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页码:331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506330369 ·条形码:978750633036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吾师余秋雨 |
 |
|
 |
吾师余秋雨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页码:331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506330369
·条形码:978750633036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2003年初,作者开始写作这本书。
写这样一本书的念头,早在 1999年就有了。
那时余秋雨老师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摄制组出发去了南亚和西亚,作者正在国内参与制作一百集电视片《中国博物馆》(又名《藏着的中国》),担任总撰稿。在这部繁重的电视大片创作过程中,作者遇到了许多难题,包括历史观、方法论、艺术观等等一系列的冲突与沟通。与此同时,作者几乎走遍中国大地,探访了许许多多文明古迹。
像以往一样,每当作者满心收获时,第一个就会想到给余秋雨老师写信,把自己最新、最真实的感受与他交流。正是这样的交流当中,作者对余老师今大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生存状态”,有了更贴近、更自觉的感悟,也产生了要写一本关于余秋雨老师的书的想法。
余秋雨先生已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一方面,影响深人全国各地各阶层,享誉全球华语文化界;另一方面,引起少数文化人的激烈反弹。余老师说过这种反弹其实不是针对他个人,而是针对一种勇敢突破原有格局、重新面对大地民众、亲自历险世界荒原的新兴文化生态。这种文化生态,在他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时已经开始酝酿建立,作为学生,作者想到作者们是最有发言权的,至少作者们认识余老师。
书的写作过程很顺利,完全都是自己十几年来对余秋雨先生最真实最自然的认识和感悟,只是越接近完成,心里越不踏实,怕自己能力有限,让“吾师余秋雨”这个概念还不够完整、全面。最后,作者决定大胆向部分与余秋雨老师交往密切的校友和同学征稿,让作者们共同来书写作者们的老师余秋雨。于是,就又有了书的这后半部分。
作者简介 哈马忻都:
本名马小娟,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攻读戏剧学硕士学位,师丛余秋雨。做过大学教师,写过小说,搞过电影、电视,现为报社编辑、记者。出版作品《尾随者》《藏着的中国》。
媒体推荐 后记
2003年初,我开始写作这本书。
写这样一本书的念头,早在 1999年就有了。那时余秋雨老师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摄制组出发去了南亚和西亚,我正在国内参与制作一百集电视片《中国博物馆》(又名《藏着的中国》),担任总撰稿。在这部繁重的电视大片创作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难题,包括历史观、方法论、艺术观等等一系列的冲突与沟通。与此同时,我几乎走遍中国大地,探访了许许多多文明古迹。
像以往一样,每当我满心收获时,第一个就会想到给余秋雨老师写信,把自己最新、最真实的感受与他交流。正是这样的交流当中,我对余老师今大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生存状态”,有了更贴近、更自觉的感悟,也产生了要写一本关于余秋雨老师的书的想法。
余秋雨先生已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一方面,影响深人全国各地各阶层,享誉全球华语文化界;另一方面,引起少数文化人的激烈反弹。余老师说过这种反弹其实不是针对他个人,而是针对一种勇敢突破原有格局、重新面对大地民众、亲自历险世界荒原的新兴文化生态。这种文化生态,在他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时已经开始酝酿建立,作为学生,我想到我们是最有发言权的,至少我们认识余老师。
书的写作过程很顺利.完全都是自己十几年来对余秋雨先生最真实最自然的认识和感悟,只是越接近完成,心里越不踏实,怕自己能力有限,让“吾师余秋雨”这个概念还不够完整、全面。最后,我决定大胆向部分与余秋雨老师交往密切的校友和同学征稿,让我们共同来书写我们的老师余秋雨。于是,就又有了书的这后半部分。
感谢同学们,他们给了我热情的鼓励和帮助。
感谢父母在我最忙碌的日子里给予的关爱和支持。
哈马忻都2003年岁末
编辑推荐 走红当代文坛的余秋雨,有着许多不为广大读者所知的平淡背景。本书作者为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当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她描述了作为导师的余秋雨怎样言传身教,深远地影响着他的弟子们。本书对九十年代上海及上海戏剧学院剖析,可作为大文化散文来读,令人发出一番新的感悟。
目录 他的名气大得令我羞于张扬我们的师生关系
那是一次偶遇 ,更是一次暗合
十五年前,书房中的余宗秋雨
一个大光头上打着余秋雨的名字,好玩吧”
那几年他的内心也正处在选择当中
他对爱情,是积极的悲观主义
……
文摘 书摘
但是这个城市又因此而太沉稳、太骄傲,以至让人疏于作更大的改变与创造。叛逆是可以的,但叛逆的前提是曾经领略过那些被摈弃的,如果从未曾领略,从未曾到达,一眼就能看得出,那叛逆是如此无知。
大上海真是一个大染缸,她让我们只来得及接受她的熏染,掌握她的要领。她把文明的琐屑一点一点灌输给我们,消解了我们身上另一股冲动与挣脱的原始本能。这个阴柔的、高度女性化的城市,还真有点以柔克刚的软功夫,把我们改造得举止得体,荣辱不惊。我们浸润在这样的城市气氛里,失去了一部分血气。我们的思想也开始像身体外观一样,被束约在一架文明人得体的华车上,失去了我们自己的战车。
无论如何,对于缺少强有力的行动能力的人们,上海只能是一个阶段,一个过渡,不可长久地沉溺。她太过“大气。,“高高在上”,让我们忘了还有进取、创造一说。
只有那个坐在对面的我们的导师余秋雨,他的语气和态势,并不像一个一般的上海人。他总是在用一些十分“男性化”的词和句子煽动我们,好像要用它们作鞭子抽赶我们快点上路,快点撒开蹄子跑起来。
现在想,离开我们,他会在书房里再把那样的话对自己说上好几遍。那时他已无意一生湮埋在书斋中,他在戏剧专业里已独领风骚,功成名就,但它们不足以展现和承当他所有的才华与思考,他正在寻找更好的突破自己的方式。他正把自己的犹豫和不太确定的选择,坦诚地传输给他的研究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