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423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 ·ISBN:7040125447 ·条形码:978704012544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机械制造基础 |
 |
|
 |
机械制造基础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423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
·ISBN:7040125447
·条形码:978704012544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专业基础系列
内容简介 《机械制造基础(专业基础系列)》是为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需要,经结构优化,整合而成的一门强调应用基础知识的机械类职业基础课程教材。以讲清概念、强调应用为教学目的,《机械制造基础(专业基础系列)》讲述机械制造中的基础知识。全书除绪论外,共11章,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材料、铸造、锻造、焊接、机械零件毛坯的选择、几何量公差、金属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机械零件表面加工、特种加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基础(专业基础系列)》可供高职、高专机械类或机电类各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读物。
编辑推荐 《机械制造基础(专业基础系列)》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
目录 绪论
第1章 工程材料
1.1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1.1.1 强度
1.1.2 塑性
1.1.3 硬度
1.1.4 冲击韧度
1.1.5 疲劳强度
1.2 铁碳合金
1.2.1 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
1.2.2 合金的晶体结构
1.2.3 铁碳合金相图
1.2.4 碳素钢、铸铁
1.3 钢的热处理
1.3.1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1.3.2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1.3.3 钢的退火与正火
1.3.4 钢的淬火
1.3.5 钢的回火
1.3.6 钢的表面淬火
1.3.7 钢的化学热处理
1.3.8 热处理的技术条件和结构工艺性
1.4 合金钢
1.4.1 合金钢的分类与编号
1.4.2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1.4.3 合金结构钢
1.4.4 合金工具钢
1.4.5 特殊性能钢
1.5 有色金属
1.5.1 铝及铝合金
1.5.2 铜及铜合金
1.5.3 钛及其合金
1.5.4 滑动轴承合金
1.6 其他材料
1.6.1 粉末冶金材料
1.6.2 陶瓷材料
1.6.3 塑料、橡胶材料
1.6.4 复合材料
复习与思考题
第2章 铸造
2.1 概述
2.2 铸造工艺基础
2.2.1 铸件的凝固
2.2.2 合金的铸造性能
2.3 铸造方法
2.3.1 砂型铸造
2.3.2 特种铸造
2.3.3 铸造生产常见缺陷
2.4 铸造工艺设计
2.4.1 浇注位置和分型面的选择
2.4.2 确定铸造主要工艺参数
2.4.3 确定浇注系统
2.4.4 绘制铸造工艺图
2.5 铸件结构工艺性
2.5.1 铸造性能对铸件结构的要求
2.5.2 铸造工艺对铸件结构的要求
2.6 常用铸造合金的生产
2.6.1 铸铁件的生产
2.6.2 铸钢件的生产
2.6.3 有色合金铸件的生产
复习与思考题
第3章 锻压
3.1 概述
3.1.1 锻压生产的特点
3.1.2 锻压生产的适用范围
3.1.3 锻压生产的发展趋势
3.2 锻压工艺基础
3.2.1 金属的塑性变形
3.2.2 变形后金属的组织和性能
3.2.3 金属的锻造性能
3.3 自由锻
3.3.1 概述
3.3.2 自由锻设备
3.3.3 自由锻工序
3.3.4 自由锻件的分类和锻造过程
3.4 模锻
3.4.1 锤上模锻
3.4.2 曲柄压力机上模锻
3.4.3 平锻机上模锻
3.4.4 摩擦压力机上模锻
3.4.5 其他模锻设备
3.5 板料冲压
3.5.1 概述
3.5.2 板料冲压的基本工序
3.6 锻压件结构设计
复习与思考题
第4章 焊接
4.1 概述
4.2 手工电弧焊
4.2.1 焊接电弧
4.2.2 焊接接头
4.2.3 焊条
4.2.4 焊接接头的金属组织与性能
4.2.5 焊接应力与变形
4.3 其他焊接方法
4.3.1 埋弧自动焊
4.3.2 气体保护电弧焊
4.3.3 气焊和气割
4.3.4 电渣焊
4.3.5 等离子弧焊
4.3.6 压焊与钎焊
4.4 常用金属材料的焊接
4.4.1 碳钢的焊接
4.4.2 低合金结构钢的焊接
4.4.3 不锈钢的焊接
4.4.4 铸铁的焊补
4.4.5 非铁金属的焊接
4.5 焊接结构工艺设计
4.5.1 焊接结构生产工艺过程概述
4.5.2 焊接结构工艺设计
4.5.3 焊接结构工艺设计实例
复习与思考题
第5章 机械零件毛坯的选择
5.1 常见零件毛坯的分类与比较
5.1.1 毛坯类型及制造方法的比较
5.1.2 毛坯生产成本的比较
5.2 毛坯选择的原则
5.2.1 满足材料的工艺性能要求
5.2.2 满足零件的使用要求
5.2.3 满足降低生产成本的要求
5.2.4 符合生产条件
5.3 典型零件毛坯的选择
5.3.1 轴杆类零件的毛坯选择
5.3.2 盘套类零件的毛坯选择
5.3.3 箱体机架类零件的毛坯选择
复习与思考题
第6章 几何量公差
6.1 尺寸公差与配合
6.1.1 极限与配合(GB1800)
6.1.2 极限制与配合制
6.1.3 尺寸至500mm孔、轴公差带与配合
6.1.4 配合的选用
6.2 形状与位置公差
6.2.1 概述
6.2.2 形状公差与误差
6.2.3 位置公差与误差
6.2.4 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
