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荀子

2010-03-18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页码:402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7534825237 ·条形码:97875348252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荀子 去商家看看
荀子 去商家看看

 荀子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页码:402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7534825237
·条形码:97875348252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智慧之门

内容简介 《荀子》是先秦集大成型思想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融汇贯通了儒、道两家的“有为”、“无为”思想,以开放的心态吸收道家的“虚一而静”思想,以作为人格修养中的“内圣”理论基础。荀子和墨子大唱反调。但对《墨子》中的许多思想,比如逻辑思想、政治大一统思想都加以继承并有所发展。荀子作为一个伟大的“通儒”——这在中国历史上不多见,从而也是最难能可贵的——他兼容了儒、道、墨、法的精华,从而自成高格。有心的读者自然能从中读出许多新意味。
编辑推荐 荀子是先秦集大成型思想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融汇贯通了儒、道两家的“有为”、“无为”思想,以开放的心态吸收道家的“虚一而静”思想,以作为人格修养中的“内圣”理论基础。荀子和墨子大唱反调。但对《墨子》中的许多思想,比如逻辑思想、政治大一统思想都加以继承并有所发展。荀子作为一个伟大的“通儒”——这在中国历史上不多见,从而也是最难能可贵的——他兼容了儒、道、墨、法的精华,从而自成高格。有心的读者自然能从中读出许多新意味。
目录
前言
劝学篇第一
修身篇第二
不苟篇第三
荣辱篇第四
非相篇第五
非十二子篇第六
仲尼篇第七
儒效篇第八
王制篇第九
富国篇第十
王霸篇第十一
君道篇第十二
臣道篇第十三
致士篇第十四
议兵篇第十五
强国篇第十六
天论篇第十七
正论篇第十八
礼论篇第十九
乐论篇第二十
解蔽篇第二十一
正名篇第二十二
性恶篇第二十三
君子篇第二十四
后记前言

内篇
逍遥游第一
齐物论第二
养生主第三
人间世第四
德充符第五
大宗师第六
应帝王第七

外篇
骈拇第八
马蹄第九
胺箧第十
在宥第十一
天地第十二
天道第十三
天运第十四
刻意第十五
缮性第十六
秋水第十七
至乐第十八
达生第十九
山木第二十
田子方第二一
知北游第二二

杂篇
庚桑楚第二三
徐无鬼第二四
则阳第二五
外物第二六
寓言第二七
让王第二八
盗跖第二九
说剑第三十
渔父第三一
列御寇第三二
天下第三三

后 记
……
序言 荀子主张人性恶,“荀学”的逻辑起点在人性论上类似于基督教、佛教哲学的悲观主义。在欧美文化“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今天.在全球化的大潮之下。在新的轴心时代即将来临之际一--但愿它会来临--读读《荀子》有一个特别的好处。荀子胸襟博大。《荀子》思想丰饶。荀子从一个完全不同于孟子的逻辑起点起论,得出的结论却和孟子大体相同,且与近现代西学有所犀通.岂不事半功倍,大大有益于读者诸君吗?
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论证过中国式的真、善、美,他认为可以用传统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来表征中国文明几千年来的精神追求。但是,走出汤先生的域限,从人性论角度看.如果说占主导地位的孔、孟、老、庄思想都努力追求美、善统一而不太注意求真的话,荀子可以说是用一种奇特的方式统一了真、善、美。他主张“天人相分”,对“天道有常”坚信不疑;他以《正名》篇深究逻辑.却又强调理论的实践性。总之,荀子坚持把儒、道、墨、名诸子百家思想落实到法家式的社会政治运作模式中,坚信“群”即社会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体。
文摘 代他不受污染。如果不是伟大的儒者,就没有谁能这样立身处世。仲尼、子弓就是这样的人。
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①儒者,有大儒者。
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
逢衣浅带,解果②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③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④《诗》、《书》;其衣冠行伪⑤已同于世俗矣,然而不知恶者;其言议谈说已无以异于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别。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掩其口则扬扬如也;随其长子,事其便辟⑥,举其上客,德然⑦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
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知之日知之,不知日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
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荀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⑧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儡怍⑨;张法而度之,则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
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

后记 我虽然治中国哲学(史)多年,却并非《荀子》方面的专门家。对于《荀子》,除了泛泛而论的在各种著作文章中被屡所引述的基本思想外,我其实并没有下功夫读过关于《荀子》的专门著作。不怕你笑话,我读的第一本有关《荀子》的专著竟是张冠生的通俗小读物《荀子素描--苍天下的思索》。为了不辜负我必须承担下来的这份责任,我也粗粗地翻阅了孔繁先生的《荀子评传》④,杨柳桥的《荀子诂译》②,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的《荀子新注》⑧以及高长山的《荀子译注》④。至于别的先生同仁的什么著述,也就无法一一开列了。
翻译中华原典,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要对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体系性思想家进行思想转译,问题并不少。包括哈贝马斯在内的当代西方人的后现代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根本就是难以沟通的。这难免有些极端。抛开这种理论不谈,即使按傅伟勋先生的说法,大凡一个人的思想表述要被读者准确把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