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地理 >

康熙的大墙(清代行宫探秘)

2010-03-09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书店 ·页码:24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806636329 ·条形码:978780663632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康熙的大墙(清代行宫探秘) 去商家看看
康熙的大墙(清代行宫探秘) 去商家看看

 康熙的大墙(清代行宫探秘)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书店
·页码:24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806636329
·条形码:978780663632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康熙的大墙(清代行宫探秘)》讲述了:清王朝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传奇,清代行宫是一个充分而独特的载体。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见证了一个新兴的王朝在长城之外展示的大国气度;江南行宫记述了一个鼎盛的王朝于街头巷尾流布的隐秘传闻;北京行宫承载着一个衰败的王朝灭亡前风声鹤唳、四面楚歌的苦痛历史。作为历史的有形载体,清代的行宫比紫禁城更丰富地刻画了整个时代的图景。在这一座座精美舞台上,曾经上演着政治、民族、文化的历史大剧。这些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各色各样的清代行宫,它们不仅是建筑、风景、文化、风俗的标本,不仅是清帝一次或多次出行的足迹,也是一刻或一段历史的完整再现。它们传承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记载着清代蒙古族、藏族及其他各少数民族与外国使节浩浩荡荡朝觐中央王朝的宏伟篇章,讲述着江南水乡曲折隐秘的民间故事,演绎着帝国穷途末路时人民的罹难与家园的毁灭,展现着多种多样的历史样貌。清代行宫,是一册册在时空交错中完整保存着历史的书籍,翻开扉页,它将揭开尘封已久的秘密以及给予我们隐藏于历史深处的启示。
作者简介 完颜亮,北京人,祖籍黑龙江,1979年11月出生。自由撰稿人,致力于文学创作与东西方哲学、历史、宗教、艺术等领域的研究。2001年出版长篇小说《时光波浪与明岛火舞》,2007年曾任季羡林先生《季羡林说写作》(中国书店出版)一书的特约编辑。2007年出版关于清代历史与建筑的著作《王府的前世今生》。
编辑推荐 《康熙的大墙(清代行宫探秘)》由中国书店出版。
目录
洪水·北人·行宫
(代前言)
第一章 康熙的大墙
一、木兰秋狝
二、塞外夏宫
三、乾隆的嘉园

第二章 我是谁
一、雾锁江南
二、江南行官
三、神秘的母亲
四、太后的山与水

第三章 怀柔远人
一、大师之旅
二、穿越死亡之海
三、刹宇之城
四、马嘎尔尼

第四章 王朝的困境
一、闪电传言
二、丢失的铺匣
三、乱世与空园

第五章 帝国的黄昏
一、梦断烟波敛爽殿
二、火烧圆明园
三、西宫之变
四、颐和园的囚徒
五、津门御苑

第六章 避暑山庄涅槃
一、民国时期的避暑山庄
二、熊希龄与“热河行官盗宝案”
三、军阀与日军占领时期的避暑山庄
四、凤凰涅槃
参考资料
……
序言 承德。塞外的冷风掠过避暑山庄的湖面,穿行于游廊中。康熙将一片青山碧水化作庞大的花园与宫殿。山庄周围群峰环抱,天高云淡,刹宇如海,大佛矗立,钟声悠扬。这是一个因政治与宗教的结合而起源的城市,它永远让北人的铁蹄与刀锋消弭在这曾经荒无人烟的河谷之中。
江南。水乡的雾气笼罩着精致的亭台楼阁。乾隆在这里留下一座座已经沉寂的古行宫与石碑。鱼鳞石塘宛若海上长城,在夕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这一切记载了他曾经为连年泛滥的洪水如何挥金如土,大兴土木。然而人们津津乐道的却是他众说纷纭的艳闻趣事与匪夷所思的身世之谜。
北京。阳光铺洒在荒芜的野草上,焚灭的废墟点缀着干裂的土地。咸丰所抛弃的那一片片断石残碑如累累白骨般呈现在光影之中。它们沉寂如遥远的古罗马角斗场、柬埔寨吴哥窟、玛雅文明遗址。然而圆明园的大殿不是因时间而消亡的,它是一个庞大王朝被撕裂的残片。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康熙的大墙
二、塞外夏宫
(一)长城的荒芜
本节题记是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皇帝回应古北口总兵蔡元“请行修筑长城”的上谕(《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无独有偶,康熙皇帝到多伦诺尔与喀尔喀蒙古的首领们会盟时,也曾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伟人的思想是相近的,但仍有所区别。唐太宗李世民认为“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至于此,朕今委任李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与李世民不同,康熙皇帝无意贬损前朝的帝王,而且他与太宗皇帝的思想也站在相异的立场:李世民以强大的军力驱逐突厥,而康熙的故乡就在长城之外,他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帝国的君主,自然具有独特的攘外与安内的思维方式。
长城在千年的时光中守护着华夏文明古国,秦始皇把战国时代齐、楚、魏、赵、韩、燕的边墙连为一体,“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但长城尚未完工,秦朝就亡了。以后历代帝王皆为长城的修筑而大兴土木。长城是隔绝的大墙,它隔绝中原与塞外的一切,让华夏文明独立在其他民族之外。同时,长城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墓地”(R·西尔弗伯格,《漫长的边墙》),它宏伟冰冷的城砖下埋葬了约四十万被强征来修筑它而死亡的人民。然而,事实上,日久年深之后人们才意识到长城所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中原王朝强盛时,发兵远征塞外,无需筑长城就可以解决边患——秦皇汉武驱逐匈奴,出塞追击,军威浩荡,何须长城?中原王朝衰落时,长城更是毫无用处。明朝末年腐败不堪,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边患层出不穷,内外交困的明朝无法抵御清兵人关,这种情形下的长城对于抵御塞外民族的大规模入侵反而起到消极的作用。因为长城难以全线分守,却又是最重要的心理防线,当它的任意一点被攻破的时候,意味着整个中原王朝门户的失守,民心与军心会受到巨大的动摇,同时使入侵者士气更为振奋。总体而言,长城对于中原的作用始终是负面的,然而它的身躯太宏伟了,毫无疑问又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是一个逝去的、没有意义的悖论。
历史上春秋、战国、秦朝、西汉、金代、明代都曾修筑过长城。其总长度达一万五千多公里,约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