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医学 >

中药炮制学(供中药类专业用)

2010-03-1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32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532340988 ·条形码:978753234098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药炮制学(供中药类专业用) 去商家看看
中药炮制学(供中药类专业用) 去商家看看

 中药炮制学(供中药类专业用)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32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532340988
·条形码:978753234098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中药炮制学(供中药类专业用)》的主要内容包括:中药炮制的起源、中药炮制的发展、中药炮制的研究、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传统制药的原则、炮制对药性的影响、炮制对制剂的影响、中药炮制的目的、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炮制的分类、中药炮制常用辅料、炮制品的质量要求、中药饮片工业的管理、中药饮片厂的设计、饮片厂的废水处理、清除杂质等等。
编辑推荐 《中药炮制学(供中药类专业用)》是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的一册。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
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研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

第二章 炮制与临床疗效
第一节 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第三节 传统制药的原则
第四节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一、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二、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三、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四,炮制对毒性的影响
第五节 炮制对制剂的影响
一、饮片是汤剂和中成药的基本原料
二、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外观质量与内在质量要求

第三章 中药炮啊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目的
第二节 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一、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二、炮制对含甙类药物的影响
三、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
四、炮制对含鞣质类药物的影响
五、炮制对含有机酸类药物的影响
六、炮制对含油脂类药物的影响
七、炮制对含树脂类药物的影响
八、炮制对含蛋白质、氨基酸类药物的影响
九、炮制对含糖类药物的影响
十、炮制对含无机化台物类药物的影响

第四章 中药炮制的分类及辅料
第一节 炮制的分类
一、雷公炮炙十七法
二、三类和五类分类法
三、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法
四、以药用部位的来源分类法
第二节 中药炮制常用辅料
一、液体辅料
二、固体辅料

第五章 炮制品的质量要求和贮藏保管
第一节 炮制品的质量要求
第二节 中药及炮制品的贮藏保管
一、贮藏中的变异现象
二、变异的自然因素
三、贮藏保管方法

第六章 中药饮片工业的管理及饮片厂的设计
第一节 中药饮片工业的管理
一、中药饮片工业的发展概况
二、饮片工业改革的思路与改革方向
三、中药饮片工业的管理
第二节 中药饮片厂的设计
一、中药饮片厂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厂房,设备及技术力量的设计
三、饮片车间设计
第三节 饮片厂的废水处理
一、废水的预处理
二、活性污泥法
三、生物膜法
各论

第七章 净选与加工
第一节 清除杂质
第二节 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
第三节 其他加工

第八章 饮片切制
第一节 切制前的水处理
第二节 饮片类型及切制方法
第三节 饮片的干燥
第四节 饮片的包装
第五节 影响饮片质量的因素

第九章 炒法
第一节 清炒法
一、炒黄(包括炒爆)
牛蒡子
牵牛子
芥子
莱菔子
葶苈子
紫苏子
赤芍
冬瓜子
决明子
苍耳子
蔓荆子
莲子
水红花子
王不留行
火麻仁
郁李仁
酸枣仁
薏苡仁
白果
胡芦巴
黑芝麻(胡麻仁)
芡实
蒺藜(刺蒺藜)
花椒
槐花
九香虫
海螺蛸
使君子
茺蔚子
青葙子
二、炒焦
山楂
川楝子
栀子
槟榔
三、炒炭
大蓟
小蓟
干姜
乌梅
白茅根
牡丹皮
地榆
侧柏叶
卷柏
茜草
贯众
蒲黄
槐角
荆芥(附:荆芥穗)
藕节
鸡冠花
石榴皮
莲房
苦参
菊花
金银花
防风
第二节 加辅料炒
一、麸炒
苍术
枳壳
枳实
僵蚕
二、米炒
党参
红娘子
斑螯
三、土炒
山药
白术
四、砂炒
鳖甲
龟甲
豹骨
穿山甲
鸡内金
骨碎补
马钱子
狗脊
脐带
五、蛤粉炒
阿胶
鹿角胶
六、滑石粉炒
鱼鳔胶
黄狗肾
象皮
刺猬皮
水蛭

