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464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7月 ·ISBN:9787563341016 ·条形码:9787563341016 ·版本:第1版 ·装帧: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语文教育门外谈 |
 |
|
 |
语文教育门外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464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7月
·ISBN:9787563341016
·条形码:978756334101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时代思想与艺术丛书
内容简介 近年来关于语文教育改革的广泛讨论中,钱理群先生成为一个关注的中心。《语文教育门外谈》系第一次辑录钱理群先生关于语文教育和青少年素质培养的精彩论述。见解锋锐而新颖,语言优美,为当今思想界、教育界一别开生面的作品。
编写了《语文教育门外谈》后,有如释重负之感:生命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但却不免有些怅惘:付出太多,收获却有限。特别是在理论上并没有太大的建树,说的多是常识。但在我们这里,回到常识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本讲恢复常识的书因此就有了价值:这也是令人感慨的。
目录 卷一 以“立人”为中心
以“立人”为中心——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期待和忧虑
“教育中国”:我们的世纪之梦——《人文学者谈教育》序
“名作重读”与我
也说“语文与人生”
重新确立教育的终极目标——钱理群访谈录
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20世纪中国文学名著中学生导读本》序
追求文、理的融通——理科“大一语文”开场白
“往那里去?!”
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
对《语文教学大纲》(初中部分)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一点感想
孩子向我们发出的警示
西部开发中的教育问题之我见——答《甘肃日报》记者问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
卷二 我们现在怎样做老师
建设“立人的教育”——《阿爸教做人》序
教育的真谛——《爱,你准备好了吗?》序
向献身教育事业的罗老师们致敬——《中华诗词三宇经》序
请关注少、边、穷地区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成功教育研究》序
关于文学教育的感言——《品味文学》序
我们现在怎样做老师——读王翔的书有感
请重视中学生课外读物的建设——读《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有感
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相濡以沫——与中学语文老师的通信
卷三 我愿意倾听你的讲话
说自己的话,说真话
对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应征文章的评语
点评两篇作文——为《著名作家学者点评全国中学生作文选萃》一书而写
写给年轻作者的几句话
和中学生谈鲁迅生平和他的创作
如何读鲁迅的《灯下漫笔》
曹禺《雷雨》导读
奇思异想背后的苦涩与悲凉——向中学生推荐鲁迅的《故事新编》
我愿意倾听你的讲话——与大、中学生的通信
卷四 “网络评价”试验
我与清华大学的“网络评价”试验
与中学生的网上讨论(一)
与中学生的网上讨论(二)
卷五 《新语文读本》等的编写
《新语文读本》编者的话
《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
《新语文读本》阅读建议(选)
关于《新语文读本·小学卷》的通信
致于漪先生书——关于课外语文读物的编选
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
关于《新语文作文》的通信
识认你脚下的土地——《中学生区域文化读本》序
卷六 经历与怀思
童年的梦——我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作文
一切都从那时开始
离题的追念
曾有过自由做梦的年代
我还感觉得到他的手温
愿老师与母校青春常在
我的人生之路与治学之路——与南师附中同学谈心
后记
……
文摘 卷一以“立人”为中心
“教育中国”:我们的世纪之梦——《人文学者谈教育》序
在世纪之交,这么多的人文学者来对中国的教育问题,各抒己见,说三道四,这是一件大好事。
这说明,人们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经验教训,面对现实中国的种种问题时,终于意识到:中国的事情,必须从教育抓起。对21世纪的中国,人们提出了许多蓝图,而我们所期待的,是“教育中国”:真正将教育[立人]作为立国的根本。确实,在新世纪,没有比使人人终生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更为重要的了,这将是我们的世纪之梦。
而我个人更关注的是基础教育,或许如何保证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享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这是一个更为现实与迫切的目标。而且我赞成本书一位作者的意见:义务教育的普及在新世纪特别要倾斜于“在社会和教育中处境不利的人的群体”,即农村的,边远、穷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以及城市里的贫困人群的孩子。这不仅关系到教育本身的平等,也是减少社会性的不平等的根本措施之一。每一个关心中国的未来的人都应该正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向发展中国家提出的警告:“如果我们使基础教育和知识经济之间失去了联系,就有可能在穷国和富国之间撕开一道裂痕”,而且在国内也会在富人与穷人之间撕开一道裂痕。坦白地说,我对新世纪的最大隐忧就是两个裂痕越拉越大。我一点也不怀疑21世纪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会有一个大的发展,但也正因为如此,我更要追问的是,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追求的是“共同富裕与共同发展”,是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个体的物资的满足与精神的自由、健全发展。面临新世纪,我常常想起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提出的理想的社会“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我坚信这一点:只要还有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没有获得自由发展,我们自己就是不自由的,我们自身的发展也是不健全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位不相识的学生寄给我的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组织“农民之子——农村发展促进会”的章程与小报。单看那“农民之子”四个字,就让我怦然心动。而他们的“宗旨”更引人深思:“本会志在团结、组织关心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的在校大学生以及社会上有志于改变中国农村面貌的知识分子,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优势,切实做些促进农村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发展的工作;开展与此相关的调查研究活动,以知识与智慧支持中国贫困农村的民众凭借自己的
……
后记 我与中学语文教育“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我为什么将自己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研究性文章、随笔,称为“门外谈”,以及我对于这样的“门外谈”的价值与局限的认识,等等,这些在有关文章中都已经反复谈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本书的编辑。这些“门外谈”写作时间前后有好几年,最初也无统一的计划,显得比较零散,现在既要编辑成书,只能大致归类,共分六卷。卷一是我作为一个思想者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些思考。最早的一篇是1995年为中学语文老师写《名作重读》一书所写的“代序”:《(名作重读)与我》,以后还写过一篇《也说“语文与人生”》,是应朋友之约而写的——写这两篇文章时都还没有介入中学语文教育的意思。后来却被热心人拉人了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其实只有三篇文章,有两篇还是访谈,即《重新确立教育的终极目标》与《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真正自己写的只有一篇,即《“往那里去?!”》。以后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动机想要夸大我在这次讨论中的影响,我自己却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但有一点却是事实:我终于身不由己地要介入了,开始认真地作了一点研究,写成了《以“立人”为中心——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这篇长文,基本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并由此引发了对研究中学语文教育的兴趣,和中学老师与中学生也开始有了交往,于是,就陆续有了卷二、卷三里的文章,多是应约而写的序言、书评、评语之类,但写的时候都相当投入和认真。正兴致勃勃地准备在自己的专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外,另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却不想侵犯了某些人的既得利益,无意中闯了雷区,大有将我逐出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