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灯千载业 立雪几人同:陈寅恪和他的弟子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教育出版社 ·页码:26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40676140 ·条形码:9787540676148 ·版本:第1版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传灯千载业 立雪几人同:陈寅恪和他的弟子 |
 |
|
 |
传灯千载业 立雪几人同:陈寅恪和他的弟子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教育出版社
·页码:26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40676140
·条形码:978754067614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24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学传承丛书
内容简介 《传灯千载业 立雪几人同:陈寅恪和他的弟子》穿透历史的烟尘,品味老一辈学人经历的苦辣酸咸和风风雨雨,通过对他们学术名山的追寻,再现他们在培育学术传人方面的学术领袖和精神贵族的地位,对于接续传统文化的流风遗韵,追寻前辈学人的学术功业,彰显先贤们的治学方法、道德品性和人格精神,揭示他们傲然立世的精神家园,展示师承关系和学术传统,再现一幅幅师友埙簏相应切磋学术的生动图景,为时代形容写照,兴来者可追之情,都不无裨益。
编辑推荐 《传灯千载业 立雪几人同:陈寅恪和他的弟子》:国学传承丛书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簪缨大族多国士
一、文化世家翰墨香
二、圣籍神皋夜夜心
三、负笈海外探骊珠
第二章 百年礼乐续河汾
一、学院遂闻传绝业
二、名园合与寄吟身
三、漂泊西南天地间
四、辽海传经非左计
五、大患分明有此身
六、旧地重游倍伤神
七、康乐园里“小阳春”
八、留命任教遭白眼
第三章 心志术业浑然通
一、炼石补天忙如许
二、疏属汾南敢追攀
第四章 一生负气成今日
一、不采蘋花即自由
二、斯文自有千秋业
第五章 弟子门人众生像
一、落荷相依满横塘
二、历史的追问
第六章 书生都有嶙蹭骨(刘节)
一、问学国学研究院
二、半生术业傲学林
三、一士谔谔能直语
四、浓浓的尊师情结
五、有其师必有其徒
六、回首那堪已百年
第七章 藏山托付不须辞(蒋天枢)
一、古丰学子
二、授受有源的治学法门
三、古风洋溢的君子
四、相知相契师徒情
五、藏山托付不须辞
六、不辱师命
第八章 悲情苦寒-学人(汪篯)
一、登堂入室的弟子
二、建国初期的汪篯
三、岭南请恩师
四、挥泪逐爱徒
五、汪篯之死
第九章 与你金针开生面(周一良)
一、京华求学业
二、师承陈寅恪
三、清华再聚首
四、渐行渐远难追寻
五、向陈先生请罪
六、“各行各业的小伙计”
七、毕竟是书生
第十章 片片浮云遮望眼(金应熙)
一、天分极高的学人
二、拜师陈氏门下
三、挥笔批恩师
四、寒光灼灼的双刃剑
五、杂家金应熙
六、版本不同的金应熙
第十一章 承续学术支脉的徐高阮
附录:
陈寅恪生平及学术行年
参考书目
后记
……
文摘 插图:

二、历史的追问
“纵有名山传史稿,传人难遇又如何。”考察陈寅恪的学术授受以及学术衣钵的传承,会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在中国学术传承史上,康有为有梁启超,胡适有顾颉刚,俞樾有章太炎,章太炎有黄侃,他们师徒都如同珠联璧合,日月争辉,光耀宗派,在学术史上留下了煌煌大名。令人遗憾的是,陈寅恪在传递学术圣火上,与康有为、俞樾、章太炎相比,就逊色得多,甚至与胡适、顾颉刚也不能比肩。蓄之于内者多,出之于外者少,是人们对陈寅恪比较公允的评价。这句话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作为学养深厚的大学者来说,由于外在环境的煎迫,陈寅恪没有取得与其才情学养相匹配的学术成就,也就是没有完全把他的胸中绝学一一展示出来,贡献给中国学术;二是作为人师来说,他尽管传薪多年,但没有培养出与之比肩的门人,也没有像胡适、顾颉刚那样拥有众多的门下弟子,没有形成学术流派。
陈寅恪一生授徒无数,登堂入室受其亲炙的弟子也不少,黍列门墙,“不知宫室之美百官之富”的人更是车载斗量,但他没有培养出在学术上能与之并肩的人物,他的旷世绝学没有人能够完全传承,在他的门下再也没有产生像他那样学术容量如此之大的人物。综观陈寅恪的一生,由于他具有令人羡慕的才华和一般人少有的家学渊源及机缘,所以能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创下了巨大的学术功业,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的一身绝学竟没有人能够传承,并发扬光大,反而成为难以追回的学术绝响。当他的学生们在怀念和追忆陈寅恪的学术功业时,萦绕在他们心头的难道只是对大师的怀念?其中有没有没能在学业上追步先贤的悲哀和苦恼?这不仅仅是陈寅恪的悲剧,也是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大损失,谁之过也?
作为杏坛传薪的名师,一般是学识、才情等学术内在资质与口才、授业艺术等外在素质的综合,两种素质融于一炉兼于一身的名师是很罕见的。
后记 还在2001年初冬时节,我的导师谢俊美先生就用电话通知我说,他准备主编一套丛书,名字定为《国学大师和他的弟子们》,并且指定我写陈寅恪这个人物,还说这个选题对于彰显老一辈学术大师的文化功业,再现他们在培育学术传人方面的学术领袖和精神贵族的地位,对于接续传统文化的流风遗韵,追寻先贤们的治学方法、道德品性和人格精神,揭示他们傲然立世的精神家园,梳理师承关系和学术传统,再现一幅幅师友埙篪相应切磋学术的生动图画,都很有裨益。在先生的鼓励下,我克服了畏难情绪,开始了资料的搜寻和撰写工作。同时把先生的原话几乎一字未遗地照录在引言和后记里,以为本文添色。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常常被大师们以文化自肩,孜孜授学,传承学术的精神所感动。尤其是陈门师徒之间埙篪相应切磋学术的场景,经常使我想起我在谢先生门下求学问业时的日子。我随侍先生有年,先生常常在茶余饭后,同我娓娓谈起他在陈旭麓先生门下求学时,陈先生是如何在学业上奖掖他、生活上关心他的片段,言谈之间,使我强烈感觉到先生对授业恩师的无限景仰和思念之情。同时先生是20世纪60年代从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学生,老辈学人的流风遗韵他都有机缘接触过,所以先生在知人论世、为学论文上颇具老辈学人的风采,为人忠厚善良,刚直不阿,尤其对门人弟子关心有加,一派古风。这使我在撰写陈门师弟之间的桃李之情时,从来没有产生过陌生的感觉,因为谢先生就是这样对待学生的。至于该书能否达到先生的要求,则因为我功力不够,恐怕要让先生失望了。
本书以师生关系为视角,力图挖掘和梳理世纪学人的学术传承,他们的学术成就则是作为背景知识,走马观花地浏览一下,不是本文探讨的主旨。至于本文所牵扯到的先贤们,作为后生小子,仰之如高…北斗,更不敢有丝毫亵渎或者不尊之意,望各位贤者体察。当然文责自负的勇气还是有的。
本书的撰写,首先要感谢我的老师谢先生,先生在百忙之中,经常过问该文的写作进度,多次为我指点思路,同时抽出专门时问审阅文稿,一丝不苟,甚至连错别字也一一订正,使我既感且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