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125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 ·ISBN:9787030130391 ·条形码:9787030130391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
 |
|
 |
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125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
·ISBN:9787030130391
·条形码:9787030130391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都江堰水利发展与文化丛书
·图书品牌:科瀚伟业
内容简介 《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都江堰水利发展与文化丛书》之一。《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针对都江堰灌区的具体情况,从资源和生态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对都江堰灌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可供广大水利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编辑推荐 《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都江堰水利发展与文化丛书之一。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都江堰的历史发展及其评价
1.1 都江堰的创建与历史变迁
1.2 都江堰水利工程评价
1.3 都江堰水利管理评价
第二章 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2.1 战略指导思想
2.2 战略目标
2.3 战略框架体系
第三章 都江堰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3.1 都江堰灌区水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3.2 实现都江堰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对策
第四章 数字都江堰工程总体构想
4.1 都江堰水利自动化的历程
4.2 数字都江堰的基本框架
第五章 水利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
5.1 水利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5.2 改革的总体思路
第六章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
6.1 水价改革及现状
6.2 目前水价存在的问题
6.3 水价形成机制
6.4 供水成本计算
6.5 水价承受能力分析
6.6 水价改革方案
第七章 水利法制建设
7.1 历史上都江堰水利管理的法制形式
7.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都江堰水利法制管理的发展概况
7.3 都江堰水利法制化管理的历史评价
7.4 灌区水利综合执法体系的建立
附: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
第八章 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8.1 建立都江堰灌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意义及目的
8.2 灌区水利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8.3 灌区水利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方法
8.4 灌区水利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结果及分析
8.5 实施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评价制度
参考文献
……
序言 在都江堰建堰2260周年的时候,水利工作者们推出了《都江堰水利发展与文化丛书》,他们站在对现代水利的认知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理念审视都江堰的过去、现状和未来,从不同方面对都江堰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和总结,客观、科学地分析了都江堰发展现状中面临的问题、挑战和实施对策,对实现灌区水利现代化和推动灌区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科学的实施方案,并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实践。这些成果使都江堰水利人以新的资源观和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不仅大力实施技术和管理创新战略,推进灌区基础设施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而且积极实施体制和机制创新战略,推进灌区管理体制现代化,还进一步实施灌区水利队伍建设创新战略,推进队伍素质现代化。这些成果更对弘扬“李冰精神”,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品格,提升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率领人民群众创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川西平原从此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都江堰始终运行不辍,为四川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此,历代对都江堰的维护和管理都非常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国家对都江堰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改造和扩建,健全了管理机构,强化了用水调度,提高了科学管理水平,实施了法制化管理,使其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82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009万亩,灌区从川西平原的14个县扩大到川中丘陵区共7个市、37个县(市、区),还使其由单一的灌溉供水,发展成为具有灌溉、城镇供水、防洪、发电、水产、旅游、环保等多目标综合服务的大型水利工程,成为四川省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水利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纵观都江堰2000多年创建、承传和持续发展的历史,它既是李冰和蜀地人民开创的千秋伟业,也是我国历代各族人民不断维护、改造和拓展完善的硕果。它把中国古代哲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充分体现在治水的过程中,以顺应水性的自然之道为治水的最高准则,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持续发展理念和“日新又新”的创造精神,创造了人类探索科学治水的辉煌业绩。都江堰作为世界上唯一留存至今造福人类的大型无坝引水工程,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创造能力。
文摘 插图:


第一章都江堰的历史发展及其评价
1.1都江堰的创建与历史变迁
岷江流域是古蜀先民繁衍与生息的地方。在5000多年前,蜀人便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古蜀文明。然而,岷江的泛滥又常常荡涤毁坏蜀民的家园。据考古发现,四川盆地西部的古文化遗址,如芒城、宝墩、三星堆、古城、鱼凫城等,均分布在岷江两岸,而且都不同程度地遭受过岷江洪水的袭击。相传大禹出生在岷江上游的汶川县境,《尚书·禹贡》中有“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记载。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蜀地遭大水,蜀王杜宇不能治,其相开明“决玉垒以除水害”。由于开明治水有功,深受人民拥护,杜宇便把王位禅让给了他。无论是考古发现,还是传说记叙,都证实了古蜀先民曾与岷江水患进行过长期抗争,并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为后来都江堰的创建提供了历史借鉴。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随着秦民的大量移入,以及中原先进耕作技术的传人和铁器的广泛使用,巴蜀地区的农业迅猛发展,进而刺激了灌溉排水、航运通商和城市营造对大型水利工程的需求。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守。他组织民众巧妙地利用岷江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和水势,筑鱼嘴分流,凿宝瓶口引水,修飞沙堰泄洪.在成都平原上穿二江引水行舟溉田,分洪减灾;立石人以观测水位变化,从而创建了都江堰这一举世瞩目、造福千秋的水利工程。从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李冰在任蜀守期间,还主持开凿了羊摩江,疏通文井江和石亭江,为后世都江堰灌区的拓展奠定了基础。此外,他还在广都开凿盐井和修建蓄水工程,疏通南安江道和燹道等,为开发四川西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汉代和三国蜀汉王朝对都江堰的建设和管理均极为重视。公元前145年一前141年。文翁任蜀郡太守,主持复修都江堰,并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七百顷”,率先扩大了都江堰灌区,为蜀中“世平道治,民物阜康”打下了基础。西汉时期,都江堰的水工技术被推广到了中原。公元前32年,河堤使者王延世采用都江堰堰工技术,成功地堵住了黄河决口。两年后,王再用此法止住黄河堤崩。时人评论王延世“盖亦仿李公之法耳”。早在东汉时期,就已设置了都江堰的专管官吏。公元168年,都水掾尹龙、都水长陈壹刻三神石人,并将“珍水万世焉”铭于李冰石像之上。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把都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