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永州旧事

2010-03-1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页码:351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ISBN:7506020742 ·条形码:978750602074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永州旧事 去商家看看
永州旧事 去商家看看

 永州旧事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页码:351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
·ISBN:7506020742
·条形码:978750602074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永州在湖南的南部,古称零陵,缘名于舜帝。潇湘二水在这里交汇,是由湘入桂的要道。古代的永州是历代王朝放逐贬官的蛮荒之地,公元805年冬天的一个黄昏,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放逐的柳宗元逆湘江而上,悄然来到了永州赴任永州司马。
  柳宗元到了永州以后,由于一心盼着北归,一直没有寻找固定的住所。他最初寄居在永州城南潇水东岸的龙兴寺,此后不久又从龙兴寺搬到了高山寺。
  高山寺在唐代称为法华寺,建于唐代中期,寺庙的规模要比龙兴寺大很多。每当黄昏来临,寺庙击鼓鸣钟的时候,在全城都可以听到,故名“山寺晚钟”,是永州八景之一。
  公元809年,柳宗元到永州已经五年,按照唐代惯例,贬官二至五年后可以“量移”,也就是调任一个好一点的地方,恰逢这一年又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但朝庭明文规定,“八司马”不在宽赦之列。北归无望的柳宗元就从高山寺搬了出来,定居在潇水西岸的冉溪,并把冉溪改名为愚溪。
  柳宗元之所以把它称之为“愚”,意思就是自己太愚蠢了,得罪了朝庭才来到这种蛮荒之地,因此,这里的山水也跟着自己变愚了。其实,他用的反语,只是借此表达自己的愤怒罢了,其它称为“愚”的还有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桥,合愚溪称为“八愚”,并作八愚诗刻在溪石上。今天能够看到的只有愚溪和愚桥,还有重修的愚亭。
  柳宗元的《八记》是山水游记的典范,文简意赅,各自成篇,但又前后连贯。人们对永州的印象也大多是这些游记所形成的。但《八记》描写的景物因年代久远,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小石城山还与原景较为接近,其余的西山、西小丘、袁家沟、石渠、石涧、钴母潭,甚至最负盛名的小石潭都已经很难看到它们的原貌了。
  小石城山在明代的时候修了一座“芝山庵”,所以又名芝山,今天的永州市芝山区也就得名于此。
  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已经是日薄西山,不幸的王朝总上演着不幸的宫廷往事却也总制造着一种无心插柳的文坛盛宴。谁也没有想到,包括柳宗元自己,这段在中国历史上极为平常的贬谪往事,成就了柳宗元,也给永州留下了最深的烙印。
媒体推荐 序 邓晓芒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母亲在我心中就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那时父母工作都很忙,孩子都送到幼儿园寄宿,只有星期天才团聚一下,大人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很少。当然,比起父亲来,母亲单独与我相处的时间似乎还是要多一点儿,送我去幼儿园,带我去看病,都是母亲的事。有一年夏天,大约是上小学之前的一个暑假,我与母亲两人在报社的幼儿园住了一段时间,当时母亲是幼儿园的园长。记得那时母亲每天上班,忙于工作,我则和一帮比我小的孩子在园里到处乱跑,爬树、捉金龟子、捉蜻蜓和蟋蟀,安静时就胡思乱想。有一天忽然想到,所有的人都得长大,变老,最后是不是都会死呢?我一下子恐慌起来,如果人都要死,那么我无疑也会死的了,人死了,岂不是什么都没有了?晚上我问母亲,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死,她说是的。我说,我不想死,然后就哭起来。哭了一会儿,我又怀着最后一线希望问: “医生也不能救我吗?”母亲说: “不能。”我说: “那你也要死的吗?’’母亲回答:“也要死的。”我彻底绝望了。从母亲生硬的口气里,我感到一种生分和残忍,同时又感到一种崇敬,觉得能够像母亲那样冷静地面对死的问题,真是了不起。以一个六岁儿童的眼光,我不知道她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只是在四十午后,当我读到母亲自己写的早年传记时,我才明白,当时才三十岁出头的母亲,有着复杂而痛苦的经历,可以说已经死过好几回了。
