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48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301153604 ·条形码:978730115360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电影作为社会实践(第4版) |
 |
|
 |
电影作为社会实践(第4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48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301153604
·条形码:978730115360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同文馆·艺术
·外文书名:Film as Social Practice
内容简介 《电影作为社会实践(第4版)》是一本经典的教材第4版,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探讨电影,其突出特点在于把电影当作一种不随文本而结束的社会和文化实践来研究,把电影看作一种娱乐、一种叙事和文化活动,而不是一套规范的文本,以此进行全面的考察,重点强调电影的文化职能。
最新的版本经过充分的修正和更新,纳入了最新的理论方向,更新了作为范例的电影和分析点,延伸了对声音及其对电影的贡献的分析,修正并更新了全球流行的电影产业的结构和条件,加入了许多最近的影片。
作者简介 格雷姆·特纳(Graeme Turner),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批评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研究教授,出版了许多有关媒体和文化研究领域的著作,如《英国文化研究导论》(British Cultural Studies:An Introduction)、《理解名人》(Understanding Celebrty)及《电影文化读本》(The Film Cultural Reader)等。
译者简介:
高红岩,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区域经济和文化产业。出版著(译)作有《中国电影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战略管理学》、《区域经济开发导论》、《布莱克韦尔国际企业管理百科辞典》(译)、《环境营销》(译)等。
编辑推荐 《电影作为社会实践(第4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插图目录
致谢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电影产业
今天的电影
电影的兴起
美国电影产业的垄断
新对手、新战略与“新好莱坞”
奇观与叙事
继续研究的建议
第二章 从第七艺术到社会实践:电影研究的历史
早期的美学方法
现实主义方法
巴赞
作者与类型
电影研究的制度化
电影作为社会实践
继续研究的建议
第三章 电影语言
文化与语言
电影作为一种表意实践
表意系统
读解电影
继续研究的建议
第四章 电影叙事
叙事的普遍性
叙事的功能
结构主义与叙事
符码与惯例
类型
叙事与叙述
继续研究的建议
第五章 电影观众
界定观众
明星
电影体验
电影观众与心理分析
观众认同
欲望与影像
观众、文本与意义
文化身份
继续研究的建议
第六章 电影、文化与意识形态
电影与国家文化
民族电影:澳大利亚电影的复兴
文本中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分析中的议题
继续研究的建议
第七章 应用
《神枪手与智多星》
《神秘约会》
结论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
序言 《电影作为社会实践》(第4版)的出版基于以下原因:首先,电影产业在多媒体市场中的作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其次,第3版发行以来电影理论和文化理论又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电影已经不再作为一个产业而独立存在,而是越来越深地植入全球化媒体及其产业融合之中。当今,人们更多地通过电视机而不是去电影院观看电影,本书需要对这一转变的意义做出分析和阐述。同样,我们在影院中看到的电影的特征,也像电影自身的产业结构和运作方式一样,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本版对于流行电影产业的现状的评述也进行了较大的修正。
本书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观照电影研究,因而与大多数电影研究教科书相比,在分析电影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是,由于文化研究与电影研究这两个领域都有理论上的进展,因此在本版中似乎有必要进行更多的阐述。本版书的一个新特征是更加关注特效,既把它看做电影语言的组成部分,又把它看做当代电影中日益增长的奇观的驱动力量。同时,本版书还扩展了对声音的讨论,就近年来围绕这一问题的一些研究和争论情况展开了阐述。关于观众的讨论在以前的版本中就已经得到重视,在这一版本中需要把它与更多的研究联系起来.从电影参与文化身份,尤其是性别、种族和民族身份的构建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为了反映当下的问题,书中所有的理论素材都得到了更新。
文摘 插图:

显然,艺术影片与主流影片的发行截然不同。一部艺术片可以在一个城市上映数周后才转向其他城市。这类影片没有大规模的广告投入,只是依靠影评者的推介以及观众的口碑相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艺术影片的供应开始萎缩,但是非美国制作的或由于某种原因未得到大发行公司支持的面向主流观众的影片的供应却大大增加。因此,近年来这种专业化的电影院线的主要功能是为各种独立电影提供放映渠道,其巾既有失意的美国导演的作品,也有想为大发行商提供成功案例的非美国的主流电影。英国、其他欧洲国家和澳大利亚的许多影片,在本国的大众市场获得了成功,在美国则通过艺术影院或专门的影院进行放映。对于大多数希望进入繁荣的美国市场的非美国影片而言,一旦无法获得大发行公司的支持,这倒不失为一种最佳的选择。由于大发行商确实很少发行外国影片,因而艺术影院成为独立影片最常用的发行方式。然而,外国影片或独立影片要想达到通过大发行商发行所能获得的丰厚利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一脱到底》由20世纪福克斯公司负责发行,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额的回报。而20世纪90年代美国独立电影公司如米拉麦克斯(Miramax)和新线(NewIJine)的成功,则为独立影片、艺术影片和非美国影片走近国际市场观众开辟了另一条道路。
起初,多厅影院的兴起似乎能为小独立制片商提供更多的机会,因为放映厅的增多会增加对新产品的需求,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事实却并非如此。20世纪90年代,多厅影院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发展,体现了(默片发明和声音革新之后)电影产业格局的第三次大重组。这些多厅影院同时可以提供多达25种的影片选择,具有高品质的声音系统和大银幕。它们提供的影院体验大大增强了票房炸弹对观众的强烈感染力,同时,不断增加的银幕数量(至少从理论上)能够保证放映更多的影片。
后记 2007年9月从北京大学出版社接手此书翻译工作,一方面源于对翻译工作的喜爱,另一方面则是对“电影作为社会实践”这个领域的兴趣。
着手翻译后,才发现远不是我想象的那么驾轻就熟。除了大量的术语和理论,就是一些令人琢磨不透的长句子,有时简直就是束手无策。责任编辑谭燕女十非常善解人意,只是偶尔过问进展情况,并不给我多少压力,这倒缓解了我因逾期而产生的负疚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翻译工作终于完成,交稿之前,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校对和修改,几个月的时间又转瞬即逝。也正是在校译过程中,才愈加体会到全书结构之精妙、语言之酣畅、视野之丌阔以及思想之深邃,常常边改边读,直到凌晨,仍在迷人的语言和心想中流连忘返。
书中令人拍案叫绝的评述比比皆足,从电影史、电影语言、电影观众到电影文化与意识形态,从好莱坞到澳大利亚,从爱森斯坦到巴赞,从梦露到麦当娜。难能可贵的足,作者不仅擅长分析各家观点,更善于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史多的精彩留待读者细细品味吧。
电影作为艺术实践,是艺术家的美学追求;电影作为产业实践,是企业家的战略决策;电影作为社会实践,是我们全体社会成员的身体力行。在此衷心祝愿中国电影为我们的社会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