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巴蜀书社 ·页码:882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 ·ISBN:7806593209 ·条形码:978780659320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 |
 |
|
 |
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巴蜀书社
·页码:882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
·ISBN:7806593209
·条形码:978780659320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音乐神话;佛国世界的音乐;音声中的哲学;早期佛教与俗乐供养佛僧的音乐;佛教音乐传入中土;中土佛教音乐:唱诵音乐等内容。
作者简介 何剑平,一九六四年出生,甘肃敦煌人。一九九二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一九九七年考入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攻读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博士后,四川大学俗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人员,主要从事佛教信仰、佛教与文学艺术的比较研究。
媒体推荐 代序
原始佛教的音乐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代 序)
原始佛教指的是草创时期的佛教,亦即以佛陀本人及其传承弟子的活动为中心的佛教。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31年至公元前370年之间。它意味著佛教文化的发轫,意味著世界各地佛教理论及制度的根本,也意味著诸种佛教艺术共同特质的核心,所以,人们已习惯用“原始佛教”一名来指称佛教史的这个滥觞阶段。当中国宗教音乐研究日甚一日地受到关注之时,原始佛教拥有怎样的音乐环境?使用了哪些音乐手段或传播方式?其音乐观和音乐政策如何?它们如何影响了中国音乐的发展?——这些问题,便成为中国音乐学和中国文化史学亟待解答的重要问题。
原始佛教还标志了印度文明史的开端。因为印度是一个不注意作历史记录的国度,这种情况直至佛教产生才有所改变,所以有人认为,“真正的印度历史开始于公元前六世纪佛陀生活的时期。”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事实是:尽管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印度河文明时期,哈拉巴人已经把部分象形文字改造为易于传播的字母文字,留下了近三千块石质印章;尽管在公元前六世纪十六国时期,出现了不同于哈拉巴文的文献——摩伽陀国王和侨萨罗国普拉森纳吉王所颁发的婆罗谜文字赐地证书;但在佛教产生之前,有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的文献记录并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研究古代印度遗是研究原始佛教音乐,可以依靠的主要资料便是各种文字的佛教典籍。
古代印度人忽视历史记录的传统,是伴随另一传统确立起来的。这就是在吠陀时代便已形成的口传心记的文化教育传统。东晋法显所谓“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唐代义浮所谓婆罗门吠陀十万颂“咸悉口相传授,而不书之於纸叶”,皆说明此传统强大而悠久。实际上,这种情况规定了我们的研究路线:既然原始佛教是以口诵为传播手段的宗教,那么,我们便应当通过其音乐载体来把握其特质。另外,原始佛教的教理教规是经过长期口耳相传,到公元前一世纪以後才逐渐笔之于书的;而早在公元初年,汉族僧侣就按中国习惯开始了译编汉文大藏经的工作,并使之得到妥善保存。有鉴于此,我们又有理由把汉文大藏经作为研究原始佛教的基本资料。
一、佛教草创时期的音乐环境
在佛教时代之前,印度文化史上有一个长连千年的吠陀时代。大约以公元前1000年为界,在其前期产生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等诗体的文学经典,在其後朗产生了旨在阐述吠陀本集的散文体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这四部吠陀本集的区分大致对应于祭祀仪式上四种行为方式或语言方式的区分:《梨俱吠陀》是在邀约诸神之时由劝请者朗诵的颂诗,《娑摩吠陀》是在敬献祭品之时由咏歌者高唱的赞歌,《夜柔吠陀》是在仪式进行之时由行祭者低诵的祷词,《阿达婆吠陀》则是巫师昕使用的各种咒语。当吠陀伴随祭祀仪式的权威性而成为经典的时候,一种重视音乐、重视韵律的口述文化传统也建立起来了。
……
编辑推荐 该套丛书的作者,或是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已享有一定声誉的知名教授,或是刚刚崭露头角的年轻博士。他们的著作推陈出新,给人启迪。该丛书已经由巴蜀书社陆续出版,并且将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高品位学术精品,以飨读者。
目录 原始佛教的音乐及其在中国的影响(代序)
凡 例
一、音乐神话
1.乾阖婆
(1)佛与乾阖婆王对弹箜篌
(2)乾阖婆弹七宝琴赞佛
……
文摘 书摘
《佛说长阿含经》(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卷二十
复诣乐器树,树为曲躬,取天乐器,以清妙声和弦而歌。向 诸园林,彼见无数天女,鼓乐弦歌,语笑相向。其天游观遂生染 著,视东忘西,视西忘东。其初生时知”自念言:我由何行今得生 此?当其游处榇时尽忘此念,於是便有采女侍从。
(《大正藏》1:134, 《中华藏》31:263)
《贤愚经》(北魏慧觉等译)卷十三
王更出游,见诸群黎修治乐器。王因问之:作此何为?诸人 报言:衣食既充,乏於音乐,所以治此,欲用自娱。王复立誓: 若我有福应为王者,众妙乐器,当自然至。作愿适竟,应时诸树, 若干种种伎⑨乐,悬在其枝。若有须者。取而鼓之,音声和畅。其 ,有闻者,无不欢预。
(《大正藏》4:440, 《中华藏》51:198)
《法苑珠林》(唐道世撰)卷二
依《长阿含经》云,须弥山北天下有郁单越国。其土正方纵一万由旬,人面亦方,像彼地形。有大树王,名庵婆罗,围七由旬。……复有香树高七十里,华果繁茂。其果熟时,皮破自裂,自然香出。或高六十里五十里,小者五里。其果熟时,皮破自然出种种衣,或出种种严身之具,或出种种器,或出种种食。或戏河中有众宝船,彼方人民欲入中洗浴游戏时,脱衣岸上,乘船中流。娱乐讫已,度水遇衣便著,先出先著,後出後著,不求本衣。次至香树,树为曲躬,其人手取乐器调弦,并以妙声和弦而行,诣园娱乐。
(《大正藏》53:280, 《中华藏》71:185)
(3)多罗树
《中阿含经》(东晋僧伽提婆译)卷十四
阿难,其多罗树叶风吹之时有极上妙音乐之声,犹五种妓工师作乐,极妙上好谐和之音。阿难,其多罗树叶风吹之时亦复如是。阿难,拘尸城中有弊恶极下之人,其有欲得五种妓。乐者,即共往至多罗树间,皆得自恣极意娱乐。阿难,拘尸王城常有十二种声未曾断绝:象声、马声、车声、步声、吹螺声、鼓声、薄洛鼓声、伎鼓声、歌声、舞声、饮食声、惠施声。
(《大正藏》1:515-516, 《中华藏》31:470)
《般泥洹经》(东晋失名译)卷下
侠由道自生长多邻树,树亦四宝。其金树者,银叶华寅;其银树者,金叶华寅;水精琉璃树亦如是。微风动树,常出五音,其声濡(1j悲,如五弦琴。
(《大正藏》1:185, 《中华藏》33:543)
《悲华经》(北凉昙无谶译)卷四
微风吹此金多罗树出微妙声,所谓苦、空、无我、无常等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