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文学 >

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名家专题精讲

2010-03-10 
市场价:¥18.00卓越价:¥14.90为您节省:3.10元 (83折) VIP 价:¥14.45 SVIP价:¥14.15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名家专题精讲 去商家看看
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名家专题精讲 去商家看看

 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名家专题精讲

  • 市场价:¥18.00
  • 卓越价:¥14.90为您节省:3.10元 (83折)
  • VIP 价:¥14.45 SVIP价:¥14.15
  •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2人 评论打分
  • 5 颗星:
  • (0)
  • 4 颗星:
  • (1)
  • 3 颗星:
  • (0)
  • 2 颗星:
  • (1)
  • 1 颗星:
  • (0)看全部2篇评论  (2篇用户评论 | 写评论)
    最佳组合 购买本商品和 当代小说二十家(增订本)
    共计价钱:¥55.00
    同时购买共计:¥42.70元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已经有了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7309037731
    ·条形码:978730903773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内容简介 《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名家专题精讲》以小说为重点,探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面向;历史迷魅与文学记忆。由“除魅”到“招魂”,《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名家专题精讲》借这一论式叩问现代中国历史与文学间复杂的对话关系,如国家神话的生成、文类秩序与象征体系的重组、“史学正义”与“诗学正义”的辩证、群众与个人主体的还乡团动,还有更重要的,时间、书写、欲望、记忆所构成的叙事网络。
    作者简介 王德威,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在学东亚系丁龙讲座教授。著有《从刘鹗到王祯和:中国现代写实主义散论》、《众声喧哗:三○与八○年代的中国小说》、《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众声喧哗以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跨世纪风华:当代小说二十家》、《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等。
    媒体推荐 书评
    这本书以小说为重点,探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面向:历史迷魅与文学记忆。20世纪中国的历史动力,不论在实证或叙事层面,都以“除魅”为主轴。在革命与启蒙的号召下,传统与现世中的价值信念倘若不够清明正确,无不被打为魑魅魍魉、牛鬼蛇神。 而文学,尤其是小说,往往被赋予揭露黑暗、启迪蒙昧的功能。 时移事往,一个世纪的现代经验却见证了历史的迷魅非但除之不尽,反而以最沉痛的代价,辗转回到我们身边。而文学与其说是印证了历史的独一无二的理性逻辑,不如说提醒了我们潜藏其下的想像魃域、记忆暗流。游走虚实之间,文学将我们原该忘记的,不应或不愿想起的,幽幽召唤回来。就其极致,这样的文学可能就是一种迷魅的演义;它甚至点出现代历史除魅冲动的本身,已经预设了新的造神欲望,也已经是一种迷魅。
    借着这一论式,本书触及历史与文学问复杂的对话关系,如国家神话的生成、文类秩序与象征体系的重组、“史学正义”与“诗学正义”的辩证、群众与个人主体的互动,还有更重要的,时间、书写、欲望、记忆所构成的叙事网络。所征引的例子,从19世纪的《三侠五义》到后现代的《什么都没有发生》,不一而足。大题小作,以偏概全,但无碍我们探讨一百五十多年以来,我们曾如何构思历史、书写文学的起点。
