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电工技术 >

电工学(上)(附HEP50元学习卡)

2010-03-10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448 页 ·出版日期:1999年06月 ·ISBN:7040072386 ·条形码:9787040072389 ·版本:第5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电工学(上)(附HEP50元学习卡) 去商家看看
电工学(上)(附HEP50元学习卡) 去商家看看

 电工学(上)(附HEP50元学习卡)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448 页
·出版日期:1999年06月
·ISBN:7040072386
·条形码:9787040072389
·版本:第5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内容简介 《电工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工科电工学“九五”规划教材。《电工学》(第五版)主要是根据教育部(前国家教育委员会)1995年颁发的高等工业学校“电工技术(电工学Ⅰ)”和“电子技术(电工学Ⅱ)”两门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修订的。全书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是电工技术部分;下册是电子技术部分。各章均附有习题。另编有《电工学学习指导》(第二版),作为与本书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电工学》可作为高等学校非电类专业上述两门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其他工科专业选用和社会读者阅读。
《电工学》(第五版)由大连理工大学唐介教授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张保郁教授审阅。
《电工学》第三版于1987年获全国优秀教材奖,第四版于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编辑推荐 第三版于1987年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第四版于1997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五版被评为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第五版于2002年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第六版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目录
绪论
上册 电工技术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1.1 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
1.2 电路模型
1.3 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
1.4 欧姆定律
1.5 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
1.5.1 电源有载工作
1.5.2 电源开路
1.5.3 电源短路
1.6 基尔霍夫定律
1.6.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6.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7 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
习题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 电阻串并联联接的等效变换
2.1.1 电阻的串联
2.1.2 电阻的并联
2.2 电阻星形联接与三角形联接的等效变换
2.3 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
2.3.1 电压源
2.3.2 电流源
2.3.3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2.4 支路电流法
2.5 结点电压法
2.6 叠加原理
2.7 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
2.7.1 戴维宁定理
2.7.2 诺顿定理
2.8 受控电源电路的分析
2.9 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
习题

第3章 正弦交流电路
3.1 正弦电压与电流
3.1.1 频率与周期
3.1.2 幅值与有效值
3.1.3 初相位
3.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3.3 电阻元件.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
3.3.1 电阻元件
3.3.2 电感元件
3.3.3 电容元件
3.4 电阻元件的交流电路
3.5 电感元件的交流电路
3.6 电容元件的交流电路
3.7 电阻.电感与电容元件串联的交流电路
3.8 阻抗的串联与并联
3.8.1 阻抗的串联
3.8.2 阻抗的并联
3.9 复杂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3.10交流电路的频率特性
3.10.1 RC串联电路的频率特性
3.10.2 串联谐振
3.10.3 并联谐振
3.11功率因数的提高
习题

第4章 三相电路
4.1 三相电压
4.2 负载星形联接的三相电路
4.3 负载三角形联接的三相电路
4.4 三相功率
习题

第5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的电路
5.1 非正弦周期量的分解
5.2 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
5.3 非正弦周期电流的线性电路的计算
5.4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中的平均功率
习题

第6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6.1 换路定则与电压和电流初始值的确定
6.2 RC电路的响应
6.2.1 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6.2.2 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6.2.3 RC电路的全响应
6.3 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
6.4 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
6.4.1 微分电路
6.4.2 积分电路
6.5 RL电路的响应
6.5.1 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6.5.2 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6.5.3 RL电路的全响应
6.6 RL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习题

第7章 磁路与铁心线圈电路
7.1 磁场的基本物理量
7.1.1 磁感应强度
7.1.2 磁通
7.1.3 磁场强度
7.1.4 磁导串
7.2 磁性材料的磁性能
7.2.1 高导磁性
7.2.2 磁饱和性
7.2.3 磁滞性
7.3 磁路及其基本定律
7.4 交流铁心线圈电路
7.4.1 电磁关系
7.4.2 电压电流关系
7.4.3 功率损耗
7.4.4 等效电路
7.5 变压器
7.5.1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7.5.2 变压器的外特性
7.5.3 变压器的损耗与效率
7.5.4 特殊变压器
7.5.5 变压器绕组的极性
7.6 电磁铁
习题

第8章 交流电动机
8.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
8.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
8.2.1 旋转磁场
8.2.2 电动机的转动原理
8.2.3 转差率
8.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路分析
8.3.1 定子电路
8.3.2 转子电路
8.4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矩与机械特性
8.4.1 转矩公式
8.4.2 机械特性曲线
8.5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
8.5.1 起动性能
8.5.2 起动方法
8.6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
8.6.1 变频调速
8.6.2 变极调速
8.6.3 变转差率调速
8.7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
8.7.1 能耗制动
8.7.2 反接制动
8.7.3 发电反馈制动
8.8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铭牌数据
8.9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选择
8.9.1 功率的选择
8.9.2 种类和型式的选择
8.9.3 电压和转速的选择
8.10同步电动机
8.11单相异步电动机
8.11.1 电容分相式异步电动机
8.11.2 罩极式异步电动机
习题

