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美食 >

古今茶文化概论

2010-03-15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页码:1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811243806/9787811243802 ·条形码:9787811243802 ·版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古今茶文化概论 去商家看看
古今茶文化概论 去商家看看

 古今茶文化概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页码:1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811243806/9787811243802
·条形码:978781124380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也是我国对世界品饮文化的贡献。《古今茶文化概论》分为五章:我们祖先的茶缘;儒释道与我国茶文化;茶与中国文学艺术;茶、水、器的融合;茶与国政、贸易、文化的传播。阐释了茶与华夏民族的深深缘分;中华民族茶饮习俗和茶文化的形成,我国传统思想儒释道对茶文化的影响;我国历代茶诗、茶歌、茶戏、茶画、茶文从茶的视角勾勒了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脚步;茶、水、器的融合恰是天地人的合一,唐代烹茶、宋代点茶和明清至当今的瀹茶茶艺映衬着历史的气息;茶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国政、经济、贸易及文化传播丝丝相连,在绵延的历史发展中,中国茶香飘四海,流芳众口,中国茶文化更因其人文和审美价值而走向世界。
编辑推荐 《古今茶文化概论》对我国茶史和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尤其是对茶道精神的阐述颇具理论功底和独到见解,清晰地梳理了我国传统思想儒释道对茶文化的影响。对茶、水、器品鉴的论述出自作者多年对茶事的亲历研究和心灵感悟,文笔娟秀畅朗,扣人心扉,传递给读者的不仅是选茶、择水、取器的生活知识,而且是人文和审美的意境。书中对我国茶文化传播的阐述,明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世界品饮文化的贡献。《古今茶文化概论》集思想理论、生活知识;茶诗文鉴赏、茶道茶艺于一体,涵盖了我国茶文化的视阈。
目录
第一章 我们祖先的茶缘
一 茶的故乡
二 茶字的演变和饮茶的沿革
三 我国制茶的历史与茶叶的种类
四 我国历代贡茶和名茶
思考题

