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涵闸工程老化防治与管理技术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313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2月 ·ISBN:7806216405 ·条形码:978780621640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黄河下游涵闸工程老化防治与管理技术 |
 |
|
 |
黄河下游涵闸工程老化防治与管理技术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313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2月
·ISBN:7806216405
·条形码:978780621640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以山东黄河涵闸工程为例,系统分析了黄河下游涵闸工程老化病险机理,探讨了工程老化评估方法,提出了工程老化病险预防及整治措施,介绍了涵闸工程抢险及除险加固有关问题和典型实例、涵闸自动化监控新技术、黄河下游涵闸引水减淤技术,总结了部分新兴涵闸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病险研究新技术,并对当前涵闸工程老化评估方法的改进及整治措施的选择提出了建议。尽量做到严谨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工程实例相结合,力求科学实用。适合于从事涵闸工程设汁、施工及运行管理的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黄河洪水与灾害
第一节 黄河洪水
第二节 黄河的洪水灾害与防洪方略
第二章 黄河防洪防凌现状分析
第一节 黄河下游防洪目标和任务
第二节 防洪措施与问题
第三节 黄河下游的凌汛特点与防凌对策
第四节 建设决策支持系统是黄河防洪防凌的迫切需要
第三章 江河防洪决策支持模式的研究
第一节 综述
第二节 防洪决策的过程和模式分析
第三节 关于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
第四节 决策支持系统在防洪防凌中的位置和作用
第五节 国内外的DSS应用简况
第四章 开发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的工作步骤与策略
第一节 综述
第二节 建立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的工作步骤
第三节 开发黄河防洪防凌决策支持系统面临的难题
第四节 建设系统的策略
第五章 “黄河防洪防凌决策支持系统”总体情况概述
第一节 建立系统的总体要求
第二节 系统的逻辑结构和功能
第三节 各子系统间的关系和接口安排
第四节 系统的运行机制
第五节 开发运行环境
第六章 暴雨洪水情报预报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暴雨洪水情报预报系统的功能与逻辑结构
第三节 系统的运行环境和运行控制
第四节 暴雨预报模型研究
第五节 洪水预报模型的研究
第七章 防洪调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建设防洪调度系统的目标和策略
第三节 调度决策支持环境和系统功能
第四节 系统开发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第五节 系统的实现
第六节 调度方案评估方法初探
第八章 灾情估计和减灾对策系统第一章 山东黄河涵闸工程概况
第一节 山东黄河河道及防洪工程概况
第二节 山东黄河涵闸工程基本情况
第二章 山东黄河涵闸工程老化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山东黄河涵闸工程老化状况调查
第二节 山东黄河涵闸工程老化病险状况统计分析
第三章 山东黄河涵闸工程老化病险机理分析
第一节 涵闸上下游砌石工程老化病险机理分析
第二节 钢筋混凝土工程老化病险机理分析
第三节 闸门及止水老化病险机理分析
第四节 启闭机老化病险机理分析
第五节 机电设备及房屋设施老化病险机理分析
第四章 黄河下游涵闸工程老化病险评估
第一节 黄河下游涵闸安全鉴定方法初探
第二节 层次分析法用于黄河下游涵闸工程老化评估的探讨
第三节 涵闸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老化病险评估方法探讨
第五章 黄河下游涵闸工程老化病险防治对策研究
第一节 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程序科学制定工程设计标准
第二节 合理进行涵闸改(扩)建总体型式布置
第三节 严格施工质量管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第四节 改革完善管理制度增加工程管理经费
第五节 强化工程检测制度及早发现工程病害
第六节 科学合理地控制运用涵闸工程
第七节 引黄涵闸冬季放水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第八节 涵闸上下游砌石工程老化病险整治措施
第九节 钢筋混凝土工程老化病险整治措施
第十节 闸门及止水老化病险整治措施
第十一节 启闭机老化病险整治措施
第十二节 机电设备老化病险整治措施
第六章 涵闸抢险
第一节 涵闸险情分类抢护
第二节 黄河下游涵闸工程抢险预案
第三节 涵闸工程抢险实例
第七章 涵闸除险加固
第一节 病险涵闸除险加固要点
第二节 穿堤病险涵闸除险加固设计
第三节 涵闸的水毁破坏与修复
第四节 涵闸工程除险加固实例
第五节 涵闸工程除险加固新技术应用
第八章 涵闸自动化监控新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监控指挥系统
第三节 山东李家岸引黄闸计算机自动测控系统
第四节 无线扩频技术在涵闸自动监控中的应用
第五节 引黄灌区信息化建设
第九章 黄河下游涵闸引水减淤技术
第一节 黄河下游引黄涵闸位置的确定
第二节 黄河下游渠首工程要素配置及引水防沙效能
第三节 新衬砌技术在黄河下游灌区工程中的应用
第四节 小浪底水库对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泥沙淤积的影响及治理
第五节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泥沙淤积原因及处理对策
第六节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防沙减淤工程措施
第十章 涵闸工程新技术
第一节 涵闸工程设计的创新与优化
第二节 涵闸工程施工新工艺
第三节 新材料、新设备在涵闸工程中的应用
