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禅林宝训

2010-03-17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页码:48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508051994 ·条形码:978750805199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禅林宝训 去商家看看
禅林宝训 去商家看看

 禅林宝训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页码:48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508051994
·条形码:978750805199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禅抹宝训》由南宋大慧妙喜和竹庵士珪两位禅师精心编纂而成。《禅林宝训》所载各往禅师接引来学的方式有所不同,它直接以正面说理的方式去训诫诱掖学人。《禅林宝训》中的嘉言善理,虽然是专对住持,僧众发出的训诫,但是,许多道理超越了佛教修持而具有了普遍意义。《禅林宝训》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书自流传以来,被公誉为“万世师法”。
作者简介 释纯一,祖籍江西。1964年出生,1982年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礼一诚太师出家后受具足戒。1984年中国佛学院(南京)栖霞山分院毕业,1982年至1987年在南京金陵刻经处工作,1987年至1999年在中国佛教协会《法音》杂志社工作,后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哲学·人文”搏士课程结,业。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中国反邪教协会理事,江西省人大代表、南昌市政协常委、浙江诸暨市政协常委、南昌慈善总会常务理事。得一诚大和尚传法为临济正宗第46代、沩仰宗第11代传人,现任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会刊《丛林》杂志执行主编)、南昌市佛教协会会长、南昌佑民寺方丈、临济宗发祥地江西宣丰黄檗禅寺住持、曹洞宗发源地洞山普利寺住持、浙江诸暨五洩寺方丈。
编辑推荐 《禅林宝训》:1987年于香港《内明》杂志连载发表《法明唯识学脉络谈》3万余字。1988年于中国佛教协会《法音》发表《杨仁山居士二三事》(并完成《杨仁山居士年谱》3万余字文稿)。同年10月应北京大学哲学系邀请,作“唯识哲学及其译经运动”专题讲座,这是建国后佛教界僧人首次应邀至北京大学讲学。1989年,应香港法住学会邀请参加“太虚夫师诞辰?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作为教育家的太虚大师》论文。同年,应邀参加由中国逻辑史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文化研究所、小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全国藏汉文明学术交流会”,发表《世间观量与出世观量之分歧》,该文先后转载于1990年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和香港《内明》、厦门《闽南佛学院学报》。1990年,应中央美术院邀请为各地巾青年画家演讲“掸与书画艺术”。同年,应香港《蔷提》约稿撰写《佛教与中圜文化宏微观》专题系列,完成了《佛教与雕塑》、《佛教与绘画》、《佛教与音乐》等篇;在《香港佛教》连续发表《唯识基本问题之解说与研究》系列2万余字。