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崇祯皇帝传(经典图文版)

2010-03-17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44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61347936/9787561347935 ·条形码:9787561347935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崇祯皇帝传(经典图文版) 去商家看看
崇祯皇帝传(经典图文版) 去商家看看

 崇祯皇帝传(经典图文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44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61347936/9787561347935
·条形码:978756134793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博集天卷

内容简介 《崇祯皇帝传(经典图文版)》是最值得推敲的管理决策案例,故京陵树多遗恨,鼙鼓暮笳奏斜阳这是云诡波谲的皇帝政治生平。他的勤勉超出了明朝任何一个皇帝,在位十七年,日理万机,财色酒气皆无,竟致国破家亡!历史让崇祯皇帝演出了一个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当时他面临着内忧与外患的双重危机,内忧与外患的任何一方都有力量灭亡这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衰朽王朝。
崇祯十七年的政治生涯始终处于各种矛盾的焦点上,强大的压力使他的品格发生裂变。在他身上,机智与愚蠢、胆略与刚愎,兼而有之。他求治之心太切,结果适得其反,最终魂归煤山。
迄今三百多年来“甲申祭”最为沉痛,改革除弊者最宜借鉴深思。
作者简介 樊树志,籍贯辽宁沈阳,1937年出生于浙江湖州。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攻明清史、中国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万历传》《崇祯传》《国史概要》《晚明史(1573-1644)》《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国史十六讲》《国史精讲》。
媒体推荐 君非甚黯,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庄列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张廷玉(《明史》总纂官居)
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
  ——孟森(史学家)
编辑推荐 《崇祯皇帝传(经典图文版)》一曲江山风雨,万世惕厉警心。
勤政亦亡国,明史权威正解“甲申祭”的教训。
领导者诫:成大事亟须会“用”——用人、用权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受命于危难
兄终弟及,八年内第四任皇帝
不动声色,计除魏忠贤
清阉党,毁《三朝要典》
昭雪冤狱,弘扬浩然正气

第二章 误杀袁崇焕的前后
五年平辽,原来镜花水月
同室操戈,毛文龙之死
己巳之变,不仅是反间计

第三章 太平何日可望
事事堪忧,虎狼药焉治
恃一人之聪明,臣下不得尽其忠
夙夜焦劳,难获旦夕之效
出尔反尔,还是信太监

第四章 摆不平的党争内讧
钱谦益案
钱龙锡案
温体仁与周延儒的倾轧
“遭瘟

第五章 举棋不定的抚与剿
全陕无宁土
倏抚倏叛,杨鹤之败
大开杀戒,洪承畴荡平陕西
祸火东移,山西告急
渑池渡:一发而不可收拾
车箱峡:陈奇瑜重蹈覆辙

第六章 十年不结之局
凤阳失陷,祖陵蒙辱
洪承畴督剿西北,卢象昇督剿东南
孙传庭:“设伏出奇,具见调度
“恨用卿晚”:杨嗣昌十面张网
功成在望,似可结局

第七章 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
“剿兵难撤,敌国生心
清兵深入二千里
玛瑙山大捷
福王、襄王被杀,杨嗣吕油枯灯灭
“灭寇雪耻”成泡影,洪承畴降清
和议泄密,陈新甲被杀

第八章 无可奈何花落去
周延儒复出与赐死
顾此失彼:李白成与张献忠势如破竹
一筹莫展:出征、南迁、勤王
“朕非亡国之君
最后的时日
闯王进京
后记
……
序言 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中深有所感地说:“皇帝是历史的奴隶!”这种惊世骇俗的议论令历史学家们拍案叫绝。在一般人看来,皇帝是至高无上、权力无边的,不仅可以向任何人发号施令,也可以向历史发号施令。其实不然。正如托翁所说,人类有意识地为自己而生活,却在无意之中成为达成全人类历史目的的一种工具。皇帝也不例外。历史是人类无意识的共同集团生活,将皇帝生活的所有瞬间当做是达成自己目的的道具,只为自己而利用这个道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皇帝是历史的奴隶。文学家在小说中以艺术的手法演绎历史,历史学家在史著中以实证的手法展现历史,两者给予人们的启示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这本崇祯皇帝的传记,写了他的一生三十几年的历史,如果要概括成一句话,那便是:一个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清朝编纂《明史》的史官们,曾有“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的感叹。明清史的一代宗师孟森把这种感叹加以引申,从一个宏观的视角议论道:“熹宗(天启),亡国之君也,而不遽亡,祖泽犹未尽也。思宗(崇祯)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也,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这实在是精辟之极的见解!历史让崇祯皇帝演出了一个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他成了历史的奴隶!当时他面临着内忧与外患的双重危机,内忧与外患的任何一方都有足够的力量灭亡这个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衰朽王朝,要他在攘外与安内的两难抉择中挽救行将衰亡的王朝命运,几乎是不可能的。
文摘 插图:


