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页码:242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11700995 ·条形码:978751170099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独自在13亿人中:一次横跨中国的旅行 |
 |
|
 |
独自在13亿人中:一次横跨中国的旅行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页码:242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11700995
·条形码:978751170099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独自在13亿人中:一次横跨中国的旅行》内容简介:其实这个主意是那个运垃圾的替我想出来的。我每天经过小区大院儿时他都十分警惕地打量我然后大嗓门儿地质问一句:“你在中国是干什么的?”具体地说,他每天不只问一次。在北京收垃圾可不是开着大卡车一天来一次,而是由每个垃圾工骑着比自行车大不了多少的改装成小垃圾斗的三轮车一车一车来运的,所以他一早到晚都在院儿里。开始的时候他用中文问我,过了没几个星期却忽然改口用英语来问了。他一定是为了我而特意去学了英语,因为我在他的眼里是个不解之谜。他一定是发现了我好像从来不去上班,也没有在固定的时间出发去什么地方。
作者简介 柯立思,德国专栏作家,自由撰稿人,曾在《泰坦尼克号》杂志做过编辑,是著名德文博客网站“ZIA”和“巨型机器”的创立人之一。1990年出版《根舍人》,1994年出版《红色的仙鹤》(同格瑞斯和子泼合著)。1998年出版的德国前外长费舍尔的长篇传记《我们是疯子》曾在德国政界和文化界引起很大反响。2009年的新书《来自中国的信(Bliefe yon Dlueben)》,在今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中倍受欢迎,一面世就成为德语国家中国题材书籍的畅销书。
媒体推荐 围着世界跑的作家柯立思这次一个人在中国穿越了5000多公里。在《独自在13亿人中》一书中他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描写得活灵活现,让读者身临其境。
——安德利亚斯·提曼(Andreas Thiemnn),《西德意志汇报》,2008年7月
柯立思的书用最精彩的口语写成。他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同时也不怕去印证某些偏见:不管是对于生活在中国的傲慢的外国人,还是对于那些有时拥有无比的耐心,但又经常绝对务实而且待人冷漠的中国人——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源于真实生活的书。
——阿利安娜·崴策(Ariane Waelzer),北德国电台,2008年8月
柯立思的《独自在13亿人中》是一本非常幽默的书。光怪离奇的故事层出不穷。一离开大城市,中国看上去真像是一个陌生的地方。
——格哈特·瞢瑞亭(Gerhard Pretting),奥地利广播电台,2008年8月
微笑之国中形态各异的面孔在作者的笔下汇成一幅表现这个泱泱大国的印象派画卷……语言十分流畅。作者用简洁的句子描述他旅途的种种经历,时常让人忍俊不禁。不管柯立思最终是否成了一个中国人,对读者来讲,能和他一起分享这个过程实在很令人欣慰。
——安德利亚斯·克瑞穆拉(Andreas Kremla),《维也纳人》杂志,2008年8月
毫无疑问这是近年来出版的最好的游记类书籍之一。
——帝特·格闰灵(Dieter Croehling),《德国日报》,2008年8月
编辑推荐 《独自在13亿人中:一次横跨中国的旅行》: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多家西方媒体鼎力推荐。
现代版的《马可波罗游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老外的沼泽地
第二章 《碟中谍4》
第三章 保时捷菩萨
第四章 爱的军队
第五章 相扑小姐
第六章 德中购物游
第七章 官僚木乃伊
第八章 大坝上的轻骑
第九章 恐怖!恐怖!
第十章 在万州的安静日子
第十一章 在地狱里的日子
第十二章 站立迪斯科3000
第十三章 四川好人
第十四章 霸子和杜甫
第十五章 从毛到道
第十六章 第一次看见牦牛
第十七章 西部荒地
第十八章 非法入境者
第十九章 拉萨七日
第二十章 因为它就在那儿——珠穆朗玛峰
第二十一章 毛的大胡子
……
序言 在一位神秘的垃圾工的启发下,我们的主人公产生了在中国旅行的灵感。但这个决定是否正确还有待考验。
其实这个主意是那个运垃圾的替我想出来的。我每天经过小区大院儿时他都十分警惕地打量我然后大嗓门儿地质问一句:“你在中国是干什么的?”具体地说,他每天不只问一次。在北京收垃圾可不是开着大卡车一天来一次,而是由每个垃圾工骑着比自行车大不了多少的改装成小垃圾斗的三轮车一车一车来运的,所以他一早到晚都在院儿里。开始的时候他用中文问我,过了没几个星期却忽然改口用英语来问了。他一定是为了我而特意去学了英语,因为我在他的眼里是个不解之谜。他一定是发现了我好像从来不去上班,也没有在固定的时间出发去什么地方。这让他很困惑,由此他见天儿来烦我。
问题其实是:连我自己也不太清楚我在中国干什么。两年前我的中国太太也不能完全说是连拉带扯地把家从新加坡搬到北京时,我就想好了,我愿意生活在中国人中间,我愿意学中文,我想知道关于中国的一切,对,就这么定了。然后我还想把自己也变成一个中国人,至少有那么一点儿也行。这么想的原因有好几条,我也是过了好一阵子才敢于承认的。第一点很简单,我想能更好地理解我的太太,第二点是我一直想暗地里把我容易紧张的毛病给改掉,学习像个中国人那么酷。
文摘 插图:

我决定去香啡缤咖啡馆。到的时候里面已经坐满了老外。“老外”是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总称,字面意思应该是“外国来的老家伙”。我的中文教材里说这个词有表示尊重的含义,但我不是很确切是不是真的。我环视了一下四周。一个穿方格子衬衫加短裤的美国人站在门口的过道上正对着手机说他的位置,“对,在香啡缤。就是像星巴克那样的一个咖啡连锁店。”他一边说一边用另一只手不停地抓提他的裤裆。很奇怪的是中国男人很少有这个习惯动作。他们更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胡噜他们光着的肚子、抠脚丫子或是剔牙什么的,但是从来不去抓裤裆。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科学家们有空儿的话可以来研究一下。
其实在香啡缤用早餐我心里有点儿不安。我觉得要做一次中国式的旅行应该从吃中国早餐开始,可是我对此还不太适应。虽然我吃东西没什么忌口的,可中国的早餐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首先是一碗没什么味道的粥,一根油乎乎的像香肠一样的油条,配菜不是腌制的咸菜丝儿,一坨黑咕隆咚的咸疙瘩,就是其他一些不好消化的小菜,最后还有一个硬邦邦的茶叶蛋。没有咖啡,通常连茶也没有,可以喝的只是甜豆浆,而且还不热。
我的第一堂真正的中国课是在一份金枪鱼三明治和一杯热牛奶咖啡下肚后才开始的——具体地说是在富莱德的房子里。我回去时房子里已经来了不少中国工人,彼得手里拿着水平仪和尺子很激动地在他们中间走来走去。“刚送来的一楼花园门,”彼得看到我之后大声地说,“真他妈的狗屁。锁的位置没有装对,门侧的插销忘了带来,铁皮焊得也太粗制滥造了。”二楼阳台的铸铁栏杆也有问题,不仅太小,而且是歪的,装上以后晃来晃去。“这些你们都得统统拿回去,”彼得说,他的中国朋友泽普帮着给翻成中文。工人们认为栏杆还能修修,可以先在这儿拧拧然后在那儿再磨磨。“改改不就得了。差不多能用。”“差不多”在中国不仅仅是一个词,它代表了一种世界观:不要说过分的完美主义对中国人来说是种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