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繁体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329 页 ·出版日期:1988年09月 ·ISBN:9787101004205 ·条形码:978710100420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繁体版) |
 |
|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繁体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329 页
·出版日期:1988年09月
·ISBN:9787101004205
·条形码:978710100420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外交通史籍丛刊
内容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繁体版)》是对《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人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释义净撰。义净本姓张,字文明,唐代齐州(治所在历城,今山东济南市)山庄人。生于太宗贞观九年(635),卒于玄宗先天二年(7]3)。张氏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义净的高祖曾做过东齐郡守,大概因此后代遂居齐州。义净自幼出家。高宗咸亨二年(671),他三十七岁时,从广州取海路赴印度求法。咸亨四年(673)二月到达东印度耽摩立底国。其后在印度周游佛教圣迹,在那烂陀学习十年。武后垂拱元年(685)离开那烂陀,仍取海路束归,又在南海一带滞留将近十年,于证圣元年(695)五月抵达洛阳。从此在洛阳与长安两地翻译佛经,直到去世。
编辑推荐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繁体版)》:中外交通史籍丛刊
目录 羲净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傅》——代校注前言
引用书缩语表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傅卷上
太州玄照法师
齐州道希法师
齐州师鞭法师
新罗阿离耶跋摩法师
新罗慧柒法师
新罗玄太法师
新罗玄恪法师
新罗二僧
覩贷罗佛陀达摩师
并州道方法师
并州道生法师
并州常慜禅师及弟子
京师末底僧诃师
京师玄会法师
质多跋摩师
土蕃公主婶母息二人
隆法师
益州明远法师
益州义朗律师及僧智岸、僧义玄
益州会宁律师
交州运期法师
交州木叉提婆师
交州窥冲法师
交州慧琰法师
信冑法师
爱州智行法师
爱州大乘灯禅师
康国僧伽跋摩师
高昌彼岸法师、智岸法师
洛阳昙闰法师
洛阳义辉论师
大唐三僧
新罗慧轮法师
支那寺等寺
那烂陀寺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傅卷下
荆州道琳法师
荆州昙光律师
唐僧一人,
荆州慧命禅师
润州玄逵律师
义净自述
晋州善行法师
襄阳灵运法师
澧州僧哲禅师
僧玄游
洛阳智弘律师
荆州无行禅师
游鸶岭咏怀
荆州法振禅师、乘悟禅师、梁州乘如律师
澧州大津法师
重归南海传
贞固律师
僧怀业
僧道宏
僧法朗
附录
一、求法僧一览表
二、义净生平编年
三、义净籍贯考辨
四、主要引用书目
五、索引
1.中文专名索引
2.外文专名索引
六、评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
七、求法僧路线图
八、那烂陀寺遗址发掘平面图
重印后记
……
序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释义净撰。义净本姓张,字文明,唐代齐州(治所在历城,今山东济南市)山庄人。生于太宗贞观九年(635),卒于玄宗先天二年(7]3)。张氏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义净的高祖曾做过东齐郡守,大概因此后代遂居齐州。义净自幼出家。高宗咸亨二年(671),他三十七岁时,从广州取海路赴印度求法。咸亨四年(673)二月到达东印度耽摩立底国。其后在印度周游佛教圣迹,在那烂陀学习十年。武后垂拱元年(685)离开那烂陀,仍取海路束归,又在南海一带滞留将近十年,于证圣元年(695)五月抵达洛阳。从此在洛阳与长安两地翻译佛经,直到去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义净活动的时期,正当初唐。唐王朝逭时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极为强大,文化事业极一代之盛。由于统治阶级的支持和提倡,佛教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有唐一代,到印度求法的中国僧徒不绝于路,形成一个高潮。人数之多,周游地区之广,历史上空前绝后。
文摘 (二)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是义净的主要著作之一。书成于武后天授二年(691)。当时义净从印度东归,尚停留在南海室利佛逝国。它以僧传的形式,记述了唐初从太塞贞观十五年(64I)以后到武后天授二年共四十余年间五十七位僧人(包括义净本人,也包括今属朝鲜的新罗、高丽,今属越南的交州、爱州,今属阿富汗的覩贷罗,今属苏联的康国等地的僧人)到南海和印度游历、求法的事迹。后附《重归南海传》,又记载武后永昌元年(689)随义净重往室利佛逝的四位中国僧人的事迹。书成以后,从室利佛逝寄归长安。一起寄归的还有他同时写成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及翻译的其它一些经论。
在现存的宋以前记述海外交通与印度及东南亚情况的著作中,义净的著作是值得重视的。由于文化传统不同的关系,古代印度没有逭方面的专门著作,南海方面除了近代发现的一些碑铭可供间接参考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成文的历史资料。这种情形,在阿拉伯人来到印度和南海一带以后才有所改变。但阿拉伯人大量地出现在印度和南海一带,时间已是在公元八、九世纪以后。阿拉伯人的历史地理著作则出现得更晚一些。在此以前,要了解当时中印之间以及南海一带的交通,还有历史、文化、宗教、地理方面的情况,主要仍得依靠中国方面的数据。在中国方面,除了正史中的《外国传》与《地理志》一类的著作,及一些大多已经散侠了的笔记性质的专著外,更应该弓!起重视的就是佛教徒的著作。
后记 本书书稿完成于1982年,198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2000年重印。时日荏苒,从这本书第一次印出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这次重印,在不影响版面的前提下,再次对过去校对中没有发现的错误做了一些改正,同时收入了一篇书评。书评的作者Max Deeg(宁梵夫)是一位德国教授。书评涉及的方面颇广,大部分讨论书中的注释的内容,他的意见,有的可以作为研究的参考,有的还可以做进一步的讨论。作者很认真地读过原书,才可能写出这样的书评。作者的意见大多中肯。这是把这篇书评同时收入重印书中的最主要原因。书评用英文写成,由北京大学的研究生于怀瑾翻译为中文,为此我要同时感谢宁梵夫先生和于怀瑾。
在书再次重印之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本书最早的责任编辑,中华书局的谢方先生。我与谢方先生的交往,开始是因为编撰《大唐西域记校注》,然后是这本书,然后是《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我从他那裹学习到的,不只是编书出书,更多的是他的学术品位和认真朴实的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