1991年,在《法音》发表《三性与三无性解析》2.5 万字,在香港法住学会《法言》发表《十年米的中国佛教教育》论文,在《法音》发表《生命的灯塔》论文。11月,应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巾国人民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音乐学院、llI国美术学院等首都高校邀请,开设“佛教与人类文明”系列巡回讲座。1992年于香港《内明》发表《兰法印与唯识学》论文,1993年发表《再参莆田广化寺——当今寺院管理制度感言》。1994年应香港法住学会的邀请参加“佛教的现代挑战”国际学术讨论会,发表《挑战与回应》论文。
近年来,陆续在《从林》杂志等发表《略论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桕适应》、《试论因势导的思想方论与佛教如何适应社会主义》、《试论马祖道禅师对中国佛教的建树》等论文。
目录
卷上
人生在世 道德为本
学当辩问 方可畅理
去除利欲 即息乱源
防恶未萌 远离祸患
疏财慕义 知廉识耻
盛名不久 知足永富
信守节义 毋恃外势
修持在德 无德徒然
居安思危 终身无虞
玉赖琢磨 人依学知
道传统续 政通人和
不为贪缚 乐行布施
祸害忧患 藏之隐微
用情平日 情至事成
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
执守真实 履险如夷
穷则益坚 老当益壮
亲师择友 不可自怠
坚志力行 一以贯之
人情取舍 祸福关键
住持三要 缺一不可
善辨贤愚 法道自显
谦和恭谨 人情通达
只宜实学 不宜虚假
心若悟时 圆融贯通
清修实德 勿务浮华
专心学道 勿求外缘
行解相应 必谨必严
善加引导 勿忘先法
观人之道 日久方知
德惠相蓄 惠德并行
事无巨细 悉要究心
爱而拒之 实存深意
乐闻己过 君子之风
存诚克己 丰以待众
志操既立 必悟后已
针芥相投 相机说教
不明大法 终是痴禅
道之兴亡 全在人为
立身之本 谨而择之
古人学道 决无自欺
笃志勤学 学不负人
发用过早 终遭天嫉
心不自负 尊德乐道
放大眼光 智识阔达
独善不宜 利生为要
欲彰大道 用人第
确志力行 水到渠成
古来贤豪 受责者多
道本无二 用功乃别
善识事缘 无所忧闷
慈和宽宏 足为式范
雅量敦厚 黄龙风范
不耽外物 不废己业
通情上下 必得人心
心宽路阔 利人益己
不欺暗室 乃真修学
行道为任 不事虚名
矢志精勤 摒绝嗜好
师法威严 时之良模
莫测玄机 静参可悟
胸中有志 穷道究极
厌故悦新 与道相远
专志一处 信念纯正
当与不当 应自体知
须识因果 勿失灵种
不贪不求 不污清格
治心务本 不求人知
学贵渐进 不可仓促
有德不孤 时至理彰
谨守本分 慎待毁誉
愧己自责 便能知止
修道为本 中正无隐
务求合度 不宜过丰
不事装饰 知足无贪
合理便做 合道便行
惆怅人去 前辈痛心
学求妙悟 治心务本
与众同乐 天下归心
随事应用 通权达变
交友为慎 但求胜我
老实学佛 如法修行
人情浇薄 识人非易
依附得人 大道乃彰
识高虑远 志不苟俗
直心道场 勇于改过
好学不倦 天性自然

卷中
宁宽勿急 宁略勿详
行道以时 时至理彰
居安思危 防患以时
念念宏道 诱掖后来
积累德行 终成大器
狭隘恣肆 招祸基源
安不忘危 理不忘乱
即妄明真 勿起生灭
从善务义 以求自广
韬光晦迹 明哲保身
妙悟为先 切勿自塞
曲全人才 勿失偏废
至公为心 不可偏私
轻财重德 摄化之缘
修德力行 自为人敬
深蓄厚养 不宜躁进
精进坚卓 等心死誓
谦光导物 不敢自恃
深养道德 行解相应
涵养勿暴 免招祸辱
立信存诚 有补无失
改过迁善 道德日新
以德感人 众人爱戴
惟道是从 情通法治
孜孜访纳 惟善是求
利济为心 济者必众
谨始慎终 以成令名
动用举措 必稽往古
刚方自持 坚不贬节
身外荣辱 难动我心
洁身自好 失身不义
节俭惜物 心静如水
有心之人 为道惜才
谨守道德 安处贫穷
深操远虑 刻苦进修
因事而革 庶无怨恨
操履清净 诚信待人
清严恭谨 名节自立
发言用事 先须筹虑
以德修身 提防利欲
须悟其心 不拘文字
去情息妄 必守规矩
责己恕人 反观自知
