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投资 >

三十而立: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征程回放(1978-2008)

2010-03-19 
基本信息·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页码:35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5879332/9787505879331 ·条形码:9787505879331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三十而立: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征程回放(1978-2008) 去商家看看
三十而立: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征程回放(1978-2008) 去商家看看

 三十而立: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征程回放(1978-2008)


基本信息·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页码:35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5879332/9787505879331
·条形码:97875058793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三十而立: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征程回放(1978-2008)》讲述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银行业经历的是一场脱胎换骨式的深刻变革:从全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到多种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并存,从银行间无序竞争、高风险运行到有序发展、风险可控运行,从长期封闭发展到全面对外开放,变革历程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中国银行业改革正在向纵深迈进,改革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任重道远。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当下,梳理中国银行业30年变革之路,可谓别具意义。中国银行业距离真正的强大,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对银行业历史轨迹的探寻,期待的正是从中找到变革的内在动力和前进的正确方向。
作者简介 刘诗平,毕业于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在北京、香港等地从事经济金融报道多年,现任职于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著有《敦煌百年:一个民族的心灵历程》、《汇丰金融帝国:140年的中国故事》、《洋行之王:金钱、权力与中国的社会现状》等。
编辑推荐 正是抱着重温过去、寻找未来的意愿,抱着学习和尽力的心,2008年5月,我开始了《三十而立: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征程回放(1978-2008)》的构思和撰写。不必说半年来一系列刻骨铭心的国内外重大事件给人们内心带来的震颤,也不必说每天忙碌工作之后回到家里青灯枯卷下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的辛劳。书成之际,内心的焦虑得到释放,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目录
前言
序篇 金融“大一统”(1948-1977)/1
第1章 新金融发轫
1.人行新职能/10
2.金融新气象/12
3.银行新一代/14

第2章 恢复与重建
1.专业银行的恢复与建立/17
2.农信社改革/25
3.信托业的重建与整顿/28

第3章 重返世界
1.恢复IMF与世行席位/34
2.中投银行成立/37
3.中行海外拓展/38
4.外资银行进入/39

第4章 央行新政
1.人行“瘦身”:中央银行制度确立/44
2.风云五道口/47
3.金融体制改革方案出炉/49
4.通货膨胀与宏观调控/51
5.金融监管/53

第5章 走向竞争
1.国家专业银行:从各管一摊到交叉营业/56
2.破除垄断:交通银行诞生/58
3.股份制银行的第一次浪潮/61
4.企业化经营:国家专业银行改革探索/70
5.股份制银行的第二次浪潮/75

第6章 发展与整顿
1.城信社的快速崛起/78
2.信托业的辉煌与失落/81
3.邮政储蓄的起步与发展/85
4.继续改革农信社/87
5.农基会的兴起/89

第7章 开放的阶梯
1.外资银行:从特区到上海/91
2.新中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诞生/93
3.一批中外合资银行相继成立/95
4.从IMF、世行到非行、亚行/96

第三编 换骨成长(1994-1997)
第8章 金融改革大幕再启
1.1993年的金融形势/100
2.金融改革大幕拉开/102

第9章 从“专业”到“商业
1.政策性银行的建立/105
2.从专业银行到商业银行/109

第10章 股份制银行新浪潮
1.股份制银行第三波/115
2.城商行的批量登场/119

第11章 农村金融“三国演义
1.“三国鼎立”格局初成/125
2.农信社:第二次改革/127
3.清理整顿农基会/129

第12章 整顿与立法131
1.通货膨胀与“软着陆”/‘131
2.银行业监管/132
3.信托业整顿/133
4.银行法规大面积问世/137

第四编 整治化险(1998-2002)
第13章 金融危机与改革深化/ 140
1.金融风暴侵袭亚洲/140
2.严阵以待的中国/142
3.央行:“天命之年”的改革/144
4.中央金融工委成立/148

第14章 解救四大行150
1.改革原则的确立/150
2.2700亿元大注资/152
3.剥离1.3万亿元不良资产/153
4.裁员撤点/156
5.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57
6.力推贷款五级分类/159
7.变化:发展与危机并存/161

第15章 风险积聚与治理整顿164
1.整顿“金融三乱”/164
2.海发行关闭与股份制银行兴衰/166
3.广信破产与多舛的信托业/171
4.农信社的整顿与改革/177
5.清理整顿城信社/179
6.取缔农基会/181
7.一批银行家落马/181

第16章 “入世”:机遇与挑战185
1.中国“入世”/185
2.外资银行“减速”进入中国/188
3.外资银行“双线”进入中国/191
4.中资银行迈步海外/195
5.中银香港上市风云/198

第五编 背水一战(303-2008)
第17章 高层决策206
1.最高级别金融会议召开/206
2.重中之重:银行监管新体制的确立/208
3.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改方案出台/211

