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页码:253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81036622X ·条形码:978781036622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如何大做广告 |
 |
|
 |
如何大做广告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页码:253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81036622X
·条形码:978781036622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访谈对象涵盖面广泛,藉不同工作领域心得相谈,有助深入了解此地广告业参差不齐的落差现象,通过深度及广度的撰述,十分具有学习参考价值。
本书对中国台湾广告人的细腻报导,察觉到台湾广告人工作上的敬业精神,但也凸显其不懂生活安排与规划,是值得反省改进的。
本书对内地广告圈的趋势预言不是危言耸听,如要改变,只有台湾广告人多深入交流沟通,增强自我多元适应能力、包容力、领导力,相信就有机会扭转。
本书非常适合想到内地发展的广告人、市场营销人、媒介传播人等相关业界人士静心细读,前来此地后就不易患得患失,不会自闭燥郁,做一个“会工作、会生活”,令人敬佩羡慕的中国台湾广告人。
作者简介 梁庭喜,台湾广告人,东吴大学哲学系毕业。历任台湾奥美广告、麦肯广告及台湾电通副创意总监,曾任职于麦肯·光明广告公司(上海)两年,是第一批进军内地的台湾广告人这一。台湾流行广告金句奖“学生金句奖”评审、时报广告“电通营”讲师及评审。现为哈比思信息文化工作负责人,北京大学艺术管理硕士研究生。
媒体推荐 自序
上帝正在翻版
如果你是80年代进入广告界,那现在肯定位高权重;
如果你经历了90年代中国台湾广告荣景,那一定流连台北The Mall长达五年;
如果2002年你还在中国台湾做广告,那就把名牌衣服拿出来改一改吧!
如果2002年以后才开始做广告,那你的履历表一半要寄往.com.cn……
1993年我赴上海工作前,先在香港总部工作近一个月,用3个星期的日与夜完成公司拖欠客户3个月的工作单。那时麦肯光明广告的中国总部不在上海,还在香港,但地位像香港麦肯的童养媳,蹲在香港麦肯电梯旁的一间仓库里,我想那虽不是仓库,也和仓库相去不远,里面塞了三个Account、一个创意总监、两个艺术总监和两个设计,没有文案,而我就是那个他们引领期盼的人,一下飞机进了新世界酒店,就来个盛情欢迎,上酒楼大啖一番后,当夜回公司就开始车轮战,前十分钟接工作单、后二十分钟开会、一小时后各自回去作业、再约时间讨论切入点,而这是不同的4个客户,回酒店已是半夜两点,没几天我就感冒、再重感冒了。还好那年的香港6月来了一次中级台风,我躺在偌大的床上对着整片玻璃窗,看着维多利亚港码头上的狂风乱雨,像立体灾难片,每道雨鞭就好像打在我身上一样,突然电话铃响,办公室里大家都在等我。我真的对香港人的积极活力无话可说。
那时的香港广告人对台湾广告水平是看不起多过不了解,但我在他们身上并没有看见任何让我感到汗颜的本事,尤其当时内地的报纸杂志仍未改版,大多的工作单上不是电视广告,就是店头辅助读物,非常极端;所以有60%来自广州的客户,而广州市场又是香港的数百倍大,只看见ART不停地加班手工做色稿,各种尺寸的海报、Sel_ftalker、Wiggler、Sticker、Flag……完稿工作铺天盖地,和台湾任何一家广告公司一样,活像个广告工厂。因为资源设备不够,我们必须借用香港麦肯的设计部,我感觉两问分公司壁垒分明,由于文化的差异而造成很多方面意见不统一,香港人和当时的台湾人观念一样,觉得到内地工作是一份苦差事,为什么要去呢?连现实的香港人都觉得薪水加点儿也不值得,还是留在香港领高薪、受到尊重好。
每回和香港同事去吃饭,整个餐厅闹哄哄的,一坐下来只会听到他们用我三倍音量的广东话讨论两件事,就是“如何在内地捞钱?”和“你办移民了吗?”说着说着还会说服我移民,说他的移民公司多好,一定可以办成。那时离香港回归还有4年,所有的香港人都暗自盘算,我问贝蒂为什么没打算移民呢?她的答案是“没钱啊!”那时的我还很庆幸自己不是失根的兰花,这么没有归属的安全感。内地人当时用不欣赏的口吻称香港人是港仔;对台湾人腻称台湾同胞,非常亲切,所以香港人多少有自知之明。但是才过几年,对台湾人的负面评价已经略胜香港人一筹了。因为香港人做生意比台湾人规矩,台商比较投机,扯烂污就跑回台湾,心想反正你也过不来,找不到我。
1997年左右,在湾广告人来内地的人很多,但留下来的很少。对个人来说,这一段两三年的经历是人生一段难以忘怀的奋斗期,
……
目录 引言
推荐序 你摸到了什么 莫康孙
推荐序 广告一上 市场变样;广告一播 搞活企业 张百清
自 序 上帝正在翻版 梁庭嘉
第一篇 广告公司春秋战国
●台湾地区广告的乳酪变小了
……
文摘 书摘
本土客户欠缺忠诚度
内陆和沿海城市不一样,像西北地区客户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沟通,提案的时候会出现十几、二十人列席,财务部、研发部等大鸣大放,要决定时没人说话。但这种客户广告预算并不低,钱从哪里来呢?内地的环境是企业花钱打广告后会创造业绩,贡献营业税收,当地政府视他们为财神,设立法规方便企业,银行更是欢迎贷款给企业赚利息,所以整个环节是扣在一起的,大家都获益。有些本土客户忠诚度实在不高,签下合约不代表什么,一到期限的三个月前就告知广告公司说再见了。 但客户知道4A广告公司有KNOW HOW可学,等一段时间后自己成长了,就会找本土代理商来服务他。一是收费较低,本土广告公司很少用外聘人员,服务费自然不会高;二是速度快,机动性强;三是本地广告公司和当地环境接触较频繁。老实讲外聘人员真的对本土社会文化的了解有一段距离。
台湾广告人机会递减
现在想到内地工作的台湾广告人是否还有机会,就看内地广告人成长有多快了!现在北京的精信广告GREY总经理和上海麦肯光明的副总经理都已经是当地广告人了,更不要说是协理或业务总监级的了,不久后可能只剩总经理、ECD缺了,但如果之前在内地广告市场没经验就做总经理,会非常辛苦,生命周期很短,因为真的很虚耗,除非你有桩脚支持你。待遇方面,跟5年前比是一直往下掉了,以前奇货可居,现在就太多了,再加上广告公司收的服务费大减,本土员工竞争力提高,筹码自然变少。
我想我不会回台湾工作了,虽然在台北东湖还有一套2000年才交屋的新房子,两年来都没住过,但如果房价好一点一定会处理掉,房子放在那里也是个负担。我的家都在这里,先生在实力媒体,同属一个企业体系,我把钱都投资在孩子身上,让他去学钢琴、参加英国夏令营和读很贵的国际学校,现在一个小学、一个中学,老师是美国人,70%学英文、30%学繁体中文,基本上不能衔接台湾的教育,如果回台湾受教育,就要选择本地的学校;如果决定念国际学校,就是打算让他到美国念大学了。
目前不会考虑在北京买屋落户,虽然北京、上海、广州目前是内地三大城市,但广告公司会慢慢扩展到外省市,去满足客户的需求。三个城市互相竞争的结果,营业收入一定会往下掉,但仍有一些客户没办法到上海设办事处来的,若你想服务他,就非得飞来飞去不可,要不就是到该城市设办公室.所以在内地工作不会只待在北京,机会是动来动去的,在哪儿落户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在内地,只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