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黄帝内经(经典珍藏版)(精美书签)
基本信息·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页码:330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 ·ISBN:9787807361701 ·条形码:978780736170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白话黄帝内经(经典珍藏版)(精美书签) |
 |
|
 |
白话黄帝内经(经典珍藏版)(精美书签)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页码:330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
·ISBN:9787807361701
·条形码:978780736170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国学大书院
·图书品牌:北京世纪山水文化
内容简介 《白话黄帝内经》(经典珍藏版)又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养生学巨著,与《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作为一部流传久远的古代传统医学圣典,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国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对中医学发展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从饮食、起居、四时气候、昼夜明晦、日月星辰、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各个方面,确立了疾病的诊治之法,并详细地谈论了病因、病机、精气、藏象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是一部统领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养生学的集大成之作。
媒体推荐 书评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唐]孙思邈 词古义精,理微事著,得天和于未病,续人命于既危,彝伦益敦,王化兹盛,实医家之宗祖,犹吾儒之有五经也。——[明周木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在整个黄帝文化中起着灵魂作用。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与“心物一元”的思想,直到当代还对心理学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向水
编辑推荐 《白话黄帝内经》(经典珍藏版)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全书约七十万字,分为两部分《素问》和《灵枢》。
目录 素 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01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03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04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06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08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12
阴阳别论篇第七 /14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15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16
五脏生成篇第十 /19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21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22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23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24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25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26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28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31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34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38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40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41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44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45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46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48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50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52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54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55
热论篇第三十一 /56
刺热篇第三十二 /57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59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60
疟论篇第三十五 /62
刺疟篇第三十六 /65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66
咳论篇第三十八 /67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68
腹中论篇第四十 /70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72
风论篇第四十二 /73
痹论篇第四十三 /75
痿论篇第四十四 /76
厥论篇第四十五 /78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79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81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82
脉解篇第四十九 /84
刺要论篇第五十 /86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87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87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88
针解篇第五十四 /89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90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92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93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94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 95
骨空论篇第六十 / 97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 99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101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105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109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110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112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114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118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121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127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136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亡佚) /157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亡佚) /157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158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172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174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175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177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178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181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182
灵 枢
九针十二原篇第一 /184
本输篇第二 /187
小针解篇第三 /191
邪气脏腑病形篇第四 /193
根结篇第五 /197
寿夭刚柔篇第六 /200
官针篇第七 /202
本神篇第八 /204
终始篇第九 /206
经脉篇第十 /210
经别篇第十一 /218
经水篇第十二 /220
经筋篇第十三 /221
骨度篇第十四 /225
五十营篇第十五 /226
营气篇第十六 /226
脉度篇第十七 /227
营卫生会篇第十八 /228
四时气篇第十九 /230
五邪篇第二十 /231
寒热病篇第二十一 /232
癫狂篇第二十二 /233
热病篇第二十三 /235
厥病篇第二十四 /238
病本篇第二十五 /239
杂病篇第二十六 /240
周痹篇第二十七 /242
口问篇第二十八 /243
师传篇第二十九 /245
决气篇第三十 /247
肠胃篇第三十一 /248
平人绝谷篇第三十二 /249
海论篇第三十三 /249
五乱篇第三十四 /250
胀论篇第三十五 /252
五癃津液别篇第三十六 /253
五阅五使篇第三十七 /254
逆顺肥瘦篇第三十八 /255
血络篇第三十九 /257
阴阳清浊篇第四十 /258
阴阳系日月篇第四十一 /259
病传篇第四十二 /260
淫邪发梦篇第四十三 /262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第四十四 /263
外揣篇第四十五 /264
五变篇第四十六 /265
本脏篇第四十七 /267
禁服篇第四十八 /271
五色篇第四十九 /273
论勇篇第五十 /276
背腧篇第五十一 /277
卫气篇第五十二 /278
论痛篇第五十三 /279
天年篇第五十四 /280
逆顺篇第五十五 /281
五味篇第五十六 /282
水胀篇第五十七 /283
贼风篇第五十八 /284
卫气失常篇第五十九 /285
玉版篇第六十 /286
五禁篇第六十一 /289
动输篇第六十二 /290
五味论篇第六十三 /291
阴阳二十五人篇第六十四 /292
五音五味篇第六十五 /296
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 /298
行针篇第六十七 /300
上膈篇第六十八 /301
忧恚无言篇第六十九 /302
寒热篇第七十 /302
邪客篇第七十一 /303
通天篇第七十二 /306
官能篇第七十三 /308
论疾诊尺篇第七十四 /310
刺节真邪篇第七十五 /312
卫气行篇第七十六 /317
九宫八风篇第七十七 /319
九针论篇第七十八 /320
岁露论篇第七十九 /324
大惑论篇第八十 /326
痈疽篇第八十一 /328
……
文摘 书摘
《黄帝内经》是上古乃至太古时代中华民族的民族智慧在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是一部极其罕见的医学养生学巨著,与《伏羲卦经》《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同时,也是中华传统医药学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经典。
《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全书内容是以黄帝与臣子岐伯、伯高、少俞、雷公等问答讨论的形式进行论述,之所以托名黄帝,主要原因是受尊古之风的影响。它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而且对人体生理学、医学病理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等进行了精深、全面的论述。它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气候、昼夜明晦、日月星辰、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各个方面,确立了疾病的诊治之法,并详细地谈论了病因、病机、精气、藏象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是一部统领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养生学的集大成之作。除此之外,它涉及到天文、历算、气象、生物、农艺、哲学、音乐等许多方面的知识。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组成,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
《素问》内容丰富,包括阴阳五行、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有关内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其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在讨论了人体生理、病理、解剖形态等以外,更注意机体功能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认为人体除了脏腑,还有精、气、津、液、血、脉、皮肤、肌肉、骨骼、五官等,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而且组成整体,它们在发挥各自作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更重要的是以经络贯串了统一的整体。
《黄帝内经》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与医学的结合,还意味着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在医学领域中得到进一步的阐述。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医学经历了长时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而有可能写出符合当时科学要求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正是用朴素的唯物观点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现象、疾病原因、情志活动等问题,并针对神教迷信思想作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