九月初六日,光宗的长子朱由校仓促即位,下诏以明年为天启元年,这就是明朝第十五个皇帝——熹宗。
朱由校生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即位时虚龄十六岁。在此前的岁月中,父亲连遭厄运,作为长子所受的教育与乃父相比更逊一筹。无怪乎历史学家孟森说“熹宗为至愚至昧之童蒙”“。有的学者甚至称熹宗是光宗的“文盲儿子”、“一字不识,不知国事”。这种说法,不免有夸张的成分在内,但点到了要害:熹宗确实是明朝诸帝中最无知无能的一个。他根本不曾料到,父皇即位刚一个月,就会轮到他来当皇帝。
要说熹宗是一个白痴,那倒未免有点冤枉了。其实他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做木匠,而且手艺颇精。当时人这样描绘这位皇上:“上性好走马,又好小戏,好盖房屋,自操斧锯凿削,巧匠不能及”。“又好油漆,凡手用器具,皆自为之。性又急躁,有所为,朝起夕即期成”。万历、天启间在宫中当太监的刘若愚对此有更详细的描述:“先帝(指熹宗)好驰马,好看武戏,又极好作水戏。用大木桶大铜缸之类,凿孔创机,启闭灌输,或涌泻如喷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机于下,借水力冲拥圆木球如核桃大者,于水涌之,大小盘旋宛转,随高随下,久而不堕,视为戏笑,皆出人意表。逆贤(魏忠贤)、客氏(熹宗乳母)喝釆赞美之:天纵聪明,非人力也。圣性又好盖房,凡自操斧锯凿削,即巧工不能及也。又好油漆匠,凡手使器具皆御用监内官监办用。先帝与亲昵近臣,如涂文辅、葛九思……朝夕营造而喜。喜不久而弃,弃而又成,不厌倦也。且不爱成器,不惜天物,任暴殄改毁,惟快圣意片时之适。”“你看,他的创造发明、思路多么机智,手艺多么精巧,要是他不当皇帝的话,肯定能成为一名能工巧匠。比起那班一无所长的王孙公子要好得多了。然而他当皇帝是极不称职的。每当他与近臣潜心于斧砍刀削、解衣盘礴之际,非平素亲昵近臣,不得窥视。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干、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掌东厂太监魏忠贤每每乘熹宗兴致勃勃地埋首于营造时,从旁传奏紧急公文。熹宗一边经营鄙事,一边倾耳注听,奏毕,便不耐烦地说:“你们用心去行,我已知道了。”听任大权旁落而不顾,魏忠贤终于操纵如意,俨然成了皇帝的代言人,甚至肆无忌惮地以“九千岁”自居,距“万岁’仅一步之遥。尾大不掉之势已成,熹宗对魏忠贤百般容让,在诏旨中与魏忠贤平起平坐,动辄称“朕与厂臣”如何如何,所谓“厂臣”即总督东厂
……
后记 写历史传记,并非文学创作,必须遵循“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朴学古训。然而在写《崇祯传》的整整三年中,我始终感受到作家们所说的“创作冲动”,那并不是“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冲动,而是恢复这个人物本来面目的冲动。阅读了数以千万字计的历史资料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对长期以来各种不同政治背景下的史家们不太公正客观的评价,深感不满,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三年时间断断续续写出来的东西,当然谈不上一气呵成,但我写每一章每一节时都有一种新鲜感,想写出一点对历史的新思索,写出一个有别于以往史著中流行的反面人物的形象,努力使人们对崇祯皇帝的认识向历史的本来面目大大靠近一步。人们对以往历史的认识,正如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样,有待于不断深化不断更新,这是一个漫长的永无止境的过程,每一代人都应在这个过程中作出自己那一份努力。
《崇祯传》是在完成了《万历传》之后写的,积累了经验,写得比较自如。不过认真计较起来,崇祯朝的历史要比万历朝的历史难以研究,最显著的原因就是没有完整系统的《实录》可以利用,只有一点支离破碎残缺不全而又极其简略的“长编”,要把崇祯一朝的史事整理清楚,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顾诚教授曾对我说,这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确实是深知其中甘苦的肺腑之言。另一个显著的原因是这一时期正好处在改朝换代之际,正如汤因比(Amold J.Toynbee)所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新王朝建立者对这一段新旧交替的历史的诸多方面,作了或多或少的掩饰、歪曲,到了清末民初又一个改朝换代时,那些激于义愤的史家们又一次从另一个角度使这一段历史蒙上一层感情用事的色彩。这就为研究晚明史与南明史带来了困扰和迷惑。大的框架当然是明白无误的,但一涉及某些历史细节,往往需要从爬梳与考订史料人手。我利用了前人在这方面的成果,还有不少难题,需要自己花工夫搞清楚。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