第四节 涵闸工程病险研究新技术
第五节 新型挡潮闸工程简介
第六节 涵闸老化病险评估及其整治方法选择的建议
附录一水闸技术管理规程(SL75—94)
附录二水闸安全鉴定规定(SL214—98)
参考文献
的研究与开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研究与开发的目标和内容
第三节 系统结构及功能实现
第四节 地理社会经济数据库
第五节 研究成果综述
第九章 信息查询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第一节 信息查询在防洪决策中的作用
第二节 系统的开发目标和策略
第三节 关键技术的研究与解决
第四节 信息查询子系统的功能与实现
第十章 黄河防凌技术的研究
第一节 黄河防凌工作概述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开发策略
第三节 防凌关键技术研究
回顾与展望
……
序言 水利工程的老化问题在1967年第9届国际大坝会议上已经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对大坝工程老化病险的检测诊断、可靠性评估及工程加固等问题开展了研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大坝工程的老化问题,对混凝土坝、水闸等水工建筑物逐步开展了病险调查及检测、病险原因分析及危害性评定、修补及加固技术的研究等。1990年水利部立项进行“全国大型灌区工程老化损坏调查、评估及对策研究”,已建立起了混凝土水闸工程老化病险整体评估递阶层次模型,建立了评估分级标准,采用变权综合评估技术和计算方法对水闸工程老化病险进行评估分级。目前,对水工建筑物老化病险的修复通常遵循“立项一调查检验及原因分析一老化病险评估分级一、按评估结果确定修复对策一实施”的程序。欲完善此项工作,急需进行以下3个方面的研究和探索:①已有工程的检测手段(仪器)和检测技术;②工程老化病险状况的评估,这是近年来在工程界一直有争议的问题,特别是在水利工程方面,研究工作才刚刚起步,其目标是要采用更准确、更科学、更简便的方法对建筑物的老化病险进行评估;③工程维修、加固、改建的技术和经济分析,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老化病险的既有建筑物进行维修、加固和改造的技术措施,二是对新建或待建工程防止其老化病险、延长使用寿命综合措施的研究,这也是国内外研究很多、但尚未圆满解决的问题。
山东黄河涵闸工程多建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目前已普遍暴露出各类老化病险问题,主要表现在上下游砌石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闸门及止水、启闭设备和电力设施等方面。目前,黄河下游对涵闸工程老化问题的研究尚无系统的程序可循,工程检查制度与运行机制不健全,工程老化病险检测手段落后,缺乏科学实用的老化病险评估方法,现行的工程安全鉴定评价方法不够规范科学,对工程老化病险程度的评价不够详尽具体,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工程老化病险评估结果缺乏指导性与实用性,工程老化病险的预防措施不够完善,整治技术手段不够科学先进,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涵闸工程的老化病险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治,工程的老化病险形势变得日益严峻。
文摘 第三节严格施工质量管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优良的施工质量是提高工程使用寿命的保证,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建设各方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各方质量责任。施工单位必须建立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检机构,配备质检人员,制定规章制度和质量控制措施。质量检查要实行“三检制”(班组初检,分队复检,总队终检),成立工地试验室,按规范要求做好施工中的有关试验工作。同时,做好质检和试验记录及资料整编工作。监理单位要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现场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检查控制。建设单位要建立质量检查体系,建立健全质量检查组织和质检制度。质量检查采取以预防为主、跟踪检查的方法,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进行检查,要认真检查,如实记录。对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应由工程技术负责人、质量监督员、监理工程师代表、设计代表和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共同到场,检查合格并签发合格证书后方可隐蔽。加强“工序质量”管理,未经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检查或检查不合格的工序,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加强对工程施工测量的管理,确保工程位置和尺寸的精度。对工程施工沉陷观测应按时进行,涵洞(闸室)过水(或积水)前,应及时进行联测,以保证沉陷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施工期间沉陷观测不得少于4次,施工完成至竣工验收之前每月测量一次。各种测量成果应及时送工地技术负责人审查。按设计和规范要求做好各种材料的试验工作,凡是未按要求进行试验或试验不合格的材料不准进场使用。对于料场内的混凝土骨料,在每次使用前均应进行试验,并据此调整混凝土配合比。施工中对混凝土及水泥砂浆应按规范规定取样,并加强养护和管理,按期送检试压。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质量监督员要按有关文件规定开展工作,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建设单位的质量检查体系和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督上,以及对施工方法、技术措施、隐蔽工程、施工测量、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监督上,对材料、成品、半成品、设备等的监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