第十章 炙法
第一节 酒炙法
黄连
大黄
常山
乌梢蛇
蕲蛇
蛇蜕
桑枝
蟾酥
地龙
龙胆草
丹参
益母草
川芎
白芍
续断
当归
牛膝
威灵仙
仙茅
第二节 醋炙法
甘遂
商陆
芫花
大戟
狼毒
莪术
柴胡
延胡索(元胡)
香附
三棱
青皮
艾叶
五灵脂
乳香
没药
郁金
第三节 盐炙法
知母
泽泻
巴戟天
小茴香
益智仁
橘核
杜仲
补骨脂
黄柏
沙苑子
荔枝核
车前子
砂仁
菟丝子
八角茴香
韭菜子
第四节 姜炙法
厚朴
竹茹
草果
第五节 蜜炙法
甘草
黄芪
紫菀
马兜铃
百部
白前
枇杷叶
款冬花
旋覆花
桑白皮
百合
麻黄
金樱子
桑叶
升麻
白薇
瓜萎皮
瓜蒌
桂枝
第六节 油炙法
淫羊藿
蛤蚧
三七

第十一章 煅法
第一节 明煅法
白矾
硼砂
寒水石
石膏
花蕊石
钟乳石
金精石
云母石
海浮石
鹅管石
龙齿
龙骨
牡蛎
石决明
瓦楞子
蛤壳
珍珠母
第二节 煅淬法
自然铜
代赭石(赭石)
磁石
禹余粮
紫石英
石燕
阳起石
炉甘石
皂矾(绿矾)
礞石
第三节 扣锅煅法
血余炭
棕榈
灯心
荷叶
干漆
蜂房
丝瓜络

第十二章 蒸煮蝉法
第一节 蒸法
何首乌
黄芩
女贞子
桑螺蛸
地黄
黄精
肉苁蓉
稀莶草
山茱萸
五味子
人参
天麻
玄参
木瓜
第二节 煮法
珍珠
藤黄
硫黄
川乌
草乌
附子
远志
吴茱萸
第三节 蝉法
苦杏仁
桃仁
白扁豆

第十三章 复制法
半夏
夭南星
白附子
紫河车
松香

第十四章 发酵、发芽法
第一节 发酵法
六神曲
半夏曲
淡豆豉
建神曲
第二节 发芽法
麦芽
谷芽(稻芽)
粟芽
大豆黄卷

第十五章 制霜法
第一节 去油制霜法
巴豆
千金子
柏子仁
瓜萎子
大风子
木鳖子
第二节 渗析制霜法
西瓜霜
第三节 升华制霜法
信石
第四节 煎煮制霜法
鹿角霜

第十六章 其他制法
第一节 烘焙法
虻虫
蜈蚣
第二节 煨法
肉豆蔻
诃子
木香
葛根
第三节 提净法
芒硝[附:风化硝]
硇砂
第四节 水飞法
朱砂
雄黄
滑石
玛瑙
第五节 干馏法
竹沥
蛋黄油
黑豆馏油
第六节 特殊制法
钢绿
铅及其制品

