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苏格拉底前后

2010-03-18 
基本信息·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页码:17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43216299/9787543216297 ·条形码:9787543216297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苏格拉底前后 去商家看看
苏格拉底前后 去商家看看

 苏格拉底前后


基本信息·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页码:17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43216299/9787543216297
·条形码:978754321629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格致学术译丛

内容简介 《苏格拉底前后》是作者在四篇讲稿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是有关古希腊哲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内容涉及苏格拉底时代前后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等内容。在书中,作者以苏格拉底为分界点,将古希腊哲学史分为四个阶段:苏格拉底之前的爱奥尼亚科学、苏格拉底时期、柏拉图时期和亚里士多德时期。当然,作者并非只探讨这几个人,和他们同时代的其他重要学者及学派也有所涉及,对亚里士多德以后的斯多噶派和伊壁鸠鲁学派也有论述。
作者简介 F.M.康福德(1874-1943)是英国著名古典学家和诗人。1899年至1943年任教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一生著述颇丰。
编辑推荐 《苏格拉底前后》是作者在四篇讲稿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是有关古希腊哲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内容涉及苏格拉底时代前后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等内容。在书中,作者以苏格拉底为分界点,将古希腊哲学史分为四个阶段:苏格拉底之前的爱奥尼亚科学、苏格拉底时期、柏拉图时期和亚里士多德时期。当然,作者并非只探讨这几个人,和他们同时代的其他重要学者及学派也有所涉及,对亚里士多德以后的斯多噶派和伊壁鸠鲁学派也有论述。
康福德在《苏格拉底前后》中对古希腊哲学史的分析可谓鞭辟入里、切中肯綮,他的语言也非常生动流畅,使人读来决不像一般的哲学书那样枯燥乏味,应当说这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哲学史名著,同时也是了解和研究古希腊史的重要参考书。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一章 苏格拉底之前的爱奥尼亚科学
第二章 苏格拉底
第三章 柏拉图
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
译名简释
索引
爱奥尼亚哲学是科学的吗?
毕达哥拉斯传统中的神秘主义和科学
柏拉图与奥尔弗斯
柏拉图的多神论:一个致歉
柏拉图的国家
译后记
……
序言 古老而智慧的中国曾经创造了辉煌绚烂的文化,先秦诸子百家异彩纷呈的思想学说,基本界定了此后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并且演生为内在的精神价值,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规约着这片土地上亿万斯民的心灵世界。然而,近代中西文明碰撞交汇,以及斯时中国所处的特定历史情境,不仅让我们对那些来自海洋异质文明的了解成为当务之急,而且在这种了解背后更承载着文化和现实的双重使命。自晚清第一批试图睁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开始译介西方学术文化,形成中国西学译介涓涓细流,递及民国时代新学人的大力引进而渐成滔滔之势。他们内心孜孜以求的不仅仅是文化意义上的习知,更希图通过对西学的了解,滋养和更生己国之国民精神,以实现近代中国求富求强的急切历史诉求。
时至今日,中国致力社会现代化的努力和全球趋于一体化并肩而行。尽管历史的情境迥异于往昔,但中国寻求精神补益和国家富强的基调鸣响依旧。在此种情形下,一方面是世界各国思想文化彼此交织,相互影响;另一方面是中国仍然渴盼汲取外来文化之精华,以图将之融入我们深邃的传统,为我们的文化智慧添加新的因子,进而萌发生长为深蕴人文气息、批判却宽容、自由与创造的思维方式。惟如此,中国的学术文化才会不断提升,中国的精神品格才会历久弥新,中国的现代化才有最为坚实长久的支撑。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苏格拉底之前的爱奥尼亚科学
在讲座的过程中,我将谈到希腊哲学中最具创造力的整个时期——苏格拉底之前爱奥尼亚的自然科学、苏格拉底本人的哲学以及他的主要继承者柏拉图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我并不打算简要勾勒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这近三个世纪的思想史,我只想阐释为什么苏格拉底的生活和工作突出标志着那段历史的关键点或转折点。我们将会谈到前苏格拉底时期,然后谈谈苏格拉底,最后要讲到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发扬光大了的苏格拉底哲学。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名字被用来描述他之前和他之后的希腊哲学?
柏拉图在他的一部对话录中已经让苏格拉底自己描述了他所引发的思想革命,也就是苏格拉底是如何将哲学从研究外在的自然转移到研究人以及在社会中人类行为的目的?在《斐多篇》中,苏格拉底死的当天,他和朋友们的谈话触及了这样的问题,灵魂是否是一种有始有终的东西?这个问题要求人们重新检视原来对于短暂事物的形成和消亡的解释。让我来回顾一下这段著名对话。
苏格拉底开头说到,在他青年时期,他急于知道哲学家们如何解释世界和生命的起源。但是他不久就放弃了这种关于自然的科学,因为他对那些已给出的解释和理由感到不满意。例如,当时认为生命的起源是一个发酵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由冷热的运动引起的。
后记 翻译经典著作不容易,翻译经典的哲学史著作尤其难。虽说只是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可其中所涉及的哲学知识和古典学知识,即使一本大部头书也难以容下。况且,书中处处充斥着古希腊文和作者信手拈来的典故,这在无形之中更增添了翻译的难度。因此,当译文终于修改完成后,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虽说并不完美,总算告一段落。
在此,感谢我的爱人对我一如既往的支持,若没有他的督促与关心,我很难坚持到底。
感谢王秦伟先生和罗康编辑,他们对译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阅,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
此外,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很多有关希腊哲学史的资料,在此不一一列举,仅向作者们表示感谢。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采取分工合作制,分工如下:第一、二章由石冬梅翻译,孙艳萍校订,第三、四章由孙艳萍翻译,前三篇论文由孙艳萍翻译,后两篇论文由章衍翻译,孙艳萍校订。孙艳萍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