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旅游审美与旅游开发
基本信息·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页码:289 页 ·出版日期:2003年10月 ·ISBN:7221063915 ·条形码:978722106391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历史文化旅游审美与旅游开发 |
 |
|
 |
历史文化旅游审美与旅游开发 |
 |

基本信息·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页码:289 页
·出版日期:2003年10月
·ISBN:7221063915
·条形码:978722106391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历史文化旅游审美与旅游开发》讲述了: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有关旅游的种种论著不断问世,其间不乏精品,既推动了旅游科学的进步,又对旅游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也有不少读本,什么都讲,但又什么也没有说清楚,读后颇感茫然。昌茂的大作,内容丰富,洋洋洒洒,层层递进;虽不能说书中什么问题都讲清了,但无庸置疑,全书由于立意高,角度新,方法好,所以,对基本论题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对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本质、特征,分析精当,论述精辟,一路读来,令人兴奋激动,有时竟然拍案称妙,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能给人以特别启迪。
作者简介 陈昌茂,男,1965年生,贵州长顺县人198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86年毕业分配入贵州大学任教,主讲过《政治学原理》、《旅游学慨论》、《中国近代史》等十多门课程,发表过《幽凶贵州的张学良》等文字作品近百万字,出版过《风景这边独好》、《历史文化的旅游审美初探》等著作、论文多部(篇),担任过贵州大学管科系政治学教研室主任、旅游系主任等职务,兼任过建设银行贵州省分行培训中心总经理、贵州省特种技术学校副校长等职务,现执教于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编辑推荐 《历史文化旅游审美与旅游开发》是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一章 旅游:“第二空间”的人类文化
第一节 旅游:“第二空间”的休闲生活
第二节 人类为什么需要“第二空间
第三节 旅游生活与人类文化的创新
第四节 旅游: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第二章 成为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
第一节 审美属性: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历史文化的旅游审美起源
第三节 旅游资源审美属性的类型
第三章 历史文化与旅游风景区的建设(上)
——构成景观的历史文化
第一节 历史文化与旅游风景区的空间布局
第二节 旅游风景区中作为景观的历史文化
第三节 历史文化建筑景观的风景层次
第四章 历史文化与旅游风景区建设(下)
——渲染氛围的历史文化
第一节 古代绘画与旅游风景区的文化升华
第二节 雕塑设计与旅游风景区的时空变幻
第三节 古典音乐与旅游风景区的韵味神曲
第五章 历史文化与旅游线路设计
第一节 旅游线路:浓缩美的精华
第二节 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的主题变奏
第三节 线路设计与历史文化参与性的强化
第六章 民族历史文化的旅游开发
第一节 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第二节 美向文化生出:民族风情与旅游审美
第三节 民族节日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政府行为
第七章 历史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
第一节 历史文化与旅游市场的开拓
第二节 历史文化与旅游饭店的风格
第三节 历史文化与旅游餐饮的“特色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昌茂同志系历史专业出生,长期从事旅游教学工作,又有较为丰富的酒店管理、景区规划、旅游策划、旅游促销实践经验,现在又立足历史教学讲台和历史科研领域,以如此的学识、经验、阅历撰写《历史文化:旅游审美与旅游开发》的专著,颇为恰当,最是妥贴。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有关旅游的种种论著不断问世,其间不乏精品,既推动了旅游科学的进步,又对旅游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也有不少读本,什么都讲,但又什么也没有说清楚,读后颇感茫然。昌茂的大作,内容丰富,洋洋洒洒,层层递进;虽不能说书中什么问题都讲清了,但无庸置疑,全书由于立意高,角度新,方法好,所以,对基本论题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对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本质、特征,分析精当,论述精辟,一路读来,令人兴奋激动,有时竟然拍案称妙,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能给人以特别启迪:
一、该论著通过对“旅游:‘第二空间’的人类文化”、“凡是能向旅游者呈现审美属性的自然事物与社会事物都是旅游资源”,在旅游风景区的建设与规划上将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之成为旅游者的“乐土”,设计旅游路线的宗旨就是“浓缩美的精华”、“民族风情”的价值对旅游者而言就是“旅游审美”。
文摘 一种现象:“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悦。”
综上所述,形式美的三个要素是辩证统一的,破坏了这种统一,就失去了形式美,甚至会导致丑陋。形式美也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它的变化和发展是由三要素决定的。物性要素是变化发展的动力。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大致是由渔猎转向农耕,所以最早成为人们审美对象的是兽类和鱼类,然后才是植物和花卉。用树叶兽皮遮身防寒的时代,是没有服装的形式的。丝麻织物的出现,才出现服装形式,才出现服装的形式美。从茅草树干搭起的草棚,到砖瓦盖的房屋,到钢筋水泥建的高楼大厦,随着建筑材料的变化,房屋的形式也在变化,房屋的形式美也就必然随之变化。从石器时代到今天的电子时代,原子时代,人类使用的工具、武器、生活用品等,种类总在不断增加,形式总在不断更新,形式美也就日益丰富多彩。所以,物性要素始终处于不停顿的变革之中。是它推动着物的形式和形式美的不停顿的变化和发展。但是,物性要素的变革又不能不受到环境要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交通工具、水乡是船、陆地是车,草原是马,戈壁是骆驼,这类例子比比皆是。关于社会环境对形式的影响,也是屡见不鲜的。楚王欣赏细腰,李煜提倡裹脚。清王朝强迫人民蓄长辫,穿马褂。辛亥革命的枪声,使长辫和马褂被新的发型和服饰所代替。俄国彼得大帝推行改革,就把“割须改袍”列为重大的措施。“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阶级为了本身的利益,可以运用政治权力,改革某些形式,并强化它,使其成为“美”的形式。这种形式,实质上成了统治阶级意识和情趣的标志,权力和势力的象征。生理一心理要素对形式美,也起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从变化和发展上看,
后记 国际旅游组织前总裁奥瑟·豪洛特曾经指出:“我们的旅游业,就如同我们在舞台演戏一样,戏中有古代的明星,也有现代的明星;有古代的文化,也有现代文化;有美丽的风景、建筑和历史遗迹等。换句话说,我们拥有的资本,不只是金钱,更重要的是伟大的传统和人类历史最卓越的成就。”可见,历史文化在旅游活动和旅游开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自1989年9月开始,作者在贵州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旅游教学工作,因教学需要,也参与了旅游企业、旅游风景区、旅行社、旅游影视节目的管理、规划、培训、策划等活动,在教学以及参与旅游开发的实践中,深感贵州山水秀美,但与历史文化的融合不够,以至于有客人抱怨贵州的山水缺少文化内涵,留不住客人。这是作者思考历史文化与自然风景组合开发的由来。十多年来,断断续续,零零碎碎地产生了一些想法。但由于为生计而奔波,始终未能形成较为系统化的文字表述。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作者认识到旅游学实际上是一门新兴的不成熟的学科,主要是各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于是便将学术兴趣转移到了大学所学的专业——历史学上来,放弃热衷了十多年的旅游学,而专心于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
说来也怪,当决定放弃后,原先对于旅游开发的一些想法,不时在脑中闪现,纠缠人的思绪。甚至于一些基本的问题,如什么是旅游,什么是旅游资源,旅游线路应如何设计,风景区中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化等总是在夜深人静时在脑中浮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