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点点幽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32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532133478 ·条形码:978753213347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吴山点点幽 |
 |
|
 |
吴山点点幽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32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532133478
·条形码:978753213347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南怀瑾先生帮《吴山点点幽》作者写前记时曾提到:“《吴山点点幽》”由记述与摄影到编排统自一人一手之作,换言之,乃个人业余公暇,寄情山水风物之间藉以潇洒胸中块垒之抒情作品,大有可读可观之处。”
确实,《吴山点点幽》让心喜山水者,跟随作者优美文笔进入一个佳美境界,一座座山峰都令人悠然神往之,是洗涤心灵之佳作。
这是一片浸润在江南烟雨之中的软水温山,山不高而秀,林不深却茂,池不大常清,地不远仍幽,人文景观星星点点遍布山隅。灵岩、天平、天池、虎丘、穹窿、凤凰、花山……还有“廿里青山半入城”的阳山,青螺般浮在太湖东西洞庭山上的莫鳌峰和缥缈峰。 《吴山点点幽》乃是个人业余公暇,寄情于山水风物之间,藉以潇洒胸中块垒之抒情作品,大有可读可观之处。
目录 前记/南怀瑾
自序
花山——过去几年里,我去得最多的地方
与花山互为表里的天池山
灵岩、天平的前后山,我都跑遍了
偶遇支硎
贺九岭上的古石关
暮色沧茫觅遗踪
山中脉脉水流
雪后寒山
穹窿,吴地之镇山
岳峙山之殇
廿里青山半入城
翡翠谷中的鸡笼和大石
石嵝与石壁
白马涧的水,白马涧的山
2004至2005岁末年初时的花山
莫嫠峰的昼夜
碧螺峰的金红与翠绿
诗画长卷中的玉笋峰
波光夕照中的渔洋山
法华山上有座法华寺
缥缈峰的四季
金铎山上也有一座法华寺
漂浮在太湖碧波中的片片绿叶
横山主麓七子山
姑苏山访古
尧峰的空静与邈远
山自西群奔而来,遇石湖而止
佳山水中的隐逸余韵
五峰山博士坞的落日余晖
山水的盛宴
……
序言 过去总慨叹江南无山,苏州亦无山。虽爱极了苏州巧夺天工的私家园林,惟妙惟肖的刺绣技艺,清丽妩媚的昆曲评弹,古朴婉约的水巷风情,但目光陷在这“假山假水城中园”中久了,终不免有些视觉疲劳和味觉寡淡,想另觅佳境。便将视野移向城外,只见古城西郊霭霭然有万顷银波闪烁,隐隐然有数脉青山起伏,一幅真山真水大画卷跃然眼底。但前些年因交通不便,很多山还“藏在深闺人未识”,有的则因盲目开采石矿或辟作墓区而丧失了自然风貌,静静地留待后人收拾。
但无论如何,这是一片浸润在江南烟雨之中的软水温山,山不高而秀,林不深却茂,池不大常清,地不远仍幽,人文景观星星点点遍布山隅,吸引我一步步走进去,走进去。灵岩、天平、天池、虎丘、穹窿、凤凰、花山……还有“廿里青山半入城”的阳山,青螺般浮在太湖东西洞庭山上的莫嫠峰和缥缈峰。我见它们如见故人,如遇老友。工作之余,有多少个周末和黄昏是与这片青山度过的?记不清了,只知道正是有了它们,才让人对这块深情的土地,这江南中的江南,更加热爱。
文摘 花山——过去几年里,我去得最多的地方
初识花山,我还在外地工作,经常去苏州出差,总觉得苏州除了城中园林,还该有城外山水,好让老朋友有新惊喜,尽显江南尤其是苏州独特的魅力。于是,吴县的朋友推荐了两座山,一座是穹窿山,另一座,就是花山。
当时先去了花山。路不太好走,是弯弯曲曲的乡间土路,停车处和山门也极简陋,但一入山门,清静和谐之气便迎面而来。树阴浓郁,涧溪轻响,古道蜿蜒而上,道旁有大石,上刻明代隐士赵宦光所题“花山鸟道”四个篆体火字。半山绿阴环抱黄墙占刹残基,山门内是一片山凹平地,大殿已荡然无存,孤伶伶地竖立着十几根金山石凿成的石柱,石阶荒草凄迷,后崖杂树如帐,这就是花山占寺大殿遗址,被人称作苏州的圆明园。大殿遗址后的山壁下有条小路,通过一截矮墙间的小门,一直伸往山上。上山有两径,一是经陡直的“五十三参”石阶直上,另一则绕山缓行,两径在一座拔地而起的巨石前会合,再继续往上。巨石如屏,通体风化呈龟裂纹,上刻一盘旋缭绕似不断升腾的“云”字,下刻乾隆游花山诗一首。相传这“五十三参”就是和尚们为供乾隆次日游花山,连夜在整块陡峭的巨石上凿出来的。从“云”字石屏而上转两个弯,就是花山之顶莲花峰了。所谓莲花峰,那是几块上宽下窄的巨石,凌空而起,摇摇欲坠,却历经千年巍然独立丁青天白云之间,欲与天公试比高,人称莲化驾云。此山虽小高大却麓秀石奇,周遭绿色斤阜环绕,是距城最近的一处苍翠宁静之地,犹如一座火然后花园。
当时心一动,知道喜欢上了这座美丽幽静的小山。没想到,不久,我便来到苏州工作生活,真的与花山相邻为伴了。
从此,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阴晴昏晓,有时累了病了,有时仅仅因为思念,只要可能,我都会去这座后花园。去的时候,往往不是中午休息时间,就是傍晚下班以后,彼时大抵无人,惟有空山寂径与幽林清泉相伴,这才是我最喜欢的。上得山顶,总爱坐在石崖旁的大圆石之上,东面的远方是渐渐长高的城市、工厂和日益萎缩的田野,我刚从那里来。而西面及我的脚下是葱茏的山麓与丛林,让人觉得这座山如同一道天然的分界线,将喧闹物化的现代与安宁和谐的自然作了一个区隔。一踏上幽静的花山鸟道,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更不用说上到山顶了。人在升高的同时,会受到四周山林的净化,产生与之融为一体的向往。所以我在山上是选择朝向的,我更多背对市井,面朝花山葱茏的山脉,让身与心俱飞翔。
我会久久独坐。有时背依落日,有时面拂轻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