  命运对母亲显得太不公平,注定她一生要充满磨难。自那以后不久,我的父母和报社一大批虔诚的共产党人被打成“右派”,开除党籍,接下来是母亲下放衡山劳动改造,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大饥馑和外婆的去世,在“文革”中又继续挨整,下放福田“五七干校”,儿女一个个由于“家庭问题”而失学、下乡……更不用说几十年间全家作为“双右派家庭”在社会上受到的歧视和人格上受到的欺凌了。母亲出身贫苦,物质生活的匮乏和肉体上的折磨她都能坦然承受,最无法接受的是年轻时代豁出性命去追求的理想被玷污、被亵渎。但她顽强地活过来了。她没有什么文化,只识得几个字,进过短期的干部文化补习班,能写信和日记。父亲总是说她“头脑简单”、“不懂政治”,她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但也许正因为如此,她才能以一个中国传统女性的坚忍和朴实面对生活中种种难以忍受的压力,而不愿意进入政治斗争的游戏圈。她成为“右派”的理由最简单不过了,并不是由于有任何“鸣放”言论,而仅仅是由于不肯跟父亲“划清界限”(离婚),认为父亲和自己没有错。母亲天性正直,具有平等思想,这一点甚至比知识分子的父亲更强。在家里,母亲对待我们兄弟姐妹一视同仁,她从不表露任何偏心。也许是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她,孩子在家里受到歧视是什么滋味。
  粉碎“四人帮”后,父母二十多年的冤案得到了改正,母亲在报社积极地投入了为历次政治运动中受迫害的同志平反的工作,凭她的公正和刚直而赢得了人们的尊敬。离休后,她的心情渐趋平淡。由于长年受到各种故意摧残身体的磨炼和“改造”,她落下了气身严重的疾病,但她心地坦荡,不愧对任何人。她最感到自豪和欣慰的是,五个儿女在艰难的环境下一个个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自学成才,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回顾自己这动荡的、不平凡的一生,她总是感慨良多。大约从十年前起,她就开始动笔将自己的经历写成自传,断断续续地写了有十几万字,我们兄弟姐妹几个看了,为母亲文笔的新鲜生动、感受的细腻真切而大感惊讶,后来由我大妹帮她发到了“榕树下”网站,2000年,又以《建明白存集》为书名自费印了一百本,由母亲分送她的同事、朋友和熟人。近几年,母亲身体大不如以前了,有几次住院都下了“病危通知”。但只要稍微好一点儿,她总要每天写一点儿回忆性质的文字,她把这当做自己晚年能够有滋有味地享受生活的精神支柱。有时体力不支,就对着录音机讲,由我妹夫整理。就这样,她又积累下了十多万字。后来的这些文字都是些美丽的散文,作为文学作品看比她的自传更为纯粹。母亲似乎又回到了童年的心境,那个小城,那条小街,那条清幽幽的潇江,那些可亲可爱的亲戚和邻居,儿时的玩伴,还有大人们讲的和自己亲历的许多美丽的故事,隽永的故事,悲伤的故事,都如画一般地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眼光展现出来,其语言的韵味,风格的清新自然,描绘事物的准确,表现人物的栩栩如生和传神,都令人惊叹。我从来不知道我的母亲有这般写作才能,更惊羡她的记忆如此细腻和真实,有读过的人认为可以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小城镇的风俗画来看,其中保存了极为可贵的历史记忆。我从此发现人的记忆有两种,一种就是平常的记忆,那总免不了抽象和概括(否则人怎么记得了那么多);另一种是艺术型的记忆,它保留了人生中全部丰富的细节、感受和温情。母亲告诉我,其实她的写作只不过是直抒胸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根本没有想到要做文章。年纪越大,那些过去年代,特别是童年时代的生动情景就越是清晰地涌现出来,像泉水一样从心里面往外冒。这也许就是真正艺术的秘密吧:一个历尽磨难、饱受心灵创伤的老人,其实从来就没有抛掷过自己的童心,所以能够在童年回忆中找回真正的自我,达到与这个世界的和解,进入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纯净的境界,这时她随手写下的东西都堪称艺术珍品。的确,我在母亲的原稿上几乎没有发现改动的痕迹,篇篇都是那样信手写下来的。最开始,我也曾试着帮她把那些过于朴素或口语化的句子改一下,但很快发现我的徒劳,失去了原有的神韵。我大妹和妹夫也有同感。于是大家商定在打印时尽量保持原样,除了个别的错字外一律不动。
