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页码:17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00688032/9787500688037 ·条形码:9787500688037 ·版本:第1版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走近韩国:到济州看海去 |
 |
|
 |
走近韩国:到济州看海去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页码:17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00688032/9787500688037
·条形码:978750068803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走近韩国:到济州看海去》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全方位介绍韩国济州岛的有关概况,并配以大量的插图,让学生易最快的速度了解关于韩国的基本知识。全书内容包括在济州度过的难忘春节,汉拿山和它的“奥鲁姆”,散落周边的小岛,连绵不断的岛上庆典和无所不在的巫术仪式等。附录部分还提供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和信息。
作者简介 梁军,女。笔名:罗耽岩。北京人,分别于1987年和2000年,在北京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学位。1999年赴韩,十年客居韩国期间,曾任韩国济州产业情报大学观光中国语系、韩国清州国立忠北大学中文系专任教师。并于2003年攻读博士课程,2008年2月,以论文《韩中生态环境诗歌研究》获韩国成均馆大学国语国文系文学博士学位。 此外,教学、读书之余,从事写作及翻译。主要作品《中韩生态环境诗发展状况浅析》(选自太白文艺出版社《敞开绿色之门》生态诗歌论文集2008年5月)、《和韩国大学生一起MT》《《大学生》杂志2008年6月专题供稿)、金素月与郑芝溶诗歌选译(韩国济州《文化与现实》第9号)等。
编辑推荐 《走近韩国:到济州看海去》是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序:道不尽的思念
楔子:和“三多”“三无”岛的缘分
1 补习班里憧憬着希望的谋生
2 在济州度过的难忘春节
3 做了专门大学的老师以后
4 几位济州姑娘做了我的韩语启蒙老师
5 我的三手车“皮亚特”和二手车“赛皮亚”
6 邻居阿妈妮和她的女儿
7 汉拿山和它的“奥鲁姆”
8 美丽的海岸
9 散落周边的小岛
10 连绵不断的岛上庆典和无所不在的巫术仪式
11 形形色色的博物馆和体验场
12 人在旅途
尾声:慢悠悠的日子溜走了
后记
附录
……
序言 我的文稿快接近尾声的时候,窗外金黄的杉树叶已开始在秋风里飘飘洒洒地散落了,又是一秋,想到就要结束在韩国的生活,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十年的岁月对我来说只有济州四年是“生活”,而在陆地上的求学、求职的打拼不过是“生存”而已。从1999年赴韩,我经历了初闯首尔,远走济州,然后又杀回首尔读书念学位,直到现在又在韩国外省求职,这一系列的“从故乡到异乡”的曲曲折折,现在能回想起来的,只有济州这一段的人生风景最值得我阅览。这是我经历后才体味到的,而能体味出来了意境便也意味着消逝了。
思念中的前行,给我们艰苦的难熬的平凡人生旅程涂上了秋意的色彩,至少心中有了一份诗意的憩息于大地的追求与企盼。因为有四年济州生活的根基,让我这个异乡客能置身于更多样的角度来看待我眼中的韩国,回想起来,济州的山水人情确实给予了我一份在韩国坚守的勇气和力量,它甚至开启了我后来去首尔攻读博士课程及其撰写博士论文时的思路。
文摘 插图:

1补习班里憧憬着希望的谋生
我与济州的“北京中国语学院”签订的合同是一年。合同里有一项规定,即由学院提供给老师住处,但对于一个私人开设的补习班来说,老师住处的随意性很大,也许就住在老板家里,也许老板再租个房子给你。在外边租房,有一样是肯定的,就是房子的质量都不会太好。太好的房子对老板来说,利润上得不偿失。
我在院长岳父母家住了近半个月作为临时过渡,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在这期间,院长还是没找到房子,于是把我安排在与学院一墙之隔的一个小旅馆里。这对我们来说都方便了。他不用早上赶着去接我上课,我也不必下了课没地方去,一直等院长办完事才能把我送过去。
补习班的课程一般集中在两头,早晨上班、上学前和晚上下班、下学后,都是学院的黄金时间。学生、公务员都利用这两头时间补习一两个小时的外国语,中午到下午这段期间来的基本都是家庭主妇。
因为有上班的人和家庭主妇在补习班里,我的教学生活不再单调。下了课去酒馆,体验韩国的夜生活、酒文化;周末这些“老”学生也常组织郊游活动,家庭主妇们不定期的茶馆聊天聚会也喜欢叫上我,既练习谬语又了解了中国,这是他们学习汉语的人颇感兴趣的事。对我来说则是了解韩国文化的最佳方式。
如果仅仅跟韩国人吃饭,那只是了解二层客套的礼节,喝酒才是了解韩国人真实的心理和行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韩国人专地专用还体现在吃饭有吃饭的地儿,喝酒有喝酒的去处。说到吃饭我觉得韩国人吃饭的速度可能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刚开始我很害怕跟韩国人一起吃饭,因为同时用筷子、勺子还不习惯,担心落后的我从一上桌就低头使劲吃,韩国人则一边吃一边东聊西扯,天南地北地神侃。可是等我吃过一半一抬头时,对面韩国人碗里已经汤菜全无。我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畦进去的。后来我留意观察了一下,原来韩国人吃饭都是筷子和勺子并用,吃饭又必须有一碗主打菜——汤。他们夹菜用筷子,吃饭喝汤都用勺子,更替自如,训练有素。但我觉得真正起到加速作用的还是他们特有的勺子。勺子的容积较大,吃饭或喝汤时,这把勺子要全部送入嘴里,有时还会把米饭泡到汤里。我们平时哄小孩子吃饭时常让孩子做出“啊”的状态,韩国人吃饭几乎都成孩子般地“啊”式吞的状态,一口是一口,三下五除二,一会儿工夫就盆儿干碗儿净。快快地结束正餐,接下来就进入“第一场”酒会,这一次一般是啤酒,大约喝上个
……
后记 这是一本原本只能留给自己的书,在当今一切以市场价值为尺度的运作模式中,我的财才二气,都很难让我的书进入出版的殿堂。但运气救了我,一如当年济州接纳我一样,这一次又是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帮我解决了大部分的出版资金问题,才能让我有机会把这个美丽的小岛介绍给中国读者。
济州到北京,不过两小时的飞机行程。以韩国观光业的发达,相信去过的读者手中不乏当地的旅游资料,即使一无所有,打开电脑“钩络”一下,信息也会“啪啪”地涌出来。但是,游客真正想要把这个小岛的味道体验出来,可能仅靠观光导游手册是不够的。因为时间、经历的条件限制,大部分游客只能“看”景,而不能“品”境。我比一般的游客多了一点时间,多了一份经历在济州,所以愿意把生命里的这层体验记录下来,一来我深深地留恋在济州的生活,这样可以使我的精神重新回到那里再次遨游;二来,我想可以把它当做导游手册的补充资料,需要与否,取决于读者、游客。带着这样的信念,在韩国拿到了博士学位后,我便开始动笔,原来只想写两三篇,不成想一发不可收拾,千头万绪,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