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特色类别 > 杂志 >

社会保障研究(2005年第1期)(总第1期)

2010-03-17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页码:187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6月 ·ISBN:7504552259 ·条形码:9787504552259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社会保障研究(2005年第1期)(总第1期) 去商家看看
社会保障研究(2005年第1期)(总第1期) 去商家看看

 社会保障研究(2005年第1期)(总第1期)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页码:187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6月
·ISBN:7504552259
·条形码:978750455225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在国家985工程等项目的支持下,在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的热情参与下,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创办、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保障研究》,作为中国第一份社会保障理论学术研究连续性出版物问世了,它的职责就是为推动中国社会保障学科与理论建设、增进社会保障领域国际学术交流提供理论平台。
编辑推荐 《社会保障研究》讲述了: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而社会保障学科被普遍关注却是在1998年以后。此前,社会保障是作为劳动经济学专业的一个方向,随着1983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创办而开始得到关注的,侯文若、孙光德等教授在劳动经济学专业招收并培养社会保障方向的硕士生;而陈良瑾教授则在20世纪80年代末担任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负责人的时候,组织过相应的社会保障干部培训与教学活动;武汉大学则是于1996年在货币银行学硕士点下,由我首次组织单独招收社会保障方向硕士生。记得当年招收到两名该方向的硕士生,由我和邓大松教授分别指导,1997年只招收到一名攻读社会保障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并由我指导;其他有关高校则先后开设了社会保障方面的相关课程。中国社会保障学科建设的转折点是1998年,这一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赋予社会保障以二级学科的地位,首批获准设置社会保障硕士点的高校有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和辽宁大学;不仅如此,我当时所在的武汉大学还大胆地采取了硕士点与博士点连报的做法,尽管主要以我个人的著作、论文、项目及奖项为支撑的博士点申报书非常单薄,但在当时社会保障改革步伐加快的特定背景下仍然意外地获得了批准,这给了从事社会保障研究与教育工作的人以很大的鼓励。此后,中国人民大学于2002年以94.44%的高票率获准设置社会保障博士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亦获准设置了社会保障博士点。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与研究机构日益重视社会保障学科建设,从事社会保障研究的专业理论工作者和报考社会保障专业的年轻学子也越来越多。
目录
用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关于促进社会公正的几个重大问题
重构21世纪的社会保障——缓解贫困和保障人权
全球化视野中的社会政策学习和知识扩散——兼论福利政策的借鉴
德国社会保险的自治权——理念、组织安排和改革
日本社会保障的经验——以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整备过程为视角
工业国家的福利政策经验对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一起
日本的福利国家体制
中国社会福利政策建构的理论诠释
德国社会保险自主管理的构想与功能
德国养老保险的私营组织
变革中的停滞——紧缩时期的加拿大养老金改革
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发展的制度性约束
德国医疗保险概况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加拿大卫生保健体系及单方付费制度的结构优势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伤康复模式
……
文摘 插图:


目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政策主体权限过大,管了许多不该管和管不了的事情。比如,对于供给主体,政策主体就要放钱、放权,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自治和团体自治权利,对于购买、利用主体,应该积极创造居民参与社会福利管理和提供的渠道。三项主体之间不是上与下的从属关系,而是一个连环的互动关系。
传统社会福利向新型社会福利转换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它不仅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也受到社会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制约,同时还受到专业技术化和专业人员素质的制约,将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何建设和完善新型社会福利体制,需要政策的、行政的、理论的、民生的等综合的视角。在转型的过程中如何逐步建构一个新型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这是社会各界和各个学科领域都极为关心的问题。
(一)社会福利政策主体的建构
从社会福利政策自身的特征和专业化需求以及运行机制建构看,它可以按照上述论述的三项主体的思路,对现有的福利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
首先,政策主体的内部结构应该包括社会福利法制、社会福利财政、社会福利行政等三项主要内容。
1.社会福利法制的建构
社会福利立法是支撑社会福利政策主体最主要的平台,也是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依据。中国在社会福利法制建设中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路子,相继颁布了《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母婴保健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收养法》等有关社会福利的法律,为社会福利制度的转型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据。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