  ……
编辑推荐   永州在湖南的南部,古称零陵,缘名于舜帝。潇湘二水在这里交汇,是由湘入桂的要道。古代的永州是历代王朝放逐贬官的蛮荒之地,公元805年冬天的一个黄昏,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放逐的柳宗元逆湘江而上,悄然来到了永州赴任永州司马。
  柳宗元到了永州以后,由于一心盼着北归,一直没有寻找固定的住所。他最初寄居在永州城南潇水东岸的龙兴寺,此后不久又从龙兴寺搬到了高山寺。
  高山寺在唐代称为法华寺,建于唐代中期,寺庙的规模要比龙兴寺大很多。每当黄昏来临,寺庙击鼓鸣钟的时候,在全城都可以听到,故名“山寺晚钟”,是永州八景之一。
  公元809年,柳宗元到永州已经五年,按照唐代惯例,贬官二至五年后可以“量移”,也就是调任一个好一点的地方,恰逢这一年又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但朝庭明文规定,“八司马”不在宽赦之列。北归无望的柳宗元就从高山寺搬了出来,定居在潇水西岸的冉溪,并把冉溪改名为愚溪。
  柳宗元之所以把它称之为“愚”,意思就是自己太愚蠢了,得罪了朝庭才来到这种蛮荒之地,因此,这里的山水也跟着自己变愚了。其实,他用的反语,只是借此表达自己的愤怒罢了,其它称为“愚”的还有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桥,合愚溪称为“八愚”,并作八愚诗刻在溪石上。今天能够看到的只有愚溪和愚桥,还有重修的愚亭。
  柳宗元的《八记》是山水游记的典范,文简意赅,各自成篇,但又前后连贯。人们对永州的印象也大多是这些游记所形成的。但《八记》描写的景物因年代久远,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小石城山还与原景较为接近,其余的西山、西小丘、袁家沟、石渠、石涧、钴母潭,甚至最负盛名的小石潭都已经很难看到它们的原貌了。
  小石城山在明代的时候修了一座“芝山庵”,所以又名芝山,今天的永州市芝山区也就得名于此。
  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已经是日薄西山,不幸的王朝总上演着不幸的宫廷往事却也总制造着一种无心插柳的文坛盛宴。谁也没有想到,包括柳宗元自己,这段在中国历史上极为平常的贬谪往事,成就了柳宗元,也给永州留下了最深的烙印。
目录
上篇 永州旧事
永州旧城
北门
大西门
太平门和小西门
南门
……
文摘 书摘
  潇湘门的街上,一天到晚除了做小生意的和箩行挑运货物的,再就是挑河水卖的苦力。每天来来往往多是到河里去洗衣、洗菜的,生活单调无味的,但是城墙的内面,城楼子上,除了一个叫花子住的地方,再就是一大片的高低不平的旷野。
  整个城墙的内面都是如此。那里荒山野草,什么马尾巴草、知了草、马鞭草,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野草。开着红的、黄的、白的、蓝色的花。那些蝴蝶、雷公蚱蜢、螳螂、嗡嗡、洋咪咪(蜻蜓)。洋咪咪有大红的、金黄的,还有瓦灰色的大眼睛洋咪咪,说它是老虎洋咪眯,眼睛鼓起,有那些虎纹斑,抓着它还反过来咬手指头呢。那地方太好玩了。
  城楼里住着一个十几岁的小叫花子,是个跛脚的。他手里总拿一根两三尺长的竹棍子,他看见狗婆蛇(四脚蛇)就一棍子打下去,打死了,就在地上捡些碎柴草。他口袋里有两块打火石,还有一个三寸长的竹筒子,里面有一节纸媒子,他把两块石头敲一下,纸媒子就有火了。他用棍子把狗婆蛇吊起来,在火上烤熟了,就用手撕来放进嘴里吃,好像很香的味道,那狗婆蛇油光放亮很是肥实。那小叫花子吃得满面油光,喳嘴喳腮笑嘻嘻的,好像过了小年一样。
  城墙内是一大片高低不平的荒野山地,没有什么人去的地方。那里有一棵很高大的苦楝子树。树的旁边住着一家收荒货的老夫妇,他的房子比土地庙稍高大一点儿。是用土砖砌的,杉树皮盖的顶,木门很矮,大人要低着头才能进去。那房间里有一张小架子木头床,一个挂在壁上的放碗筷的木头架子,还有水缸,门口有一个烧煤的小灶。老女人天天到玻璃公司倒煤渣的地方,捡回一筐子没有烧透的煤渣来煮饭、烧水、炒菜。
  她家里喂着一只小黑狗崽,还喂着鸡婆、鸡公、洋鸭之类。门口种了几十蔸红薯,还有一些红色的高梁。靠房子边种了几行青菜,有南瓜、扁豆、大蒜之类。那菜地里有时有纺织娘在南瓜花上待着,吃南瓜花。小孩子想捉纺织娘,去了她的菜地,那小黑狗就跑出来汪汪大叫。老婆子人很好,她赶快出来赶狗,要小孩子不要怕,说它只是叫一下。说这种狗并不咬人的,咬人的狗是不叫的。她还说纺织娘要早上捉,因为早上有露水它飞不动。
  她家门口堆着一些老头子收回来的荒货。什么鸡毛、鸭毛、鸡鸭肫子里面的那层黄皮、龟板、头发之类。还没有清理送到收购站或中药铺子里去出卖,但又因为那些东西气味太大,放在小屋里太不好闻,所以他门口有个小茅草棚子,就把担子搁在那里。好点的东西又拣进屋里去。屋子太小,只有一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