宗派的代表。
学界对天台宗的学说思想、止观理论体系作出阐述或论辩,迄今已取得若干显著成就,但对天台宗的发展演变作历史性全方位研究、探讨的,则仍然十分欠缺。《中国天台宗通史》作为一种初步尝试,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天台宗这一宗派佛教,是在中国佛教南北朝后期发展的基础上确立的,是一种历史性的必然结果。
北魏太武帝以不到十年的时间统一北方,并建立起“廓定四表,混一戎华”(《魏书》卷四《世祖太武帝纪》)的异族统治。孝文帝在这一基础上通过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改革,加快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使北方地区社会经济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逐步确立起南北朝对峙中的优势,为北朝最终吞并南朝打下了基础。
南朝自宋武帝至梁武帝,无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还足以与北朝相抗衡。但南朝并未抓住有利时机北伐,进而统一中国,相反在连年不断的内战以及统治阶级日趋腐败的过程中削弱了自己的力量。534年,北魏分裂(此前六年即528年为“河阴之变”,北魏朝廷内乱,政局已不稳定),这是梁武帝北上进取的良机,但他未能充分利用这一机会。不久,便发生了侯景之乱,梁朝败亡。陈后主叔宝嗣位后,极度荒淫奢侈,南朝的覆灭已指日可待。南北朝政治上的统一已是众望所归的事。
随着南北朝后期佛教事业的迅速成长和佛教理论的不断演进,所谓“北方重实践,南方重义理”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和弥合,并最终将以实践和义理并重的统一佛教取而代之。就佛教本身而言,它体现为自我认识的深化过程。
……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天台宗思想渊源——大乘中观学说
第一节 以《中论》为核心的大乘中观学说
第二节 《大智度论》的实相涅盘论
第二章 天台宗所依经典——《法华经》
第一节 《法华经》的流传和地位
……
文摘 书摘
三、二十五方便
按《次第禅门》所说,“十乘观法”相当于止观实修的“内方便”,“二十五方便”则相当于“外方便”,也就是实修十乘观法前的准备阶段。
《法华经》之《方便品》曾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都善“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智颁发挥经中“方便”之说,为修习止观者广开方便法门,《法华文句》卷三上“释方便品”云:“方便权略,皆是弄引,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能从显得名,故以门释方便。如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以方便为能通之门,引导众生通于真实;方便是权宜,显示实相是目的。《摩诃止观》卷四上也说:“方便名善巧。善巧修行,以微少善根,能令无量行成解发,人菩萨位。”
二十五方便又名“远方便”,十种境界则又名“近方便”。因为二十五方便的主要功能是“约事为观,调粗人细,检散令静”,为进而修习十乘观法和十种境界作准备。
所谓“二十五方便”,是以五科方便各分五类修行而成,它们是: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五科的相互关系具有递进意义,由具五缘起修而至行五法止。智颉认为,这二十五方便,乃是“初心行人”修止观之急要、登正道之阶梯、人泥洹之等级(见《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所谓“初心行人”,指“始学之流辈”,他们只能循序渐进修习止观。
具五缘是指: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这五缘是修持者受法的基础,其中持戒清净可生起禅定及灭苦智慧,它包含“不作诸恶”和“作已能悔”两方面的实际内容。不作诸恶,是指一般信众所受的三归、五戒,以及沙弥所受十戒,比丘或比丘尼所受的具足戒;作已能悔,是指虽毁损轻戒而能如法忏悔,或毁犯重戒也能礼拜忏悔者。
在“持戒清净”方便中,智颉重申了忏悔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忏悔,可以“令罪消灭,不障止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还专为犯戒忏悔者开列十法,以“助成其忏”。他甚至认为,忏悔是人禅的先决条件;一旦重罪消灭,诸禅三昧自然现前。
“衣食具足”方便,旨在保证修习止观的基本条件。《摩诃止观》(卷四上)指出,“形命及道,赖此衣食”,“裸馁不安,道法焉在”?智颉把衣、食等物质条件视为安心人道的基础,指出衣食与道法之间的联系,从而也就肯定了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在佛法修习中的意义。但他同时又强调,实修者应以止观为目的,以道法为根本,故衣食等生活条件必须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