6.2.5 形位公差的选用
6.3 表面粗糙度
6.3.1 基本概念
6.3.2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6.3.3 表面粗糙度的参数值及其选用
复习与思考题
第7章 金属切削加工基础知识
7.1 加工质量
7.1.1 加工精度
7.1.2 表面质量
7.2 切削运动
7.2.1 切削运动
7.2.2 工件表面
7.2.3 切削用量
7.3 刀具切削部分的几何角度
7.3.1 车刀的组成
7.3.2 刀具几何角度参考系
7.3.3 刀具标注角度
7.3.4 刀具工作角度
7.3.5 切削层参数
7.4 刀具材料
7.4.1 刀具材料应当具备的性能
7.4.2 高速钢
7.4.3 硬质合金
7.5 金属切削过程
7.5.1 切屑的形成过程
7.5.2 第1变形区
7.5.3 第Ⅱ变形区
7.5.4 第Ⅲ变形区
7.6 切削力
7.6.1 切削力的来源、合力及其分力
7.6.2 切削力的计算
7.6.3 切削功率的计算
7.6.4 影响切削力的主要因素
7.7 切削热和切削温度
7.7.1 切削热的产生和传出
7.7.2 切削温度的分布
7.7.3 影响切削温度的主要因素
7.8 刀具磨损和刀具寿命
7.8.1 刀具的磨损形式
7.8.2 刀具磨损的原因
7.8.3 刀具的磨损过程及磨钝标准
7.8.4 刀具寿命
7.9 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
7.9.1 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的评定
7.9.2 影响材料切削加工性的主要因素
7.9.3 常用材料的切削加工性
7.9.4 改善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的途径
7.1 0金属切削条件的选择
7.1 0.1 刀具几何参数的选择
7.1 0.2 刀具寿命的选择
7.1 0.3 切削用量的选择
7.1 0.4 切削液的选择
复习与思考题
第8章 机械零件表面加工
8.1 金属切削机床的基础知识
8.1.1 机床的分类
8.1.2 机床型号的编制方法
8.1.3 零件表面的切削加工成形方法和机床的运动
8.1.4 机床传动的基本组成和传动原理图
8.1.5 机床传动系统图和运动计算
8.2 外圆表面加工
8.2.1 外圆表面的加工方法
8.2.2 外圆表面的车削加工
8.2.3 外圆表面的磨削加工
8.3 内圆表面加工
8.3.1 内圆表面的加工方法
8.3.2 钻削加工
8.3.3 镗削加工
8.3.4 拉削加工
8.3.5 内圆表面磨削加工
8.4 平面加工
8.4.1 平面加工方法
8.4.2 刨削与插削加工
8.4.3 铣削加工
8.4.4 平面磨削加工
8.5 齿轮的齿形加工
8.5.1 圆柱齿轮齿形加工方法
8.5.2 滚齿加工
8.5.3 插齿加工
8.5.4 齿形的其他加工方法
8.5.5 齿形加工方案的选择
复习与思考题
第9章 特种加工
9.1 概述
9.2 电火花加工
9.2.1 电火花加工原理
9.2.2 电火花加工设备
9.2.3 电火花加工特点
9.2.4 电火花加工的应用
9.2.5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9.3 电解加工
9.3.1 电解加工原理
9.3.2 电解加工特点
9.3.3 电解加工的应用
9.3.4 电解磨削
9.4 超声波加工
9.4.1 超声波加工原理
9.4.2 超声波加工装置
9.4.3 超声波加工特点
9.5 激光加工
9.5.1 激光加工原理
9.5.2 激光加工特点
9.5.3 激光加工的应用
9.6 电子束加工
9.6.1 电子束加工原理
9.6.2 电子束加工装置
9.6.3 电子束加工特点
9.6.4 电子柬加工的应用
9.7 离子束加工
9.7.1 离子束加工原理
9.7.2 离子束加工特点
9.7.3 离子束加工的应用
复习与思考题
第10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10.1 工艺过程与工艺规程
10.1.1 概述
10.1.2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
10.1.3 生产纲领与生产类型
10.1.4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
10.1.5 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10.2 典型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10.2.1 轴类零件加工
10.2.2 套类零件加工
10.2.3 箱类零件加工
复习与思考题
第11章 先进制造技术
11.1 数控加工技术
11.1.1 数字控制与数控机床的概念-
11.1.2 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11.1.3 数控机床的分类
11.1.4 数控机床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11.2 快速成形技术
11.2.1 快速成形技术的概念
11.2.2 快速成形技术的工作原理
11.2.3 快速成形技术的工艺方法
11.2.4 快速成形技术的特点和用途
11.3 超精密与纳米加工技术
11.3.1 超精密加工技术
11.3.2 纳米加工技术
11.4 工业机器人
11.4.1 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概念
11.4.2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
11.5 柔性制造技术
11.5.1 柔性制造单元
11.5.2 柔性制造系统
11.5.3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复习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