实验部分
实验一 饮片切制
实验二 不同软化方法对黄芩中黄芩甙的影响
实验三 清炒法
实验四 槐米炒炭前后鞣质及芦丁含量比较
实验五 加固体辅料炒
实验六 马钱子炮制前后士的宁含量测定
实验七 炙法
实验八 延胡索的炮制及其煎液中的生物碱含量测定和镇痛试验
实验九 中药炮制前后煎出物的比较
实验十 煅法
实验十一 中药炒炭前后止血作用的比较
实验十二 蒸法
实验十三 煮法
实验十四 蝉法
实验十五 复制法
实验十六 发酵、发芽法
实验十七 制霜法
实验十八 煨法及水飞法
实验十九 提净法及干馏法
附录
本书引用资料
药名索引
……
序言 根据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八五”期间教材建设规划纲要》“要集中力量抓好本科主要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建设”的精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组织编审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本套教材包括中医学、中药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和针灸、中医骨伤科学专业主要专业课程教材,计有《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急诊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温病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针灸学》、《经络学》、《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中医骨伤科学基础》、《中医骨伤学》、《中医骨病学》、《中医筋伤学》、《中医学基础》、《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没备>等三十八门课程教材及其相关实践教学环节教材。
为了提高教材质量、深化教学领域改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一九九二年四月在杭州召开了全国中医药本科教材建设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了本套教材的建设工作,会后下发了《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写基本原则》、《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组织管理办法》、《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主编单位招标办法》等文件。通过招标,确定并聘任了各门教材主编。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在北京召开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建设工作会议上,成立了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讨论研究了本套教材的改革思路,并组成了各门教材编写委员会,确定了审定人。
为了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先后召开了几次工作会议和教材审定会议,对各门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提纲及教材内容进行了认真审定。最后,还征求了本套规划教材顾问委员会各位名老中医药专家的意见。通过多次会议以及全体编委审定人的共同努力,在名老中医药专家的指导下,使本套教材在前五版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在符合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方面、在理论联系实际、保持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反映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成熟内容和教育改革新成果方面,在明确各门教材的教学目的、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广度、促进教材体系整体优化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使本套规划教材内容能具体体现专业业务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教学质量测试的基本标准。对少数教材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使之更符合教学的需要。根据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精神,各高等中医药院校、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应优先选用这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划组织编审的规划教材。
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的不断改革与深化,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殷切希望各地中医药教学人员和广大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促使本套教材更臻完善和更符合现代中医药教学的需要。
文摘 插图:


(一)降低或消除葫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有的药物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则需通过炮制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历代对有毒药物的炮制都很重视,各代都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和炮制作用的论述。如草乌有用浸、漂、蒸、煮、加辅料制等炮制方法,以降低毒性。又如相思子、蓖麻子、商陆、萱草根等可用加热炮制降低其毒性。
炮制也可除去或降低副作用。汉代张仲景提出,麻黄“生令人烦,汗出不可止”。说明麻黄生用有“烦”和“出汗多”的副作用,用时‘皆先煮数沸”,则可降低其副作用。柏子仁具宁心安神、润肠通便等作用,如果用于宁心安神则需避免服后产生滑肠致泻的作用,通过去油制霜法炮制后即消除了滑肠致泻的副作用。
(二)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中医采用寒、热、温、凉及辛、甘、酸、苦、咸来表达中药的性能。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酸损齿伤筋,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为了适应不同病情和患者体质的需要,一方面可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用炮制的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唐代孙思邈曾提到桂枝应生用,但在妇女怀孕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胎动”,所以耍“熬”(即炒)后用。明代罗周彦曾说。枳壳.消食去积滞用麸炒,不尔气刚,恐伤元气也。”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中药往往通过炒、麸炒、蜜炙等炮制方法来缓和药性,故有“甘能缓”,“炒以缓其性”的说法。
许多药物,根据中医临床观察,发现生、熟作用有别,如蒲黄生用活血化瘀,炒用止血。生甘草,味甘,性子,能清热解毒,蜜炙甘草,性温,能补中益气,故有“补汤宜用热,泻药不嫌生”之说。
通过炮制改变或缓和了药物的性能,临床应用各有所长。
(三)增强药物疗效
中药除了通过配伍来提高疗效外,炮制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又一有效途径和手段。作为药物,起作用的是物质。药物所含的活性物质,通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可以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从而增强疗效。明代《医宗粹言》写道:“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葙子、凡药用于者俱耍炒过,入煎方得味出。”这便是现代“逢子必炒”的根据和用意。因为种子被有硬壳,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炒后表皮爆裂,有效成分便于煎出。款冬花、紫菀等化痰止咳药经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