第9章 直流电动机
9.1 直流电机的构造
9.2 直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9.3 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9.4 并励电动机的起动与反转
9.5 并励(他励)电动机的调速
9.5.1 改变磁通∮(调磁)
9.5.2 改变电压U(调压)
习题

第10章 控制电机
10.1 伺服电动机
10.1.1 交流伺服电动机
10.1.2 直流伺服电动机
10.1.3 直流力矩电动机
10.2 测速发电机
10.2.1 交流测速发电机
10.2.2 直流测速发电机
10.3 自整角机
10.3.1 控制式自楚角机
10.3.2 力矩式自整角机
10.4 步进电动机
10.5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
习题

第11章 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
11.1 常用控制电器
11.1.1 组合开关
11.1.2 按钮
11.1.3 交流接触器
11.1.4 中间继电器
11.1.5 热继电器
11.1.6 熔断器
11.1.7 自动空气断路器
11.2 鼠笼式电动机直接起动的控制线路
11.3 鼠笼式电动机正反转的控制线路
11.4 行程控制
11.5 时间控制
11.6 应用举例
11.6.1 加热炉自动仁料拧制线路
11.6.2 C620-1型普通车床控制线路
习题

第12章 可编程控制器及其应用
12.1 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2.1.1 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12.1.2 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12.1.3 可编程控制器的主要技术性能
12.1.4 可编程控制器的主要功能和特点
12.2 可编程控制器的程序编制
12.2.1 可编程控制器的编程语言
12.2.2 可编程控制器的编程原则和方法
12.2.3 可编程控制器的指令系统
12.3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举例
12.3.1 三相异步电动机丫-换接起动控制
12.3.2 加热炉自动上料控制
12.3.3 三层楼电梯随机控制系统
习题

第13章 工业企业供电与安全用电
13.1 发电·输电概述
13.2 工业企业配电
13.3 安全用电
13.3.1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
13.3.2 触电方式
13.3.3 接地和接零
13.4 节约用电
习题

第14章 电工测量
14.1 电工测量仪表的分类
14.2 电工测量仪表的型式
14.2.1 磁电式仪表
14.2.2 电磁式仪表
14.2.3 电动式仪表
14.3 电流的测量
14.4 电压的测量
14.5 万用表
14.5.1 磁电式万用表
14.5.2 数字式万用表
14.6 功率的测量
14.6.1 单相交流和直流功率的测量
14.6.2 三相功率的测量
14.7 兆欧表
14.8 用电桥测量电阻.电容与电感
14.8.1 直流电桥
14.8.2 交流电桥
14.9 非电量的电测法
14.9.1 应变电阻传感器
14.9.2 电感传感器
14.9.3 电容传感器
14.9.4 热电传感器
习题

附录
附录A国际单位制(SI).静电单位制(CGSE)和电磁单位制(CGSM)之间的关系
附录B国际单位制(SI)的词头
附录C常用导电材料的电阻率和电阻温度系数
部分习题答案
中英名词对照
……
序言 自1962年编写本书第一版以来,已经历了三十六年。在此期间,电工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不断深入。这都促使本教材随着不断修订提高,日臻完善,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本教材是按照教育部(前国家教育委员会)1995年颁发的“电工技术(电工学Ⅰ)”和“电子技术(电工学Ⅱ)”两门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在第四版的基础上总结提高,修订编写的。
本版与第四版比较,在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部分分别作了如下调整和更新。
电工技术部分:
1.对电路的要求基本未变,仅将受控源、导纳、复杂交流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及交流铁心线圈的等效电路等改为选讲内容;
2.删去同步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对同步电动机仅作简单介绍,充实了三相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的内容;
3.增加“可编程控制器及其应用”一章,删去继电接触器控制的部分内容;
4.适当加强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知识;
5.增加了非电量的电测法和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
电子技术部分:
1.在放大电路部分删去或精简了一些分立元件电路,加强了运算放大器的分析和应用;
2.加强了晶闸管的应用,例如结合电动机的变频调速,增加晶闸管逆变器一节;
3.在数字电路部分,由小规模集成电路入门,以中规模集成电路为重点,结合应用引入大规模集成电路;
4.增加“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一章,侧重其应用;
5.加强应用,特别注意将多种元器件或单元电路组成实用系统,使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建立完整概念;
文摘 插图: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