序言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蓬勃发展和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编写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特色要求的教材,是促进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一项重要工作。鉴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要求,在吸取近年高职高专教学实践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着高职高专基础课程教材要体现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目的的宗旨,本书对传统的“工程材料”、“热加工工艺基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加工工艺基础”等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取舍、结构优化,以毛坯成形工艺方法和机械零件表面加工工艺方法为主线,将机械制造过程中相关基础知识有机串联起来,又吸纳了现代制造体系中的“特种加工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相关内容,形成了新的教学内容体系。整合后的“机械制造基础”教材,各章既有相对独立性,又紧密联系、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本书按90学时编写,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适应性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使用本书时,可按具体教学需要进行调整或取舍。本书可供高职高专机械类或机电类各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读物。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乔世民(绪论、第8章、第11章)、郁龙贵(第1章1.1~1.5)、刘唯(第2章、第7章)、张弦(第1章1.6、第3章)、吴锡其(第4章、第5章、第6章、第9章)、沈永鹤(第10章)。乔世民教授任主编,刘唯副教授任副主编。全书由上海交通大学杨建国教授主审。
本书编写过程中,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王文霞老师为文稿整理、编排做了大量工作。本书参考并引用了一些教材的内容和插图。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限于编者的水平。书中缺点、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有关专家、同行、读者不吝赐教。
文摘 插图:

21世纪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年代,我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就必须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及机械制造技术。
3.本课程的性质和研究内容
“机械制造基础”是为适应高职高专教学改革需要而重新构建的一门课程。它是将“工程材料”、“热加工工艺基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加工工艺基础”等传统课程内容,经过分析取舍、结构优化、再吸纳了现代制造体系中的“特种加工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相关内容,整合而形成的一门强调机械制造应用基础知识的机械类课程。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不仅使学生在常用工程材料、毛坯与零件的成形方法、公差与配合、切削加工及拟订工艺规程的原则等方面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有一定的感性知识。因此,本课程应在“热加工实训”和“机加工实训”之后进行讲授。通过实训,学生初步熟悉了毛坯和零件的成形、切削的方法,常用设备和工具的基本原理和大致结构,并对毛坯或零件加工工艺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程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研究的内容是工程材料和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基础知识。考虑到后续课程安排,教材内容处理上有所区别。“工程材料”部分以剖析铁碳合金的金相组织为基础,以介绍工程材料的性质和合理选材为重点。“铸造”、“锻压”、“焊接”各占有一定的篇幅,因为这方面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本课程前后均未安排与此有关的课程。“几何量公差”部分,介绍概念与选用。“机械零件毛坯的选择”、“金属切削加工基础知识”、“机械零件表面加工”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部分,则着重在“机加工实训”的基础上,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而归纳成系统性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而“特种加工”和“先进制造技术”部分,则着眼于拓宽知识面、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适应性。
4.本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应用性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应熟悉各种工程材料性能,并具有合理选用所需材料的能力;初步掌握和选用毛坯或零件的成形方法及机械零件表面加工方法;具有选用公差配合的能力;了解工艺规程制定的原则及特种加工、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和应用场合。
本课程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广。学习本课程时,除要重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