    一般所见,常以历史为过往人事的纪录,真实(甚或真理)下言门明的指针;相对的,文学则以虚构为能事,纵然触及史实,也不免平添玄奇幻想的因素。这样的二分法其实掩盖或误导了文学及历史叙述中的诸多交会点。近年西方评者从怀特(Hayden White)到福柯(MichelFoucault),从杰姆逊(Fredric Jameson)到德曼(Paul deMan),已从各种不同角度对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提出新解。在他们的眼中,历史或为庞大的叙事符号架构,或为身体、知识与权力争逐的场域;文学或为政治潜意识的表征,或为记忆解构、欲望掩映的所在。这些评者立论的立场容或不同,但对历史何所本,文学何所为的探讨,却都有深刻关怀。
    而回顾传统,我们了解中国史学与文学问的互动因应,其实源远流长。 司马迁以《史记》开创叙事文类的先河,杜甫以个人的吟咏兴寄铸成“诗史”,只是最明白的例子。然而在经过了20世纪后,我们才赫然发现,中国历史与文学的复杂纠结,较诸以往,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一名为“现代”的世纪里,历史既是被打倒对象,也是被奉祀的图腾;文学既是改造国魂的利器,也是随用随弃的工具。从20世纪初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兴一国之小说”的宣言,到世纪末的“重写文学史”运动,文学从业者介入历史的激情(以及往往随之而来的幻灭),未曾或已。与此同时,历史所留付的文学纪录更令人深思:历史的运作与诠释何以如此不可思议,以致一如虚构?而文学创作何以如此迫近现实,以致以放弃想像的自由为代价?
    历史的迷魅,文学的记忆:检视百年现代文学经验,毋宁让我们充满感喟。惟有承认历史神圣性的解体,文学阐释权的播散,我们才能以更谦卑的态度,面对萦绕历史周遭的迷魅,挖掘文学表象之下的记忆。从过去到现在,我们总已不断地在重写文学史,但这一回,“重写”的意义不是再还原真相,而是写出真相的种种拟态;“文学史”的目标不仅是对文学史料作实证叙述,而是正视文学虚构的本命,以及由此所折射的历史光影。
    ……
    编辑推荐 《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名家专题精讲》经由探勘历史废墟、记忆迷宫,我们才能铺陈现代及现代性的洞见及不见,也为下一轮历史、记忆的建构或拆解,预留(自我)批语空间。
    目录
    序:历史迷魅与文学记忆
    1 虚张的正义——《三侠五义》与《老残游记》新论
    2 罪抑罚?
    3 革命加恋爱——茅盾,蒋光慈,白薇
    4 批判的抒情——沈从文的现实主义
    5 此怨绵绵无绝期——张爱玲,怨女,金锁记
    6 诗人之死——闻捷,施明正,顾城
    7 记忆的城市,虚构的城市Ⅰ:海派文学,又见传人
    8 记忆的城市,虚构的城市Ⅱ:香港的情与爱
    8 记忆的城市,虚构的城市Ⅲ:老灵魂前世今生
    10 魂兮归来
    ……
    文摘 书摘
    女性主义者就此可以大作文章。我的着眼点是欧阳予倩如何运用剧场观念,来凸显传统公义的不足。在剧中第五幕的高潮里,武松正要把潘金莲开膛剖胸,奠祭武大时,金莲不为所惧,反历数自幼的不幸遭遇。她谋杀亲夫,固是事实,但张大户、武松等一千她生命中的男人,才是造成悲剧的真正祸首。武松闻言怒不可遏,就要挖她的心祭兄,潘却回说:“我的心早就给了你。”
    欧阳子倩的潘金莲与其说是个嫌疑犯,不如说是被害人。当武松的利剑刺入她胸中时,金莲的控诉似仍萦回我们耳际。传统公案剧很少见到两造辩论的场面,更不提被告挺身纠举原告的罪状。罪与罚在此几乎要主客易位了。但欧阳最可称道的是,他将剧场化为铺陈、辩论公案的所在。传统那断案如神、公正严明的青天大人不复得见;潘金莲痛诉男性压迫时,她的听众不可能是台上的人物,而应是台下的观众。超越了干百年的时空距离,她是在向20世纪的观众喊话。欧阳予倩仿佛把戏院改换成法院,让观众成了明察秋毫、洗雪沉冤的判官。
    《潘金莲》因此堪称是五四后,作家重新想像纸上公义的重要实验。欧阳予倩不仅打破以往公案剧的成规,也质疑传统(男性是尚)的法律效应。不仅如此,在一个剧变的时代里,他更向既存的律法机构,提出挑战。舞台不再只是虚构人生的所在,而可以成为种种道德公理资源的角力场。如下文将述的,这种新的剧场正义机制,挟着充满演出意味的罪、罚形式,将在未来文学及政治实践里,一再显现其力量。
    在白薇的《打出幽灵塔》里,另一出“吃人”的家庭悲剧正要上演。主人翁荣生——奸商地主兼鸦片走私者——强迫养女月林嫁他为第八名小妾。月林已爱上荣生之子巧明,抵死不从。神秘革命女子萧森出现,赫然认出月林是自己当年被富户诱奸后,产下即托给他人抚养的亲生女。月林真正的父亲——也就是诱奸萧森的富户——不是别人,正是要娶她为妾的荣生!
    我们当然可指摘《打出幽灵塔》的缺点:人物平板、故事煽情,对话夸张之至。但正因为此剧显得如此的生硬“不自然”,反而大有看头。白薇本人即是充满叛道精神—的新女性。她写作《打》剧,意在批判传统社会仇视轻贱女性的(misogyny)情结,但也不放过左翼革命中类似倾向,这的确是暴力泛滥的一出戏。强奸乱伦、暴动谋杀、革命反革命的情节此起彼落,但最恐怖的好戏还在后头。
    这出戏的主要象征是荣生自一寡妇处夺来的“幽灵塔”。这座塔谣传鬼魂出没,实为荣生用来幽禁女性、一遂兽欲的监狱。白
    ……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