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概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页码:561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7月 ·ISBN:7561424299 ·条形码:978756142429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外民俗概论 |
 |
|
 |
中外民俗概论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页码:561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7月
·ISBN:7561424299
·条形码:978756142429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丛书名:旅游管理专业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正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自学考试的需要而专门编写的一本教材,旨在给该专业的学生一个较为系统的民俗文化的基础知识,以便以他们今后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中外民俗有所帮助。目前,介绍有关中外民俗风情的普及性读物出版了不少,而民俗学的专业教材也有多种。
本书将民俗学专业教材与介绍民俗风情的普及性读物适当地进行了综合处理,目的还是为了使旅游专业的学生,既能依据民俗学知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有条理地分析了解,又能与本专业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层次相一致。
媒体推荐 前言
就世界范围而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旅游正日益成为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时尚。在回归自然的意识驱动下,人们热切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陶醉于山川秀美与自然形胜之中。此外,渴望了解异国他域的文化,与其他国家的人民进行思想交流和文化对话,也是人们积极参与文化旅游活动的持久不衰的内在趋动力。民俗风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中外各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既积淀有各自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凝聚着各民族人民群众的丰富感情,对国内外旅游者有磁石般的吸引力。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熟悉、了解与尊重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与相互理解,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是极其重要的。为了适应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管理专业需要为旅游业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为此,它要求本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质,熟悉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本书正是为适应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自学考试的需要而专门编写的一本教材,旨在给该专业的学生一个较为系统的民俗文化的基础知识,以便对他们今后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中外民俗有所帮助。目前,介绍有关中外民俗风情的普及性读物出版了不少,而民俗学的专业教材也有多种。本书将民俗学专业教材与介绍民俗风情的普及性读物适当地进行了综合处理,目的还是为了使旅游专业的学生,既能依据民俗学知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有条理地分析了解,又能与本专业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层次相一致。在编写过程中,有关民俗学专业知识方面,主要参考了我国民俗学界前辈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俗学概论》和辽宁大学乌丙安教授著的《中国民俗学》、《民俗学原理》等书,依据其理论构架作了知识介绍,对理论考证部分适当做了删减,并增加一些举例,以便对国内外旅游活动所涉及的民族、地区、国家的民俗现象加以理解。除此之外,本书还吸收了国内外有关学术研究成果,并借鉴了不少著作和文献资料。四川大学旅游学院的何林峰、刘小蓓、邓秋霞、唐琳、龙睿、余丹、杨强、易小力、樊信友、阳宁东等参与了部分收集资料与编写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深切谢意。限于编者的水平和时间的仓促,书中疏漏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和读者指正。
编 者
2002年3月
编辑推荐 本书正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自学考试的需要而专门编写的一本教材,旨在给该专业的学生一个较为系统的民俗文化的基础知识,以便以他们今后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中外民俗有所帮助。目前,介绍有关中外民俗风情的普及性读物出版了不少,而民俗学的专业教材也有多种。
本书将民俗学专业教材与介绍民俗风情的普及性读物适当地进行了综合处理,目的还是为了使旅游专业的学生,既能依据民俗学知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有条理地分析了解,又能与本专业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层次相一致。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民俗概论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一、民俗的定义
二、民俗的分类
第二节 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
文摘 书摘
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就应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有充分的了解。结合民俗的特征以及开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主要特点,作为开发的依据。
(一)历史性
历史性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民俗事象的形成和发展乃至消失,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或历史过程中完成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性,就是指它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历史产物。比如,日本人穿和服、朝鲜人尚白色、西方人的晚礼服为黑色等服饰习俗形成,都有某种历史原因。从民俗的广义上讲,所有民间风俗习惯,不论城市的或乡村的、历史的或现代的,都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但从旅游文化资源角度看,最具有价值的民俗事象是那些历史内涵丰厚和历史感鲜明强烈的民俗事象。比如,外国人在中国过春节,住窑洞,逛北京旧胡同;中国人到日本住有“榻榻米”的和式民居,品茶道;到美国西部坐马车,和印第安人交朋友等等,无论在何处旅游.旅游者追求的是在民俗文化氛围中体验一种历史感受。
(二)现实性
这里所说的现实性,不是指民俗的现代化或现代新民俗,而是指民俗传统的现存性和可实现性。也就是说,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民俗必须是现实的,或者是可以变成现实的。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民俗的现存性。由于文化旅游活动本身是一种观光体验,所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就必须具有可以感知的现存形式,即“古风尚存”。没有直接的可见可体验的现存形式,甚至这种形式本身并不具有典型性,那么这种民俗失去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其次是民俗的可实现性。今天,许多民俗事象都由于历史的变迁而消失或被人们渐渐遗忘,有的保留在历史文献中,有的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虽然作为已成为过去的民俗事象并不具有直接的现存性,只要我们从其中能够发现某种可实现性,它还是可以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中外许多主题公园、著名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就是充分利用了文化资源尤其是民俗文化资源的这种可实现性而取得成功的。总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具有现实性,这种现实既可以是直接的现实又可以是潜在的现实。
(三)可理喻性
这是指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民俗事象,从内容到形式,可以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一般不会产生理解障碍或者是引起反感,否则就失去了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这是民俗文化旅游的一大特点。追求文化差异性,感受异文化风情,接受异文化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