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275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2月 ·ISBN:7300069908 ·条形码:978730006990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创造未来文化遗产 |
 |
|
 |
创造未来文化遗产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275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2月
·ISBN:7300069908
·条形码:978730006990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世界自然遗产是上天恩赐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当代人的历史责任何在?不能只保留文明的碎片,我们能够创造什么样的文明?我们应当给后人留下什么遗产?当代是大规模建设的时代,我们不能只留下建筑垃圾,在满足当代人直接物质需求的同时,能不能创造更多的文化,形成未来的文化遗产?本书首创“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理念。指出文化遗产是过去献给现在和未来的礼物,也应是现在献给未来的礼物。快速的城市化和蓬勃的旅游业应成为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的基础。舍此理念者,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文化的灾难。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曾经产生了无尽的文明,灿烂的文化遗存到今天,令后人惊叹和景仰。世界遗产体系的建立,系统地展示了文明的成果,提出了急切的保护要求,也对当代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能不能不负祖先,下无愧子孙?文明的传承不能在当代人手中断裂。
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个更加严峻的挑战:世界自然遗产是上天恩赐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当代人的历史责任何在?不能只保留文明的碎片,我们能够创造什么样的文明?我们应当给后人留下什么遗产?当代是大规模建设的时代,我们不能只留下建筑垃圾,在满足当代人直接物质需求的同时,能不能创造更多的文化,形成未来的文化遗产,是本研究报告的出发点,也希望成为一个发展的方向,甚至是一个发展目标。
媒体推荐 书评
指出文化遗产是过去献给现在和未来的礼物,也应是现在献给未来的礼物。快速的城市化和蓬勃的旅游业应成为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的基础。舍此理念者,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文化的灾难。
编辑推荐 世界自然遗产是上天恩赐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当代人的历史责任何在?不能只保留文明的碎片,我们能够创造什么样的文明?我们应当给后人留下什么遗产?当代是大规模建设的时代,我们不能只留下建筑垃圾,在满足当代人直接物质需求的同时,能不能创造更多的文化,形成未来的文化遗产?本书首创“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理念。指出文化遗产是过去献给现在和未来的礼物,也应是现在献给未来的礼物。快速的城市化和蓬勃的旅游业应成为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的基础。舍此理念者,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文化的灾难。
目录 导言 未来文化遗产的理念
第一篇 未来文化遗产的国际基础
第一章 人类的反思
第二章 世界遗产:一个开放的体系
第三章 世界遗产:泛概念化新发展
……
文摘 书摘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张钦楠在他的《阅读城市》一书中写道:“城市是人
类所创造的最美妙、最高级、最复杂,而又最深刻的产物。”而美国著名城
市规划学家、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曾有一
句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界流传甚广的名言:“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
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
的追求是什么。”但是,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居民的文化追求是无
足轻重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城市建设和城市景观的形成一直是由政府主
导和政策推动的。
1.百废待兴:兴了什么?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了急于改变旧中国极贫极弱的局面,
尽快实现工业化是新政府的首要执政目标,当时的一些政治口号和流行语,
如“赶英超美”、“大跃进”等都或多或少反映了这种执政理念和治国策略
。大炼钢铁,大放“卫星”,连城市里也是到处小锅炉,随处冒黑烟。而“
工业学大庆”,则使大庆不仅成为工业化的标本,“先生产后生活”也成为
建设工业化新城市的榜样,“干打垒”式的建筑成为当时的革命“时尚”。
特别是在当时的国际政治背景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一边倒地向苏
联“老大哥”学习,唯苏联专家马首是瞻。在城市建设中对于我国传统文化
基本持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之气和大无
畏的革命精神之下,开始了一个新的建设时代。
在北京的建设规划中,当尊重历史传统、提倡完整保护北京城的“梁陈
方案”受到最高当局的否定,并将北京城墙的存废之争上升为“政治问题”
时,被梁思成赞誉为“举世无匹、都市规划杰作”的北京城从此走上了一条
伤筋动骨、改天换地的不归路,北京城的历史记忆和城市肌理也将无法完好
保存。这一时期的城市景观和大型建筑大多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形成
,有的甚至直接从苏联移植过来(如北京和上海的中苏友好大厦),以革命性
纪念物为主。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除北京建设了十大标志性建筑外,
全国的城市建筑景观基本没有太大的改观。
P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