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页码:25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806529462/9787806529461 ·条形码:9787806529461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香槟:飞腾人间300年 |
 |
|
 |
香槟:飞腾人间300年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页码:25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806529462/9787806529461
·条形码:978780652946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美酒传奇
·图书品牌:公元文化
内容简介 《香槟:飞腾人间300年》内容简介:从“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到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一波又一波的入侵者无不企图征服法国北部这片绿色的土地——香槟地区。这一千年来备受战乱之苦的地方,正是世界著名的香槟酒产地。在那里,贫瘠的土壤里种植出了品质最佳的葡萄,黑色的葡萄酿造出了白色的葡萄酒,孕育出了象征着美好时光和友谊的香槟。还有哪种酒能如此充满诗意、艺术和夸张呢?甚至仅仅只需说出“香槟”这个词,就会像魔杖挥动一样,让人们立刻开始微笑、放松,甚至开始幻想。
然而,《香槟:飞腾人间300年》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介绍如何品味香槟,说明酿造香槟的技巧,而更在于表达某种敬意——向在艰难的环境中受尽了千年以来的入侵者的凌辱、绎历了一个又一个不幸,却最终酿造出世界上最令人兴奋的起泡葡萄酒的那群人致敬。于是,一位位非凡人物在香槟的编年史中来来去去、轮番登场佩早侬修士、路易十四、安托瓦内特王后、拿破仑·波拿巴和他的侄子、波马利夫人、香槟杏理、酩悦父子……。
作者简介 唐·克兰德斯特拉普,佩蒂·充兰德斯特拉普,是夫妇。曾担任美国ABC和CBS的欧洲通讯记者,获得过三次艾美奖,佩蒂现任美国驻联合国教科丈组织的外交官他们常年居住在巴黎和诺曼底,在英语世界众多杂志上对法国文化特别是葡萄酒文化进行了深度介绍,著有《葡萄酒与战争:法国人、纳粹以及为保护法国最大的珍宝的战争》等书。
媒体推荐 “庆祝胜利需要香槟,作战失败更需要香槟。”
——拿破仑
“我只在两种情形下喝香槟,恋爱的时候和失恋的时候。”
——香奈儿
“它们是受过上帝祝福的。”
——普希金
“只有缺乏想象力的人才找不到喝香槟的理由。”
——王尔德
“先生们,请记住,我们不是为法国而战,而是为香槟!”
——丘吉尔
编辑推荐 《香槟:飞腾人间300年》:美酒传奇
目录 序言
这片神圣的土地
第一章 君主和修士
香槟前史
香槟之父佩里侬
“太阳王”路易十四
香槟的酿造方法
第二章 铁面人
路易十五时代
为香槟建立标准
在大革命洪流中
拿破仑时代
酩悦香槟
第三章 黄金时代的顶峰
酿造技术革命
建立全球销售网
加拿大电影《香槟查理》
第四章 闪光的时代耀眼的香槟
波马利夫人
香槟国葬
“它的气泡是我们的灵魂”
广告时代
冒牌香槟
香槟神殿——马克西姆餐厅
第五章 香槟在马恩省的大地上流淌
香槟火药桶
“我们也是香槟人”
火烧艾镇
如何打开香槟
第六章 爬上鲜血淋漓的山坡
大战开始了
法国人夺回兰斯
殉难之城
战火中的收获季
香槟酒杯与酒瓶
第七章 为香槟而战
地下生活
战火中的香槟
誓死保卫香槟
考帕诠释香槟精神
香槟酒瓶上的密码
第八章 没有鼓声也没有喇叭声
战争接近尾声
胜利之后的哀伤
葡萄根瘤蚜
葡萄根瘤蚜
第九章 泡沫四溢的年代
第十八修正案
经济大萧条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丘吉尔与波罗杰香槟
结语
壮丽的香槟
附录一 致谢
附录二 参考书目
附录三 译名对照表
……
序言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香槟地区最美丽的地方,先趟过了一条小河,再穿过一片杂乱的林地之后,一块令人心旷神怡的空旷草地出现在眼前。这是一处野餐的极佳场所,因此在出发前我们准备了一包肉、一大块奶酪和一条新鲜的法式长棍面包,当然,一瓶冰冻香槟也是不可或缺的。
时间刚刚9点多,晨雾从地上氤氲升腾,远远就听到了拉色坡村教堂的钟声。两个小时前,我们还在巴黎。而现在,我们停好车,在小树林里前行,仿佛置身于另外一个世界。
“上帝之鞭”
这一块空旷草地就是当年匈奴王阿提拉的野营地!刹那间我们震惊了!它并不是我们来之前所设想的一块小空地,而是一块巨大的椭圆形平地。直径大约有半英里,整块平地被土筑城墙所包围。偶尔有三五成群的鹿在平地上闲逛,发现人的气息之后便奔逃而去。
就在这里,公元451年9月21日,在一片宁静中,匈奴王阿提拉,这位传说中以残酷著称的“上帝之鞭”,对他的70万部下做战前动员:“再打一仗,你们就是整个世界的主人。”70万人的欢呼声响彻云霄,也让他们的敌人胆战心惊。高卢人、西哥特人、法兰克人与西罗马人组成联军,以期对抗这个从东方草原来的凶恶之神。
接下来发生的便是历史上一场最为血腥的战斗。在这一天,有20万人战死在沙场上,香槟地区的山坡和田野里到处都散落着他们残缺不全的遗体。最后联军取得了胜利,阿提拉撤向亚平宁半岛。在战斗开始前,阿提拉曾发誓说:“凡是我战马踏过的土地,定叫它寸草不生。”
阿提拉错了,被城墙围起来的野营地如今已长满了浓密的灌木、桤木和中国丁香。
文摘 插图:


“香槟”最初是地名
说起香槟的历史,不得不提到两个关键人物——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和天主教本笃会修士佩里侬。他们同年而生,同年而逝。然而,他们的人生却天差地别:一个生活极尽奢华,另一个贫困潦倒;一个以留着卷曲的长发而自豪,另外一个则经常剃发;一个穿着红色的高跟鞋,另外一个则穿着简朴的便鞋;一个浑身裹着绫罗绸缎,另一个则身穿粗糙的棕色麻布衣。但是路易十四和佩里侬修士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热爱香槟,更准确地说,他们都热爱将会成为香槟的那种酒。尽管他们身份地位不同,但是他们在让香槟走向荣耀和辉煌的道路上作出的贡献无人能比。
“香槟”最初指的不是酒而是一个地名——位于法国东北部马恩河谷。香槟地区以盛产高质量精细的羊毛而著称。有多余土地的农民,有时会种点葡萄,然后酿造成葡萄酒自用或者换点钱贴补家用。因为这种葡萄酒太普通了,当时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它通常与其他的杂酒堆在一起统称为“巴黎大区葡萄酒”,有时则只称作“法国葡萄酒”。另外有些时候,则直接以它的产地命名,比如“艾镇之酒”、“山地之酒”或者“河谷之酒”,就是从来没有人把它叫做香槟。这种葡萄酒和现在的香槟有很大的区别。它们的颜色是红色的,但很淡,不是暗红色,呈半透明状,表面可以看到多变的桃红色的色调,正是人们说的山鹑眼睛那种棕色中带点淡红的颜色。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没有气泡——至少,没有有意为之的气泡。当时的人们认为有气泡是酒中的瑕疵,可能会破坏酒的味道,需要尽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