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基本信息·出版社:巴蜀书社 ·ISBN:7806594191 ·条形码:978780659419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佛典丛书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妙法莲华经 |
 |
|
 |
妙法莲华经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巴蜀书社
·ISBN:7806594191
·条形码:978780659419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佛典丛书
媒体推荐 前言
《妙法莲华经》凡七卷二十八品,姚秦鸠摩罗什大师译。今收在《大正藏》第九册。为大乘佛教要典之一。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经, 比喻经典之洁白完美。据考证,其原典之成立,可溯自公元前后。该经之宗旨,认为阿毗达磨佛教各部派,过分重视形式,运离教义真意,故为把握佛陀之真精神,乃采用偈颂(诗)、譬喻、象征等文学手法, 以赞叹永恒之佛陀(久远实成之佛)。称赞释迦牟尼成佛以来,寿命无限,现各种化身,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重点在弘扬“三乘归一”,即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归于一佛乘,调和大小乘之各种说法,以为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其表现虽为文学性,然主旨则契入佛陀教说之真思想。各品成立之年代虽互异,然自整体观之,仍不失浑然统一,在佛教思想史、佛教文学史上具有不朽之价值。
在印度,早有世亲菩萨为作略解,称《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菩提流支、昙林等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然依据引之《法华经》梵本与鸠摩罗什译本不符,而类似现存之尼泊尔梵本)。我国自鸠摩罗什后,注释本经者亦屡有所出,初有南朝宋代竺道生之《法华经疏》二卷,继之有光宅寺法云之《义记》人卷, 苔者大师之“法华三大部”、吉藏之《义疏》十二卷与《玄论》十卷、窥基之《玄赞》二十卷等,其中,智者大师以《法华经》创立天台宗。笔者乃狗尾续貂,便是奉献给读者这本《妙法莲华经浅注》。注释中,另清除了历史所付予之污染,对教义之说,皆依古德之释义,而不敢妄纂。
《妙法莲华经》在日本圣德太子注《义疏》以后,此经便成为日本镇护国家的三部经之一,古来即受到尊信。最澄入唐学习归日本开天台宗之后,此经更成为佛教教学之中心,新佛教之主干,从而支配了日本佛教界。本经之梵文本近代于新疆喀什噶尔等地发现,于1852年,法国学者布诺夫自梵文译成法文本出版。其后复有英译本、日译本。
本经为古来流布最广之经,于《大般泥洹经》、《大般涅盘经》、《优婆塞戒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楞严经》等诸经,及《大智度论》、《中论》、《究竟一乘宝性论》、 《摄大乘论》、《佛性论》、《入大乘论》等诸论中, 皆尝举出《法华经》之名并多援引经中文义。于我国道教之典籍中,亦屡用本经经文与经说,加以糅合窜改。此外,敦煌出土本中,有《妙法莲华经》题为《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九、《马鸣菩萨品》第三十(皆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书写《法华经》之风气自古兴盛,最早书写本经而有文字可稽考者,为西凉建初七年(411),即鸠摩罗什译出本经六年之后,足以说明此经在佛教中之地位。
弘 学
二○○一年初春于苦寮
目录 总 序 帅培业
前 言
概 述
译者简介
弘传序 唐终南山释道室
妙法莲华经 卷第一
……
文摘 书摘
“方”就是方法, “便”就是便利;方便也就是一种善巧。这是一种权法而非实法,故尔又称之为善权,变谋,指巧妙地接近、施设、安排等。诸经论中常用此一名词,归纳之其意义有四种:(1)对真实法而言,为引诱众生入于真实法而权设之法门。故称乏为权假方便、善巧方便。即诸佛菩萨应众生之根机,而用种种方法施予化益。(2)对般若之实智而言,据县鸾之《往生论注》卷下举出,般若者,达如之慧;方便者,通权之智。以权智观照于平等实智所观之差别。(3)权实二智皆系拂菩萨为一切众生,而尽已身心所示化之法门。(4)为证悟真理而修之加行。
本品是采用第一种意义。因为初学佛者,在开始时不易明了实法,为了观机逗教,故在《序品》之后就紧接着有次第地宣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而究竟的旨归即佛乘。理实一乘,幽深玄远,必须善巧方便,假说为三,才能显了。先于一乘分别说三,声闻、缘觉亦即是“权”,叫做权方便;然后开权显实,会三归二,引导众生归入大乘佛果, 叫做实方便;即权即
实,是第一方便,故名《方便品》。
《法华经》有“三周说法”而称“法华三周”,乃夭台宗就《法华经》迹门正宗分之开权显实之说相而立之条目;亦即佛陀为令声闻悟入一乘实相之理,遂就上中下三根之机而反复说法三回,称为“三周说法”。本品所谈乃“三周说法”之“法说周”,又称“初周”。乃佛为上根人就法体而直说诸法实相、十如之理;开三乘之权,使其之悟一乘之实,此时唯有大智舍利弗一人解悟。第三品《譬喻品》所谈为“譬说周”,又称“中周”。乃佛对“法说周”不悟之中根者,更作三车一车之说。初许三车是施权,后赐一大车是显实,使之了悟一乘之理。此时有大迦叶、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须菩提等四人解悟。第七品《化城喻品》所谈为“宿世因缘周”,又称“下周”,略称“因缘周”。乃佛陀为不能解上述二周之下根者,说其宿世大通智胜佛下之一乘机种,使彼等了悟宿世久远之机缘而得悟。此时有富楼那、侨陈如等千二百比丘领悟。此三周分反复正说(佛说)、领解(表明弟子之领解)、达成(佛对弟子之领解认可)、授记(佛对弟子成佛作预言)四阶段。循此以度化上、中、下三根,可谓周备宪足。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①,深无量,其智慧门②,难解难人。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近,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