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研究

2010-03-17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页码:24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561441622 ·条形码:978756144162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研究 去商家看看
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研究 去商家看看

 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页码:24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561441622
·条形码:978756144162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丛书

内容简介 《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研究》内容为: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跨世代存在的、对一般社会成员有着重大影响的文化资源,要真正理解宗教就必须将其放到社会系统中加以分析。而一个社会中的资源和权力分配从来就是不均等的,社会分层乃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变量之一。研究道教与社会分层的关系问题不仅有助于探求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对道教的影响和制约,也有助于透视道教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的形塑和整合。本研究旨在运用宗教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利用汉末魏晋南北朝社会发展与道教发展的历史材料和经典文献,梳理道教与社会分层的互动事实,透视二者的互动关系。
本研究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介绍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等。第二部分即第一章,论证指出汉末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分层受官、爵、门第影响分为两个阶级三个等级七个阶层。第三部分包括第二、三、四章,从微观角度分别对源自社会上等、中等、下等的道教信徒的信仰特点及其对道教发展的作用做了描述和讨论。第四部分包括第五、六章,是将社会分层与道教分别视作两个复杂系统,从宏观角度分析二者的相互作用关系。
最后的结论部分总结指出,社会分层对道教的影响就是社会生活条件对思想、态度和行为的一种基础性作用,是现实社会秩序对道教的制约和影响;道教对社会分层的反作用,即反映为文化资源、思想武器及其发动的组织行为对现实社会秩序、资源分配规则的巩固或干预。
作者简介 钟玉英,汉族,四川德刚人。1995年本科毕业于陕西师范人学政敫系,2007年获阳川人学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起任敫于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现为该院社会学系剐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宗教社会学、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社区发腱与社会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编辑推荐 《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研究》为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丛书之一。
目录
内容摘要
导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宗教与社会分层、道教与社会分层前期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构
四、创新和不足
上篇汉末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分层
第一章 汉末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分层
第一节 社会分层的理论范式
一、“社会分层”理论
二、与“社会分层”相关的几个概念
第二节 门品秩序——汉末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分层
一、影响分层的重要因素
二、已有研究对汉末魏晋南北朝社会分层的分析
三、改良型的汉末魏晋南北朝社会分层结构
四、主要的阶级阶层矛盾
本章结论

中篇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的微观研究
第二章 制度化推行者——上层的道教信仰及其特点
第一节 皇室的道教信仰及其主要特点
一、皇室中信道人物利用道教治身的表现
二、皇室利用道教治世的表现
三、皇室道教信徒对道教组织化的推动
第二节 高层士族的道教信仰及其主要特点
一、撰经行为较突出
二、创设道团,改革道教组织
三、追求个人成仙和社会改良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开创者——中层的道教信仰及其特点
第一节 源自中层的道教信徒
第二节 中层道教信仰的主要特点
一、道教信仰行为上的特点
二、利用道教治身、治世的特点
三、对道教发展的作用
本章结论

第四章 追随者——下层的道教信仰及其特点
第一节 下层道教信徒的信仰行为特点
第二节 利用道教治身治世方面的特点
第三节 对道教发展的影响
本章结论

下篇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
社会分层关系的宏观研究
第五章 阶层生活方式的道教化:社会分层对道教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分层对道教的结构性作用
一、对道教教义、戒律的影响
二、对道教神仙谱系的影响
三、对道教仪式行为的影响
四、社会分层与道教组织的分层
第二节 社会分层对道教的功能性影响
一、道教对于各阶层治身作用的异同
二、道教对于各阶层治世作用的异同
第三节 社会分层对道教发展的作用
一、各阶层信徒对道教发展的不同作用
二、阶级矛盾、阶层冲突对道教发展的影响
本章结论

第六章 消减差异与独立性成长:道教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第一节 道教对分层观念的批判
一、道教对等级分层观念的批判与突破
二、道教对士庶之隔与阶层歧视的批判
第二节 道教既是社会的兴奋剂又是镇静剂
一、道教是中下层反抗上层的斗争工具
二、改造后的道教成为上层调和阶级矛盾的思想武器
三、有道教色彩的农民起义促使统治阶级缓和阶级矛盾
第三节 道教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第四节 道教的超阶级性与独立性的成长
本章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四川大学(以下简称川大)是中国近代创办的最早一批高等教育机构中的一个。近十余年来,又经两次“强强合并”,成为学科覆盖面较广、综合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一百多年来,川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在学校日益壮大的过程中,从国学研究起步,接受现代科学的洗礼,不同的学术流派融合互动,共同成长,形成了今日既立足于中国传统,又积极面向世界的学术特征。
作为近代教育机构,四川大学的历史要从1896年设立的四川中西学堂算起。但具体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则可以追溯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张之洞等人创办的四川尊经书院。在短短二十几年的办学历史中,书院先后培养出经学家廖平、思想家吴虞等一大批在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影响巨大的学者,也因此使四川成为国内研究经、史、文章等中国传统之学的重镇。此后,在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国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近代“蜀学”成为川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拥有张森楷、龚道耕、林思进、向楚、向宗鲁、庞俊、蒙文通、刘咸忻、李植、李培甫、伍非百等一大批国内知名的学者。
文摘 上篇汉末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分层
第一章汉末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分层
第一节社会分层的理论范式
一、“社会分层”理论
“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中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①简言之,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的社会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社会分层是“人们用以认识和剖析社会宏观构成的重要手段”④。
这个定义揭示了两点:①社会成员分属高低不同的层级,这是一种社会事实;②社会不平等是造成这种社会事实的主要原因。
后记 七年前念社会学硕士时,我在导师引领下开始接触宗教社会学,由第一次的川西藏区宗教之旅到现在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研究,我对宗教、宗教学、宗教社会学、道教的兴趣也愈益浓厚。这最终促成我选择了现在的论题。
然而,从选题、收集资料到最后完稿,我仿佛经过了一次炼狱。一次次否定自己,又一次次鼓起勇气写下去……虽然最后的定稿还是离最初的目标有距离,却也让我在这一精神的洗礼中收获颇丰。翻阅二十五史及《道藏》,使我有机会又一次接近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人的精神世界,体悟古文之美和古人思想之妙。研究这个题目,也使我得以将自己一直潜藏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的兴趣与社会学的训练结合起来,并看到将来努力的方向!为此首先要感谢导师陈昌文先生对这个特别选题的审视、支持和鼓励,以及老师不拘一格的培养方式!多年来老师的教诲铭记于心,将永远成为我前进的动力和指引!
能够顺利完成三年学业,还要深深感谢四川大学宗教所的各位老师,尤其是李刚老师、陈兵老师、唐大潮老师、张泽洪老师、郭武老师、陈霞老师在论文选题及课程学习上给我的指教和鼓励!感谢杨秀英、刘海燕老师在资料借阅上提供的帮助!感谢李小光、胡锐给我的意见和提醒!感谢04级博士班同学在学习、生活中给予的支持!感谢研究生王子敬给予的资料查阅中的支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