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逻辑学(下卷)

2010-03-17 
基本信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页码:572 页 ·出版日期:1976年12月 ·ISBN:7100011469 ·条形码:978710001146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逻辑学(下卷) 去商家看看
逻辑学(下卷) 去商家看看

 逻辑学(下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页码:572 页
·出版日期:1976年12月
·ISBN:7100011469
·条形码:978710001146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内容简介 《逻辑学(下卷)》内容为:黑格尔的《逻辑学》,通称“大逻辑”,以别于《哲学全书》中的第一部分“逻辑学”,即通称的“小逻辑”。《逻辑学》共分“有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编,前两编合称客观逻辑,分别出版于1812年和1813年,第三编称主观逻辑,出版于1816年。全书三编出版后,黑格尔又着手修订,仅完成了第一编“有论”部分。
黑格尔著作共有三种全集本,即米希勒本,格罗克纳本和拉松本。中译本依拉松本的编例,以“有论”为上卷,“本质论”和“概念论”为下卷。译文亦以拉松本为主要依据,并参考了格罗克纳本。
作者简介 黑格尔1770年8月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恩格斯后来给其
媒体推荐 书评
中译本就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所摘部分,将《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的页码一一标出,以便读者查考。又为了读者查对列宁所据米希勒本德文原文的便利,本书逐页加注了这个版本的页码;另编米希勒本和拉松本页码对照表,分别附于上下卷的编末。
编辑推荐 《逻辑学(下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目录
第二编 本质论
第一部分 作为反思自身的本质
第一章 映象
甲、本质的与非苯质的
乙、映象
丙、反思
1.建立的反思
2.外在的反思
注释
3.进行规定的反思

第二章 本质性或反思规定
注释在命题形式中的反思规定
甲、同
注释一抽象的同一
注释二第一条原始思维律
乙、区別
1.绝对的区别
2.差异
注释差异命题
3.对立
注释数学中对立的大小(量)
丙、矛盾
注释一正和负的统一
注释二排中命题
注释三矛盾命题

第三章 根据
注释根据命题
甲、绝对的根据
1.形式与本质
2.形式与质料
3.形式与内容
乙、被规定的根据
1.形式的根据
注释用同语反复的根据所作的形式的说明方式
2.实在的根据
注释用一个与已有根据者相差异的根据而作出的形式的说明方式
3.完全的根据
丙、条件
1.相对地无条件的东西
2.绝对的无条件的东西
3.事情在存在中的发生过程

第二部分 现象
第一章 存在
甲、事物及共特性
1.自在之物与存在
2.特性
注释先验唯心论的自在之物
3.事物的相互作用
乙、事物由物质组成
丙、事物的消解
注释物质的多孔性

第二章 现象
甲、现象的规律
乙、现象的和自在之有的世界
丙、现象的消解

第三章 本质的对比
甲、整体与部分的对此
注释无限的可分性
乙、力及共外在化的对比
1.力的有条件之有
2.力的推动
3.力的无限
丙、外与内的对此
注释内与外的直接同

第三部分 现实
第一章 绝对物
甲、绝对物的展示
乙、绝对属性
丙、绝对物的样式
注释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哲学