贪欲嗔恚 过于冤贼
存心正大 入道之基
除妄去蔽 以全道德
比丘之法 贵在清俭
以法为先 自律律人
坚确精进 勿负所期
恻隐存诚 至德感人
云水为居 随处可乐
人皆含灵 惟勤诱致
教化之大 莫先道德
游方参学 随遇而安
言行俱实 无愧于心
涵养德性 勿攻人过
节义重德 淡泊名利
心无高下 不分贵贱
识因识果 谨遵佛制
安抚老病 同体大悲
弘扬大道 功深德茂
王公求道 笃志证悟
贪恋名利 自取其辱
背佛辱宗 天诛鬼录
道高德馨 不事权贵
革除邪佞 中兴法门
相忘于道 自得其乐
知因识果 拳拳奉行
广作人情 离道日远
闻钟识人 独具慧眼
精进修行 自他两利
笃志深修 不为境迁
圣贤事业 贵在中正
鄙者易习 识者难亲
仓卒暴用 鲜克有济
摄心内照 自我省察
尊人以德 不落世谛
得道贤圣 气与志齐
严己宽人 海纳山容
主宾契合 同气相求
知机识宜 不屈声势
临事取舍 不厌三思
有德求隐 不贪名利
清廉自守 不事于物
志坚无妄 仁慈为用
嬉笑怒骂 皆是禅机
失德悖礼 无以垂范
心不存物 恐害其正
绍隆大道 节俭为要
才识雅量 入道要件
发言行事 诚信为本
利道相违 不可兼求
居高声远 人皆感慕
丛林道义 无私无我
生成之性 不可强移
莫待情生 勿由念起
勿恃己聪 莫执偏见
处心端正 自有善果
量才而用 何往不达
先入为主 小人得利
是非决理 奸佞不惑
洁身自好 适性为乐
忘物物忘 疑人人疑
恩威得当 不骄不怨
持身节谨 不吝改过
祸害死生 皆有处断
卷下
……
序言 《禅林宝训》由南宋大慧妙喜和竹庵士硅两位禅师精心编纂而成。此书曾经散失过半,南宋淳熙年间东吴(今苏州)僧人净善游历江西云居山时,从岳山老僧祖安处得到散失过半的《禅林宝训》。后来净善用了十年时间在诸多《语录》、《传记》中录得五十余篇,又从众多大德高僧的遗著中收集和整理,终于编成现存的《禅林宝训》。
清代智祥评价说:“《宝训》一书,盖古人抚育情深,肝膈语也。作之记之,诚不啻嚼食喂婴,苦心极矣。且三百篇皆英伟绝世之才,凌跨百代,发纤稼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天机畅发。”《禅林宝训》所载各位禅师接引学人的方式,与重顿超得妙、功行绵密的沩仰宗,重峻峭机锋、解黏去缚的临济宗,重稳顺绵密、判断修证的曹洞宗,重斩断葛藤、截断转机的云门宗,重对病施药、量体裁衣的法眼宗都有所不同,它直接以正面说理的方式,去训诫嘉惠学人。
《禅林宝训》中记载的禅师,大多深谙传统国学儒家之理。如宋代的契嵩禅师,不仅精通儒佛之义理,而且大力倡导儒佛融合。他认为儒佛之所以能融合,就在于二者有着共同的目标。首先是“同归于治”,“儒者,圣人之治世者也;佛者,圣人之治出世者也”。其次,是二者“同于为善”,儒家所谓的仁、义、礼、智、信,与佛家所谓的慈悲、布施、恭敬、无我慢、智慧、不妄语,虽然名目各异,但在立诚修行、济世利人方面是相同的。
文摘 插图:


卷上
学当辩问 方可畅理
【经文】
明教曰:圣贤之学,固非一日之具,日不足。继之以夜,积之岁月,自然可成。
【译文】
明教禅师说:圣贤的学问修养,当然不是我们凡人一天就能学会的,假若我们能夜以继日,持之以恒,自然可以成就圣贤的学问修养。
【笔说】
此节先明积功,灵明洞鉴,曰圣;超凡亚圣,曰贤。言圣贤之学,要知非寻常文字,乃成圣成贤之语也。固,本也,谓本不是一日可能具办。设使日学不足,则相继续之以夜,如是从月至岁,学之不倦,则圣贤之至学,自然可能成就也。自然二字,是决定意。
【经文】
故曰:“学以聚之。问以辩之。”斯言学非辩问,无以发明。
【译文】
“正如《易经》所说:‘学以聚之,问以辩之。’人们若只学而不问则无法辨别众理,分清精粗本末。
【笔说】
此节引证学问,出《易经》。经云: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学聚,辩问,进业也;宽居,行仁,修德也。故曰者,昔人曾说之语,师今引以训人,使人知非独我所言也。斯言者,乃师复举以晓悟学人。斯者,此也,谓古人此语,学必要问,问必要辩,若非辩问,则何以能明圣贤之至理?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