第二章 儒释道与我国茶文化
一 儒家思想与茶文化
二 佛家思想与茶文化
三 道家、道教思想与茶文化
思考题

第三章 茶与中国文学艺术
一 茶与诗词
二 茶与小说、歌舞、戏曲
三 茶与绘画、楹联
四 历代茶著撷英
思考题

第四章 茶、水、器的融合
一 选茶——瑞草之魁
二 择水——水为茶之母
三 取器——器为茶之父
四 茶艺——习茶之技
五 我国各地饮茶的民俗
思考题

第五章 茶与国政、贸易、文化的传播
一 历代治边政策与茶马古道
二 茶叶贸易与普世茶饮
三 茶在东方文化圈的影响
思考题

参考文献
后记
茶艺图片
绿茶中投冲泡(瀹茶安吉白茶)
绿茶上投冲泡(瀹茶碧螺春)
乌龙茶茶艺(瀹茶武夷水仙)
红茶茶艺(瀹茶滇红)
……
序言 茶作为健康饮品深受世人的喜爱,尤其在我国更被视为“国饮”,香溢九区,比屋皆饮。自古以来,上至达官显士、文人墨客,下至挑夫贩卒、布衣百姓,饮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事。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开篇之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迄今为止,茶在地球上生长的历史已有数千万年,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发源的中心,为茶的故乡。伴随着先民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悠悠脚步,茶进入了人类的生活之中,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陆羽的《茶经》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47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还是母系氏族社会时,茶树已被人们认识并利用,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先民的一大贡献以及与茶的深深之缘。人们对茶的食饮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的历史沿革,食茶饮茶成为我国普世生活之需,茶为食物,无异米盐。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几千年的历史沿革中,饮茶从口腹之需升华到精神层面,形成了以荼道为内在精神核心,以茶艺为外在载体的涵盖人文和审美的文化整体;包含了茶道、茶艺、茶礼、茶仪以及衍生出的茶诗、茶曲、茶寮建筑、茶的艺术品等文化系列。在茶事中体悟天地之道、人生之道,进而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融的境界是茶道的精髓。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也是我国对世界品饮文化的贡献。中国茶香飘四海,流芳众口,世界上三大无酒精饮料,即茶、咖啡、可可,茶以其独特的自然功效为世人推崇,茶文化更因其人文和审美价值而走向世界。
高山云雾出好茶,茶生于青山秀谷之中,高洁素雅、清新出尘表;其用去腻化食、荡寐涤烦、激扬文思、悦智益慧、致清导和。茶自有的独特性在文人墨客和修行者那里衍生出的文化色彩绵延至今。在与茶相伴中追求至宗教境界、道德境界、艺术境界、人生境界。推及社会,无论是宫廷的茶宴、士大夫的茶会,还是市井瓦肆的茶饮、乡间的茶俗;又无论是僧侣的禅茶还是隐者的逍遥茶趣,都形成了中华茶文化极为独特的气象。我国的茶文化历史经历了从神农到隋朝的孕育时期,唐代的形成确立时期,宋代的鼎盛时期,明清的近代茶文化开创时期。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我们祖先的茶缘
一 茶的故乡
茶作为健康饮品深受世人的喜爱,尤其在我国更被视为“国饮”。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上至达官显士、文人墨客,下至挑夫贩卒、布衣百姓,饮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饮茶的认识已从日常生活之需升华到精神层面,并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在制茶、品茶中体味人生之道,天地之道,进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境界。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这是茶圣陆羽所著《茶经》的开篇之言。说起茶,我们的祖先与这一大自然恩赐人类之物有着深深绵长的缘分。我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兴起和传播的源地。当今世界上种茶、制茶的技术和饮茶习俗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我国外传出去的。从植物学角度看,茶树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叶子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据考证,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早期,由此推断茶树生长在地球上已有6000万~7000万年的历史。至今所发现的野生乔木茶树高可达30余米,基部于围可达2余米,寿命在数百年或上千年。早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已提到野生大茶树。在茶树被人类认识和利用后,经驯化演变为乔木型、半乔木型和灌木型。从史料考证,人们认识茶、利用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一)茶树起源之争
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公认。然而,在19世纪初,关于茶的母地在何处却起争执。起因是清朝道光四年(1824年),当时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R.Bruce)在印度北部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发现了野生茶树,由此对茶起源于中国提出质疑,随后国际上掀起了持续上百年的有关茶树原产地的争论。
一部分学者和茶人认为茶树起源于印度,持这种观点以英国的勃鲁士为代表,l824年他首度在印度发现野生茶树后,经过进一步考察,于l838年发表言论,列举在印度阿萨姆发现了多种茶树,尤其是在沙地耶发现的一颗野生茶树高达43英尺,树围3英尺。以此为据,勃鲁士断言印度为茶树原产地,认为中国有自生之说但尚未证明。与此相应,1877年英国人贝尔登(S.Baidond)撰写《阿萨姆之茶》提出茶树产于印度。随后数十年,英国学者勃莱克(J.H.Blake)所著的《茶商指南》、勃朗(E.A.Brown)的《茶》、易培逊(A.Ibbetson')的《茶》以及日本人加藤等许多著作,均指出印度有野
……
后记 品饮香茶、把卷茶经、吟诗酬唱、赏玩茶具是余在生活中的一大嗜好。在茶事中不仅获得的是口福之享,而且更在烹茶品茗中宁静心绪感悟绵延千年的茶道精神至修身自省,在历代的咏茶佳作中追随贤士的理想人格,在因茶寻水的游历中听泉玩石看夕阳与自然亲融涵会,从中品味人生岁月。孩提时,师家父吟诵唐诗宋词,咏茶诗作的唯美意境和唱颂的碧溪、绿岩、松涛、竹影、幽人处,牵绕着余的梦境。从懵懵懂懂喝茶到品茶悟道,余深深陶醉于中华民族的茶文化之中。茶事是余紧张工作后的精神抚慰和缓冲。
客来敬茶是民族的礼俗,从敬奉香茶中彰显仁爱、谦逊、恭敬、温和的君子风范。以茶会友,在共享佳茗中营造安泰祥和。余的益友不乏茶友,无论耄耋之年的老者,还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茶友的殷殷情谊感人至深,使余引以为傲。余的一位年轻茶友,是毕业于安徽农大茶学系的高材生,致力于茶业。一次茶友聚会中,在谈到游历茶区的美妙感受时,余一句无心话“在北京家中能养几棵茶树多有意境啊”,我的这位茶友竞千里迢迢的从武夷山家乡背来几棵裹着武夷泥土的岩茶树苗送给我,为了这些茶苗,茶友乘火车一路看护至京。看着这些绿莹莹的茶苗,大红袍、水仙、白鸡冠、黄旦、雀舌、肉桂,余惊喜感激泪眼朦朦,这是沉甸甸的友情挚意。提及茶友,不能不说我的先生,夫妻二人不仅生活中阳光风雨与共,携手相伴,而且先生亦是余最知己茶友。放迹山水,游心天地,汲水烹茶,二人对饮,赏茗论道为生活的调味剂,正是二人共同嗜好,家庭欣乐和谐。可喜的是,吾家娇女初长成,孩子对品茶和茶文化也多有兴趣。余心往茶给女儿带来的是更多的雅志。
余所修为宗教哲学,多年来讲授课程《世界三大宗教与中国文化》,由此另辟一域茶道研究。茶道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儒释道的撷英,步人中华民族茶文化的视阈为其博大精深而折服,自感愉悦心爽。在面对喝碳酸饮料长大的新生代,颇有守金山而拾芥的感觉。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是民族传承的必然。鉴于此,余在校方领导和同仁们的关怀和帮助下,使茶文化走进课堂,并受到学生的欢迎。余的授课引导弟子们尽情吸吮中华数千年厚积的精神养汁,而弟子们如饥似渴的求知热情更深深鞭策着余兢兢业业耕耘讲台。此书收笔,余心愿释然。虽书中不乏拙见,但为余亲历感受。借此平台,与读者交流心得并共享中华茶文化的荣耀,同时诚请方家对此书雅正。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