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20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532133753/9787532133758 ·条形码:9787532133758 ·版本:第1版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给日本的遗书 |
 |
|
 |
给日本的遗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20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532133753/9787532133758
·条形码:978753213375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日本战败后的陶晶孙,就任台湾大学医学部教授。一九五○年四月以近乎流亡的形式从台湾来到日本(据说被视为反蒋危险分子)。一九五一年后在东京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同时在多家杂志上发表随笔和短篇。一九五二年二月死于日本。《给日本的遗书》于同年十月出版,主要收集了他在日不到两年间发表的文章。作为战后日本的文明批评论,这《给日本的遗书》在日本文化界备受称赞,至六十年代中期多次再版,最后一次再版是一九九五年。
五十年代初的陶晶孙如此评论战后日本,说日本是落第的秀才。“一度放荡后被先生落了第的秀才,被排在了肮脏的殖民地人民的后面。想再次努力上进却说要‘再度优越’,轻视排斥别的学生,又挨先生训斥。最后,先生就根本不许他再次逞强了。”
而且还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次战争,给日本留下了疮痍、寡妇甚至混血儿,这些同样也是日本留给中国的。但中国人并不要和日本人清算什么。日本同意投降近来却又溜开敷衍了(指旧金山和会)。即使如此中国人还是不谴责日本国民。敷衍了讲和,不好意思,就开始说中国的坏,说什么竹制的壁障,实际上是在自己的眼前拉了一条壁障,这就不好了。”
这些话,给战后摸索国家复兴再建的日本人以莫大的冲击和影响。是继续追随欧美,还是回归亚洲,重视和亚洲人的连带?这是日本人至今都还在踌躇不前的课题。在此问题上,陶晶孙以他深厚的学识和横跨中日的理解力,显示了他卓越的先见之明。
所以日本人爱读陶晶孙,日本学者甚至说,中国现代作家给日本影响最大的,除了鲁迅,就是淘晶孙了。郭沫若郁达夫也和陶一样留学日本,接受日本文学的影响,但他们对日本的影响,就远不及陶。还有,陶晶孙和其日本夫人的恩爱,也是中日婚姻中少见的,特别是和郭沫若对郭安娜的抛弃相比较起来。这也许也是日本人从陶的幽默讽刺中能感觉出日本爱的一个远因。
作者简介 陶晶孙(1897—1952),原名陶炽、陶炽孙,笔名晶明馆主、晶孙等。江苏无锡市人。1906年随父亲去日本。1919年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时与郭沫若结为好友,参与创办同人杂志《Green》。1921年7月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19年创作的《木樨》和1925年创作的《音乐会小曲》是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说,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1927年从日本回中国,一度主编《大众文艺》和《学艺》杂志。1929年加入革命剧团艺术剧社,1930年3月2日加入“左联”。30年代起主要从事医疗卫生、医学教学和医学研究工作,成就卓著。1946年去台湾。1950年离台去日本。陶晶孙在小说、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对医学、天文、建筑更是深有研究,精通日文和德文,有译著行世。
目录 怀念父亲
第一辑
日本见闻录
居住在日本的快乐——收音机·音乐·模仿
近来的日本
为了中日友好
落第的高材生——日本
革命与文学——记同日本有关的人和事
这一年
黄言集
箱根游记——访吴清源
变异开放的兰花——记一位护士长的故事
住院记——兼论白求恩医生的护理方式
供给中心的小偷——记一位护士的故事
汉文先生的风格
第二辑
留守日记
通勤日记——写给我们怀念的VAN
懦夫日记——悼新城新藏先生
普希金·高尔基·鲁迅
鲁迅和周作人
往事
藤村杂记——记《文学界》及其介绍者徐祖正
曼殊杂谈
少年时代的回忆
初次乘火车的故事
烹斋杂笔
附录:
回忆父亲陶晶孙/陶易王
战后五十年与《给日本的遗书》/伊藤虎丸
奇人与奇书
——陶晶孙及其《给日本的遗书》/高建国
……
文摘 怀念父亲
陶棣土
常言说,人的价值盖棺定论,可是也不乏历经若干年之后又由历史做出新裁决的情形。今年是父亲陶晶孙去世第四十三个年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从日本的侵略下获得解放的第五十个年头。恰逢此时,在日本,父亲的文集《给日本的遗书》即将第三次再版发行;在北京,今年五月《陶晶孙选集》得以出版,真可谓双喜临门。
父亲幼年漂洋过海移居日本。在开始懂事的少年期赶上了辛亥革命;在多愁善感的青年时代投身于创造社等文学革命运动;在壮年期则遇上日本侵华战争,自己的才华无处施展;到了人生成熟期,正欲再次投入真正的文学创作时,却病倒于日本。
学医学的父亲回国后,发挥他的社会医学专长,开始了改善家乡无锡农村的卫生状况的活动。这是他毕生从事的预防医学、寄生虫研究等众多事业的开端,其精神为他在东南医学院的医学教育活动所承继,之后又贯穿于他在台湾的整个生活,并留下了宝贵的业绩和资料。
青年期的父亲在初期的创造社写下了一些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但是随着日本的入侵和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左翼文学的倾向增强,在左联时期,他开始以无产阶级作家而为人所知。然而,不久上海被日军占领,在挚友们纷纷去了重庆、延安之后,他却由于接到特殊任务而继续留在了上海。当众多爱国人士为了抗日陆续转到内地之时,自言时刻与疾病为伴的体弱多病的父亲,原本为热血之士的父亲,却要在日本当局所管辖的研究所继续从事医学研究。虽说是自己的本职,想来也绝不会很愉快吧。这期间,创作无法进行,韬光养晦,只留下了一些充满挖苦和讽刺的随笔,其活动转入了地下。然而,就是在这一时期,他还坚持进行了许多农村社会医学研究,并有论文发表。
可想而知,每一次见闻到处频发的日军的残暴行径时,为了控制自己激愤的情绪,父亲该有多么痛苦。一想到他的那种心情,我就感到心如刀绞,这一时期,对父亲来说,正是最痛苦、最苦恼,充满了痛楚的时期。
关于父亲晶孙,已经有很多的文献介绍,关于他青年时期的文学创作活动和晚年的几部作品的评论居多。他在日军占领时期没有引人注目的创作。
听说,在日军占领时期,东南医学院被一分为二,其中的一半转移到了重庆。父亲与那里的东南医学院的人经常有秘密来往,有人在转移去延安之前也来秘密道别。在日本投降的时候,父亲成为了接收日本陆军医院的委员,对接收的一部分医疗器械,他没有交给彻底腐败的国民党,而是秘密地送给了新四军。
之后父亲就移居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