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教材 >

训诂学(修订本)

2010-03-17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198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 ·ISBN:7101047963/9787101047967 ·条形码:9787101047967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训诂学(修订本) 去商家看看
训诂学(修订本) 去商家看看

 训诂学(修订本)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198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
·ISBN:7101047963/9787101047967
·条形码:978710104796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训诂学》(修订本)原为作者上世纪80年代初编写的讲课教材。1982年北京全国高校训诂学教材编写经验交流会给予好评。此次为最新修订单行本。
编辑推荐 《训诂学》(修订本)的独创性与实用性强,多年来被一些高校和地方作为文科学生和成人教育的教材。全书共十章,书末附训诂学参考文献要目与俗语词研究参考文献要目,富有指导性与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 训诂和训诂学
一 什么是训诂
二 什么是训诂学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
一 释词和解句
二 辨析古书异例
(一)倒文
(二)省文
(三)复文
(四)变文

第三章 训诂学的作用
一 指导语文教学
(一)训诂学可以指导我们确认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
(二)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裁断,以决定取舍,避免盲从
(三)在遇到课本或选本中当注而未注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独立的研究,从而求得正确的答案,以弥补课本或选本在注释方面的不足
(四)课本或选本如有误注之处,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这种错误,并加以改匡正
(五)训诂学能够使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基所以然
二 指导古籍整理
三 指导辞书编纂

第四章 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
一 训诂的条例
二 训诂的方式
三 训诂的术语

第五章 训诂的方法
一 据古训
二 破假借
三 辨字形
四 考异文
五 通语法
六 审文例
七 因声求羲
八 探求语源

第六章 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
第七章 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第八章 训诂中常见的几种弊病
第九章 训诂学的新领域
第十章 训诂源流述略
附录一 训诂学参考文献要目
附录二 俗语词研究参考文献要目
后记
《训诂学》整理后记
……
文摘 據王念孫考證,遽也是何的意思。“連言何遽者,古人自有複語耳。遽字或作証、距、鉅、巨,又作渠……或言何遽,或言奚遽,或言豈遽,或言庸遽,或言寧渠,其義一也。”(《讀書雜志.漢書九》“何遽不若漠”條,又《讀書雜志.荀子第六》“豈鉅知”條)王氏的話是對的。顏師古注《漢書》,訓遽為迫促,楊惊注《荀子》,訓遽為速遽,都是被遽字的常義所惑,中學課本訓遽為就,為遂,蓋即源於顏師古、楊惊之誤注。
(五)訓詁學能够使我們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要想讀懂讀透一篇古文或一首古詩,不能滿足於知道其中的字、詞、句應該怎樣解釋,還要進一步研究為什麽可以這樣解釋,造就是所謂知其所以然。要想達到這一高標準的要求,需要憑借訓詁知識,因為訓詁學是解釋古代書面語言並進一步闡明為什麽可以這樣解釋的一門學問。離開了訓詁學的指導,缺乏必要的訓詁知識,我們在古文的閱讀和教學中便很難做到由表及裹、由淺人深,學生問一個為什麽,便往往無詞以對。舉例來看:
樂府詩《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其中的“盈盈”和“冉冉”,一般都注為緩慢的樣子,這是不錯的。但是進一步問:為什麽盈盈和冉冉會有緩慢之義?恐怕就不是每位教師都能回答得出了。
后记 我学习和研究训诂学是从1961年大学毕业后开始的,讲授训诂学课。则始于1980年。当时只写了一个简略的提纲,按照提纲临时编排一些内容,讲给学生。1982年我到北京参加全国高校训诂学教材编写经验交流会,把这个提纲带了去,居然谬承与会同志们的褒誉,要我在大会上谈了自己的所谓治学经验,这对我自然是莫大的鼓舞。尔后,这个提纲在教学过程中又不断地修订补充,算来已不止三易其稿了(如果"三"字不作虚数理解的话)。但当时因忙于其它工作,并没有想到要把它写成一本书。感谢周秉钧老先生,他在接受了湖南人民出版社约请他主编《古汉语学习丛书》的任务后,提议《训诂学》这个分册由我来写。虽然自知个人的学力远不足以著书立说,但周先生的盛意是难乎推却的,我只好欣然承诺了。在写作过程中,心中念念不忘的是两件事:一是要有独创性,二是要有实用性。为什么要有独创性呢?因为迄今为止,已出和将出的训诂概论性质的书大约不下十几种,假如拙著只是因循旧说,略无创新,那就应该拉杂摧烧之,何必加以出版,既消耗纸张,又浪费读者的时间和精力呢?为什么要有实用性?这是有感于某些(不是全部)训诂学著作侈谈理论、缺少实证,且言必称九经三传,仍不脱旧训诂学为经学服务的老框子,觉得此种做法已不能满足今天广大读者的需要。居今日而讲训诂学,必须为今天的读者所乐于接受和易于掌握,必须为今天的语文教学、古籍整理、辞书编纂工作服务,决不能再像旧训诂学那样甘为经学之附庸。因此我便提出了独创性和实用性这两个性,作为自己力争达到的指标。不过,想是这样想,至于做到了几分,是要读者来评判的。虽然老杜有诗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这个话对我来说不啻自我解嘲罢了,拙著之利弊得失,还是要读者说了纔算数的。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