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页码:27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109131068 ·条形码:978710913106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研究:我国农业市场化的制度安排与政策建议 |
 |
|
 |
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研究:我国农业市场化的制度安排与政策建议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页码:27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109131068
·条形码:978710913106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经济体制的转轨使我国农业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农业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又使我国农业在市场化道路上必须应对国际竞争。由于我国农业市场化以及我国农业应对国际竞争是以小规模、分散化的农户为基础的,所以,广大农户能否顺利地进入市场,以及在此基础上能否克服单个农户的弱势地位,形成群体合力,具备整体竞争能力,是我国农业市场化成败与否的关键环节和我国农业能否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之举。因此,深入研究解决将广大农户与市场联结起来并形成竞争合力以促进我国市场农业有序运行和更好地应对农业国际化的思路,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以研究解决我国“小规模、分散化”农户经营条件下农业市场化的“具体制度安排”或运行体制为目标,首先阐述研究的基本理论前提和我国农业市场化及应对农业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并对学术界已经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这一命题,并展开系统研究。首先,对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进行理论界定,然后分别从规范与实证的角度展开论证;在此基础上,设计与阐述这一体制的基本架构;最后提出建立中国特色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主要内容和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池泽新,男,1966年8月生,江西兴国人,管理学博士,教授,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农业部高级专家库成员,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西省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高教管理研究会副会长。迄今为止,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省部共建子项目、江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各1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农业部软科学项目2项;出版著作(教材)8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多篇;科研成果荣获省级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目录 前言
内容提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2 “两大前提”与“四大矛盾”——研究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基本依据
2.1 基本理论前提
2.2 现实背景
3 如何化解“四大矛盾”——关于学术界相关研究的回顾与评论
3.1 主要研究成果回顾
3.2 对现有主要研究成果的简要评论
4 化解矛盾的新思路——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提出与界定
4.1 中介组织的界定
4.2 市场经济体制的细化——一种新的角度及其基本结论
4.3 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界定
5 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理论分析
5.1 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5.2 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产业经济学分析
5.3 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生产力经济学分析
5.4 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5.5 小结
6 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实践考察
6.1 农业中介组织现实形态的总体考察
6.2 基本考察:西方农业合作社
6.3 典型分析:日本农协
6.4 国内概况与个案考察
7 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基本架构
7.1 农户: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基础构件和微观经济活动(生产过程)的组织者与实施者
7.2 中介组织: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核心构件和市场农业微观运行的主导力量
7.3 政府: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微观运行的调控者
8 建立中国特色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主要内容
8.1 建立中国特色农业中介组织体系
8.2 建立以中介组织为枢纽的农业宏观调控运行体系
9 关于建立中国特色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政策建议
9.1 高度重视我国“小规模、分散化”农户经营条件下市场农业发展的制度需求,明确建立中国特色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
9.2 进一步明确和巩固农户的基础地位
9.3 大力促进中介组织的发展,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规范
9.4 将传统组织资源的改革利用纳入农业
中介组织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经济体制的转轨使我国农业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农业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又使我国农业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必须应对农业国际竞争。由于我国农业的市场化以及我国农业应对国际竞争是以小规模、分散化的农户为基础的,所以,广大农户能否顺利地进入市场,以及在此基础上能否克服单个农户的弱势地位,形成群体合力,具备整体竞争能力,是我国农业市场化成败与否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农业能否应对农业国际化挑战的战略之举。正因为如此,为了促进我国农业市场化的有序运行,增强我国农业应对农业国际化的综合能力,深入探索农户与市场有效联结并形成竞争合力的思路与对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围绕如何将我国农业有效地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并且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学术界展开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学术性和实际意义的观点和主张,诸如“中介组织论”、“社会化服务体系论”、“土地规模经营论”、“农业产业化经营论”、“农业保护论”、“农村组织创新论”等。这些研究成果及其政策主张对促进我国农业市场化和应对农业国际化挑战,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为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摘 为了能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类型上找到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的归属,以下试图从经济组织这个角度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细分。显然,这是一种新的角度,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4.2.1从经济组织角度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划分的可行性
当选定从经济组织这个角度进行分析之后,首先需要说明的问题是从这个角度对市场经济体制作细化在理论上是否站得住脚。而这需要从以下两个问题的说明中得出结论。
4.2.1.1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性及其体制特征
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性是什么?以及在体制上具有什么特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不同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概念。商品经济是指社会生产方式采取价值生产形式,其特征在于劳动转化为价值;市场经济是指社会经济中资源配置采取市场的方式,其特征在于以市场机制来组织和分配生产要素及收入。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根据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即社会分工的存在,这个“一定阶段”是指当社会分工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的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市场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每一个彼此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经济联系的场所和纽带。劳动主体之间原有的固定的依赖关系被瓦解了,而代之以“生产者互相间的全面的依赖关系”,“活动和产品的普遍交换已成为每一单个人的生存条件,这种普遍交换,他们的互相联系,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己的、无关的东西,表现为物”。①在这个时候,由于市场的存在和作用,整个社会生产一环扣一环地紧密相连,从而使社会经济成为一个有机体。
后记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于2003年9月批准立项,2007年3月批准结项。项目负责人是江西农业大学池泽新教授,主要参加人有江西财经大学廖卫东教授、江西省畜牧局黄峰岩高级畜牧兽医师、江西省余干县人民政府李晋明副教授、江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张小有副教授、张雅燕副教授、刘滨讲师、淮海工学院经济管理系蔡阳讲师。
本书是在项目负责人的主持下,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的。项目负责人负责拟定撰写思路、内容结构,并负责撰写主体内容和全书的统稿。主要参加人对项目研究和本书的直接贡献分别是,廖卫东协助撰写第6章的典型分析——日本农协部分;刘滨负责撰写第6章的国内概况与个案考察部分;张小有协助撰写第5章的微观经济学分析部分;蔡阳协助撰写第3章的主要研究成果回顾部分;张雅燕协助撰写第6章的基本考察——西方农业合作社部分;黄峰岩、李晋明负责组织相关课题调查;全体成员多次集中研讨并参加了实际调查。
作为一项研究成果,本书是建立在一系列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的,是包括课题组成员在内的几个阶段的师徒共同努力的结果。1992年9月至1995年7月,项目负责人师从原江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主任陈智良教授、经济贸易学院院长袁克忠教授,攻读畜牧业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