第二章 现实
甲、偶然或形式的现实,可能和必然
乙、相对的必然或实在的现实,可能和必然
丙、绝对的必然

第三章 绝对的对比
甲、实体性的对比
乙、因果对此
1.形式的因果性
2.被规定的因果对比
3.作用与反作用
丙、相互作用

第二部 主观逻辑
第三编 概念论
前言
概念通论
分类
第一部分 主观性
第二部分 客观性
第三部分 理念
译后记
附录:页码对照表
……
文摘 乙、木映象
1.有是映象。映象之有全在于有之被扬弃,在于有之虚无。有在本质中便有了这种虚无,而在有之虚无以外,在本质以外,便没有映象。映象是作为否定物而建立的否定物。
映象是从有之范围里还剩下来的全部余留。但映象映现得还有独立于本质的、直接的一面,并且总是本质的一个他物。他物一般包含实有和非实有两个环节。非本质的东西,由于它不再具有一个有,所以对它说来,从他有那里留下来的,便只是纯非有环节;映象在有之规定性中之所以是达种直接的非实有,是因为它只是在对他物的关系中,即在它的非实有中,才具有实有,即仅仅在它的否定中才有的那个非独立物。于是在它那里只留下了直接性的纯粹规定性;达却是作为反思的直接性,即仅仅以直接性的否定为中介才有的,这种直接性与它的中介对此起来,除了非实有的直接性达种空洞规定而外,便什么也溲有。
料这样,映象便是怀疑论的现象,或者说唯心论的现象也是达样一个直接性,它既非某物,也非事物,总之不会是在其规定性和对主体的关系以外那样一个漠不相关的有。怀疑论不容许自己说“有物”;近代唯心论不容许自己把认识看作是关于“自在之物”的知识;怀疑论的映象总之不该具有一个有的基础,在近代唯心论的认识里,不应出现自在之物。但是,怀疑论同时又容许它的映象有多种多样的规定,或者不如说它的映象以整个世界的丰富多彩为内容。同样,唯心论的现象把全部多种多样的规定性都掌握在现象自身之内。前者的映象和后者的现象被直接规定得如此多种多样。这种内容尽管可以没有有、没有事物或自在之物作基础,它对自己说来仍然是原来的样子,它只是从有转移为映象,以致映象便在本身之内有了那些多种多样的规定性,它们是直接的,有的、互为他物的。所以映象本身便是直接规定了的东西。映象可以具有这样、那样的内容,但是无论它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却都不是由它本身建立起来的,而是它直接就具有的。不论莱布尼茨、或康德、费希特的唯心论,或者唯心论的其他形式,也和怀疑论一样,极少超得出作为规定性那样的有,极少超得出那种直接性。怀疑论使映象的内容对它是现成的,对怀疑论说来,无论映象具有什么内容,那都是直接的。莱布尼茨的单子是从本身发展出它的表象,但是单子并非创生的和融化的力量,那些表象在单子里正像泡沫那样升腾;表象互相间都是漠不相关的、直接的,即使对单子本身也如此。康德的现象也同样是一个现成的知觉内容;这种内容以主体的感受、规定为前提,
……
后记 黑格尔的《逻辑学》,通称《大逻辑》,以别于《哲学全书》的第一部分——《逻辑》,即通称的《小逻辑》。《逻辑学》分“有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编。前两编合称“客观逻辑”,分别出版于1812年和1813年。第三编称“主观逻辑”,出版于1816年。黑格尔晚年会准备为《逻辑学》出第二版,但只完成了“有论”的修订工作,在“有论”的“量”的部分,增加了许多专门讨论数学问题的篇幅,1831年11月他写成第二版序后七天即因霍乱病逝,致使对第二、三编的修改增补工作未及进行,而这也是第一编篇幅较后两编为多的原因。他的弟子如甘斯、霍多等人因黑格尔未能完成对《逻辑学》的修订,因而在第二版中未能增补许多关于科学的新内容而威到惋惜。黑格尔死后不久,他的弟子们为他出全集,《逻辑学》的“有论”出版于1833年,“本质论”和“概念论”出版于1834年,仍旧分为三册,达就是通称的米希勒本。拉松所主编的《黑格尔全集》中的《逻辑学》出版于1922年,他作了不少校订工作,改正了米希勒本的一些错字,对黑格尔原稿中少数疏忽漏字或明显笔误,也用方括号添补进去或加以订正,应该说对于米希勒本是有所改进的。为纪念黑格尔逝世一百周年而出版的格罗克纳本,时间虽较拉松元为晚,但内容却是重印米希勒本,并无改易,只是因为“有论”篇幅特多,自为一册,而将属于“客观逻辑”的“本质论”与属于“主观逻辑”的“概念论”合为一册,沿袭了拉松元的编排方法。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