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26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010077789/9787010077789 ·条形码:9787010077789 ·版本:第1版 ·装帧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以房养老漫谈 |
 |
|
 |
以房养老漫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26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010077789/9787010077789
·条形码:978701007778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以房养老漫谈》以漫谈的形式,用生动活波的话语对以房养老的方方面面,作出较为深入的全面诠释什么是以房养老?我们如何运用住房来养老?房子养老与儿子养老、票子养老三位一体。如何共同打造养老保障的新体系?以房养老有哪些具体的运作模式?这一理念的推行将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哪些积极效应?以房养老存在哪些风险?围绕以房养老,大家还会有哪些困惑与质疑,我们为此应作出哪些工作?政府官员、学者、普通老百姓和金融屏、地产界人士者陧如何看待以房养老的……人人会衰老,家家有老人。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加快。“四二一”家庭将普遍出现的态势下,社会养老资源严重短缺,家庭养老功能已经目趋弱化,如何养老就是摆在亿万家庭面前的热点话题。
作者简介 柴效武,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曾提出“60岁前人养房,60岁后房养人”、“第三个老太太以房养老”、“打造养老基地,建设养老天堂”等观点,得到了较大的社会反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以房养老,反向抵押贷款、基地养老和个人金融理财。著有《“以房养老”研究系列丛书》(共7本,230余万字)、《现代家庭经济生活知识大全》、《家务劳动研究》、《高校学费制度研究》、《教育资助暨助学贷款制度研究》、《家庭金融理论与实务》、《个人金融理财理论与实务》、《个人金融服务研究》等专著,出版各类教材、读物10余部,在中央及省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和省市的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和地方合作课题共10余项。
编辑推荐 《以房养老漫谈》讲述了:简言之,养老就是年轻时刨造并积累财富,年老时再消耗这些财富。家庭拥有儿子、票子和房子三大财富。养老也就相应有了儿子养老、票子养老和房子养老三大养老模式。三大财富的形式转变、时间转换空间转移,构成了未来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三大方面。
目录 前言
一、以房养老是公众思想的大解放
二、以房养老建立了代际关系的新模式
三、以房养老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四、以房养老开创了家庭投资理财的新思路
五、以房养老是养老保障的新思路
六、以房养老是金融业绩的新增长点
七、以房养老让老人生活更幸福
八、对以房养老被误读的补正
九、以房养老与房价
十、以房养老的开办
十一、八面来风
……
序言 一、第三个老太太的提出
中国老太太与美国老太太天堂对话的趣闻,尚在耳畔未曾消逝,来自N国的第三个老太太又带来了新的理念。如果说美国老太太的引入,为国民按揭贷款购房提出了新的思路,大大推动了我国的住房建设,使得亿万老百姓提早住上了新房,用“明天的钱圆了今天的梦”;我们设想的来自N国的第三个老太太倒按揭以房养老的话题.则为我国的养老保障增添了新的操作模式,使得养老的沉重负担变得较为轻松一些,用老年身故后遗留房产价值的提前变现来保障生前的养老,可谓用“死后的钱圆生前养老的梦”。
以房养老是将住房与养老两大事项,通过金融保险或非金融保险的机制与手段,进行组合融会后的产物。以房养老是养老保障的新思路,金融保险产品的大创新,住房在养老保障功能方面的扩张,是理论和实证上的极大创新。以房养老模式的实施,是波及面广、影响力强,关联到养老保障、房地产、金融保险、财政税收、新闻媒体、科研机构等社会各界,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福利工程”。
虽然目前我国还不完全具备实施以房养老模式的应有条件,在思想观念、政策法规、金融技术平台等方面,也有不少问题值得商榷,但是这一理念的提出,及建立在其上的多种具体操作模式的运用,仍然具有非常鲜明的现实意义,是可以对社会、家庭、个人等多个方面都发挥积极功用的。
文摘 一、以房养老是公众思想的大解放
我们提出以房养老的新思路,并在对各个社会层面的人员进行调研时,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大家在观念上能否顺利接受这一新的理念。当然,限于大家的观点不一,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见解各有不同。这对以房养老行为的推行而言,是一件大好事。有比较才有鉴别,有争论才可能分出是非。以房养老模式的实施,正是对公众思想观念的一种大解放、大启迪。
(一)以房养老理念的实施与观念之争
在以房养老行为能否实施的问题上,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观念问题。在我们东方人的思想深处,养儿防老、遗产继承的观念可谓是根深蒂固。养儿就是为了防老,防老就须养儿。作为回报,父母死亡后,包括房产在内的遗产顺理成章地归由子女继承。许多传统观念浓厚的老年人,还将如何能为子女遗留更多的遗产,视为人生的最大目标。
上海开展了一次有关以房养老的相关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上海90%的城镇老人和85%的乡村老人希望在家中养老。目前,上海有8.9%的老人独居,36%的老人与配偶单独居住,却不愿进入社会养老机构。由此可知,老人在决定养老模式时,传统观念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观念之一:传统的家庭和继承观念。“房子作为遗产的最重要一部分,总是要留给子女的”。杨浦区政立路580弄的多位老人表示“以房养老,把房子养没了,难以理解”。
观念之二:老年人的生活观念。陈晟认为,以房养老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老人维持原有的“有尊严”的生活,但记者采访的大部分老人认为“吃、穿、住、用、行样样不缺,偶尔还能出去旅游一趟”,这就满足了。美国老太太那样拿着倒按揭的钱满世界转,暂时还不可能成为普通国人的养老常态生活。
杨浦区国定路600弄小区一位65岁左右的大妈对记者说:“虽然我每月只有八九百块的退休金,吃饭什么的也够了,年纪大了也没什么更多的要求。目前自己虽有一套房子,但我不会把房子抵押的。”
陈晟是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的一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明确表示,无论是从理性方面还是从情感方面考虑,都愿意接受以房养老模式。陈晟笑着对记者说:“我想,我可以在退休前努力购买多套房子,而且多余的住房未必会留给子女。”
笔者在平日经常做有关以房养老的讲座或接受相关的采访,在对社会公众、学生宣传以房养老的理念时,大家对以房养老纷纷表示赞同的同时,又莫不对其能否真正推行,给予种种怀疑。最大的阻力还是个观念问题,是几千年来流传的养儿防老,遗产继承的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