第18章 银监会新政/214
1.银监会挂牌/214
2.“四四六”新思路/216
3.“抓两头、带中间”/217
4.从过渡期到全面开放/219

第19章 四大行股改/223
一、财务重组/223
1.三大行60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224
2.剥离逾1.14万亿元不良资产/225
3.重组完成:“干净”的银行/226
二、股份制改造230
1.中行整体改制/230
2.建行分立重组/231
……
第20章农村银行业新格局
第21章齐头并进
第22章全球化下的银行业开放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序言 l978年,中国社会经济的巨轮,在经历多年艰辛探索和诸多挫折之后,作出重大航向性选择,义无返顾地开始了渐进式改革开放的历史航程。
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变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逐渐展开;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依次开启。经济奇迹由此创造,世界经济版图从此改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中国金融业的心脏。银行业的变迁,可谓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197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从财政部独立出来,从其原来财政系统的“会计”和“出纳”,成为独立的金融机构,同时中央任命李大钊之子李葆华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从而开始了中国银行业气势恢弘的改革开放之路。
中国银行业改革起步之时,邓小平提出“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银行改革的要害所在。事实上,近三十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全部努力,正是围绕着如何“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这一主题而逐步展开的:“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真正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1982)、“把城市信用社真正办成集体金融企业”(1989)、“把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1993)、“把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1993)、“把国有商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1997)、“把国有商业银行办成真正的现代金融组织”(2002),成为日后银行业改革时一次又一次所使用的文件语言和改革口号。
文摘 插图:


第一编重获新生(1978~1983)
第1章新金融发轫
1978年,对中国银行业来说,无疑是个全新的开始。这一年,中国人民银行从财政部分离出来独立设置,并在业务上恢复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同时任命久经历练的中共元老级人物李葆华为行长,正式开始了改革开放时代中国银行业的伟大变革之路。
1978年,对中国银行业来说,同样是个孕育的年代。这一年,已成为当今金融界中流砥柱的银行家们,这时从工厂、农村、牧区、海岛等全国各地,走进了大学校园和银行岗位,积攒了十多年的巨大能量终于喷涌而出。
1.人行新职能
1978年1月15日,李葆华受命出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作为“文革”结束后第一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李葆华履新后,把银行的骨干充实起来,让银行的各级机构恢复起来,同时整顿与改革银行的相关制度,成为当务之急。
从1973年5月直到197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由财政部副部长陈希愈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被定为国务院部委一级单位,与财政部分设后,其地位立即显出非同一般。
新上任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李葆华,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之子,其本人也同样是久经沙场的中共元老级人物。
1925年,16岁的李葆华在父亲影响下加入共青团。1927年,李大钊遇害后,李葆华东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习。1931年,22岁的李葆华在日本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李葆华回国展开反日爱国斗争。1936年,27岁的李葆华调任北平市委书记,成为中共历史上最早和最年轻的北京市委书记。1945年中共七大会议上,36岁的李葆华成为最年轻的中央候补委员。解放战争期间,他被任命为北平市委第二副书记(彭真任书记,叶剑英任第一副书记兼军管会主任和市长)。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李葆华为水利部副部长、党组书记,与刚刚从平津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上将傅作义共同主持新中国的水利事业。
后记 每个中国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对中国银行业协会而言,将30年来中国银行业所走过的道路,通过细致梳理,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引人思考,促人奋发,是其中的纪念方式之一。正如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先生所言:温故知新,过往的历史蕴藏着前进的无限动力。
正是抱着重温过去、寻找未来的意愿,抱着学习和尽力的心,2008年5月,我开始了本书的构思和撰写。不必说半年来一系列刻骨铭心的国内外重大事件给人们内心带来的震颤,也不必说每天忙碌工作之后回到家里青灯枯卷下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的辛劳。书成之际,内心的焦虑得到释放,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感谢30年来银行业界的不懈努力,让我们今天在回顾这个跌宕起伏和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时,依然能从中汲取力量。感谢中国银行业协会杨再平专职副会长,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廖岷主任、夏令武副主任及新闻处诸位的帮助,感谢中国银行业协会郭晶、冯红、郭三野、金宏等先生,以及工行、中行等诸多银行在日常采访时给予的关照。
感谢刘鸿儒、周小川、刘明康、谢平等银行业改革的亲历者们撰写的著作和回忆文章,李利明、吴雨珊等记者们精心采写的作品,以及众多报刊书籍留下的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文字。书中所列参考书目只是一些最主要的参考文献,另有许多学术著作和报刊文章都为本书撰写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帮助。
感谢新华社、《财经》杂志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使我在离开燕园十年后,有机会在2008年春夏之际再次回到那里读财经班。与朗润园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一墙之隔的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心,是我十多年前读研之所在。两个历史和经济领域的学术重镇,是两盏指路明灯。事实上,也正是在5月的一天,在上完周其仁教授的座谈课后开车回家的路上,接到了杨再平先生约请撰写本书的电话。
感谢金梅女士为编辑本书而付出的辛勤劳动。本书为匆忙间赶就,加之水平有限,虽经杨再平等先生指教,但书中难免有疏失和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不吝赐教,以期有机会修正之。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