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42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010083179 ·条形码:978701008317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李四光传 |
 |
|
 |
李四光传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42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010083179
·条形码:978701008317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李四光传》的五位作者都是先后在李四光身边工作过的同志。他们不局限于一时的耳闻目见,而是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做了广泛的访问调查,并结合近百年来的历史进程,对传主各个时期的思想感情有重点地进行了分析研究。他们都不是文学工作者或新闻工作者。他们写这本传记的立意、观点和视野,读者可以从《李四光传》的有关章节、尤其从“结束语”中体会到,无须我们多说。总之,这本传记应当可以被认为是一本认真的尊重历史的传记。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在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进的今天,重读这本传记,仍然使我们对李四光毕生所从事的科学实践感到骄傲。“不废江河万古流”,我们相信,历史将会继续作出这样的回答。
编辑推荐 《李四光传》为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再版序言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清贫的家庭
勤劳善良的少年
进了新学堂
留学日本
年轻的同盟会会员
湖北军政府实业司司长
刻苦学习,志为祖国
在留法勤工俭学会的演讲
第二章 教授生活
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
严谨的治学精神
要走自己的路
校务活动
苏联科学院纪念会
家庭生活中的浪花
激流中的一个漩涡
强烈的民族感情
第三章 在艰辛的科学道路上
创立地质研究所
山字型构造体系
庐山面目
杨铨蜒
从西藏高原讲起
《中国地质学》的出版
美国之行
刚直不阿
第四章 烽火年月
搬迁
在桂林的日子里
科学实验馆
一个弯曲的砾石
乡居
南岭东段的考察
并非题外话
地质界的楷模
悼子元
奔波
地质力学的创立
在北碚
抗日战争胜利了
第五章 困顿与转折
要冲出囹圄
英伦海峡之滨
祖国的解放
回到新中国
第六章 肩负重任
信任与关怀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和科联主席
把地质工作者组织起来
思想改造
地质部的成立
科研要根据国家需要
不倦的科学战士
第七章 入党前后
多年的心愿
坦率的批评,恳切的建议
入党
丰收的一年
第四纪冰川与支援农业
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
朋友遍天下
第八章 《地质力学概论》的诞生
冲破旧概念的束缚
四十年实践的总结
地质力学理论的普及
第九章 石油之战
驱散迷雾
连续突破
展望
第十章 鞠躬尽瘁
留下的一份提纲
地震预报的探索
七项科学资料的汇编
开发地热资源
最后时刻
结束语
附录
年表(1889-1971年)
著作目录(1920-1971年)
李四光对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贡献(英文)
后记
再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
序言 今年,1996年4月29日,是先父李四光逝世二十五周年。适逢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学大会,将于8月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国际地质大会。人民出版社在此时将陈群等编著的《李四光传》再版发行,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江泽民主席在百忙中为这本传记题写了书名,我们由衷地表示感谢。
回想四十八年前,也就是1948年,我们还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李四光从中国大陆到伦敦参加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大会。这是二战后第一次召开的国际地质学大会。会后,东道国一位地质学家问他:中国何时能邀请各国地质学家到中国开会?那时,他正关注着中国国内胜利在望而鏖战方酣的解放战争。期待的心情,使得他对于对方提出的问题,只能用无言的微笑作为回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地质工作者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被无理地剥夺了参加国际地质学会活动的权利。风雨春秋已成过去,各国地质学家终于能在接近世纪之交的时候,应邀来到这块古老而生机焕发的国土上举行盛大的聚会了。如果李四光在天有灵,我们相信,他一定会以东道主一员的心情,向各国地质学家表示衷心热烈的欢迎和真诚友好的敬意的。
文摘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是中国进入大变动的时代。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清朝政府的腐败,使中国落到了受宰割、受屈辱的境地。这在青年李四光的心中激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随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日益高涨,李四光加入了同盟会,参加了伟大的辛亥革命,从一个农村的穷孩子成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辛亥革命失败之后,他赴英国攻读地质科学,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清贫的家庭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今黄州)回龙山街(镇)下张家湾一个贫寒的农村私塾教师家里。
黄冈是历代州府所在地,又称黄州。它位于武汉东南,长江北岸,隔江与鄂城相望,是湖北“雄峙江浒”的一个重要门户。
十九世纪中叶,洪秀全等率领的太平军从广西兴起,如海洋的波涛,迅速推进到长江流域,曾经三占武昌,四克汉口,六进黄冈。太平军英勇奋战的事迹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给这里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张家湾在黄冈县城北二十五公里处,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现今村子已经不存在了,被当地修建的一座水库淹没了。这一带地势比黄冈县城略高,属于大别山南麓的低山与丘陵地带。居民点较密,湖塘星罗棋布,耕地纵横交错,颇具江南的风光。
就在这样的一块土地上,李四光开始了他的童年。
李四光出生的时候,祖父、祖母都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李四光的祖父是蒙古族人,叫库里。他何时来这里落户,已无从考证。库里通达汉文,曾在村里开设私塾,靠教附近的儿童识字、读书为生。后来库里和一位汉族妇女结婚,生得一子,取名卓侯,字康爵,并且改姓李。李卓侯从小随库里念书,长大后成了一位“穷秀才”。他继承父业,在乡间庙宇里办“餐馆”,终身从事塾师职业。
李四光原名仲揆,是李卓侯的次子,上有一兄,名伯涵。后来又添了两个弟弟,一个叫叔和,一个叫季寿;两个妹妹,一个叫希白,一个叫希贤。希贤刚生下四个月,就送给了一位远亲做女儿,改姓赵。李四光的生母姓龚,汉族,是一位朴实的农村劳动妇女。她是李卓侯的后妻,虽然没有读过书,但耳濡目染,也认得几个字。
这个农村塾师家庭的主要财产,是两代辛苦积蓄下来的三亩地。但是,全家老的老、小的小,劳动力不足,就只好跟一位姓徐的搭伙耕种。由于人多田少,生活开支还得靠私塾学生缴的一点学费来贴补,而这笔收入也很微薄。因为,农村私塾的学费是没有什么定规的。有钱的地主人家,瞧不上这样的“餐馆”,很少送子
……
后记 今年是李四光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又适逢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在这个值得隆重纪念的日子里,刊行这本传记的第三版,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这本传记,自1982年付印,迄今已有二十八个年头;其中第二版发行也有十四年,现在书店里已很难见到了。这次再版,我们除了修订书稿中的少量文字以外,主要是增补了一件十分珍贵的史料。这就是:1949年9月下旬,新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开幕以后,作为新政协代表的李四光,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以“外出考察”为名,毅然离开英国伦敦,辗转欧洲,秘密启程回国。这时,刚刚担任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十分关心李四光旅途的安全,于1949年11月15日给新华社驻布拉格分社社长吴文焘和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发去一封电报,要他们设法与李四光接触,并予以保护。这封电报,现已收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辑的《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当我们读到这份史料时,心情自然是十分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