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健康 >

家庭医生

2010-03-09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37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309063848 ·条形码:978730906384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家庭医生 去商家看看
家庭医生 去商家看看

 家庭医生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37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309063848
·条形码:978730906384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家庭医生》可以作为一本使用方便和医学卫生知识全面的手册存于家中,它不仅能帮助读者了解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而且还可了解器官是否发生病变及应该怎样处理。《家庭医生》分为3个主要部分:人体结构、病症图表解释和其他医学卫生常识。
人体结构主要阐述人体从胚胎形成、胎儿发育、人体各系统功能的发育、成熟,以及衰老全过程。除了胎儿成长外,各个发育过程,如智力、体格、精神等均在表格、图中列出。
病症图表解释是《家庭医生》的核心,收集了关于成年男女和儿童所遇到的最常见和令人担心的各种症状的图表140余幅。每幅图表针对一个特定的症状,然后探索其可能的诊断。通过回答是或不是,就能迅速和方便地找到可能存在的病因,并查阅到处理的方法,既能发挥自我诊断、自我医治的主观能动性,又不会延误就诊时间,这正是《家庭医生》特色之处。
其他医学常识将帮助您在家中处理疾病和损伤、家庭现场急救、家庭护理和合理用药,以及常用检验和特殊检查的方法、正常值和临床意义、老年人保健知识、癌症的早期信号、性病防治知识和中药与食品进补及忌口知识等。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深入浅出,易懂易学,重点突出,融科学性、实用性和普及性于一体。专家曾在现实生活中对病人做过观察,认为《家庭医生》所涉及的内容是能够经受实践检验的。
作者简介 孙晓明,男。20世纪80年代上海医科大学本科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从事临床内科工作多年。1990~1997年赴英国留学,1993年获英国Leeds大学卫生服务科学硕士(Msc.),1996年获英国Keele大学卫生管理学博士(Ph.D),并留校任研究员(Reseasch ellow),1997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招聘回国工作,先后任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助理、妇幼保健与基层卫生处处长,教授、主任医师。1997年入选上海卫生系统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百人计划”。2001年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2005年被复旦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聘为教授、主任医师,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卫生系统领军人才。2007~200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受聘工作一年。在国内外出版学术著作5部,学术论文100多篇。带教国内外博士、硕士研究生多名。
目录
序篇 正常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
第一篇 1岁以下婴儿的常见症状及处理
第二篇 儿童疾病的常见症状及处理
第三篇 青春期问题及处理
第四篇 成人疾病的常见症状及处理
第五篇 男性疾病的常见症状及处理
第六篇 女性疾病的常见症状及处理
第七篇 妊娠和分娩期的常见症状及处理
第八篇 家庭实用医学常识
第九篇 老年人的问题
第十篇 性传播性疾病问题
第十一篇 常见肿瘤的症状和诊断
第十二篇 科学用药
第十三篇 常用临床检验
第十四篇 中药进补与疾病的饮食营养
……
序言 人类的健康发展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首要条件,而且更是人类一切社会生产活动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之一。
20世纪的后半叶,全球在人类健康状况改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1945~2000年,全球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从46岁提高到68岁,婴儿死亡率从148‰降低到49%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10%0降低到68‰,孕产妇死亡率从620/10万降低到210/10万。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的卫生健康目标发生了变化,健康观念有了新的内容和要求。
健康的重要性就其本身性质而言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用诺贝尔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Amartv Sen)的话来说,健康是使人类生活体现价值的基本潜能之一。在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KofiA.Annan)为筹备联合国千年峰会委托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良好健康的愿望一直排在全世界各国人民希望的首位。疾病的痛苦和英年早逝使得疾病控制成为所有社会关注的中心,并激发人们将健康列为国际法规定的基本人权之一。但什么是健康,如何来判断健康?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始终处于争论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人们的健康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和更新。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er-ates)认为,人体存在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当4种体液比例适当,处于平衡状态时,则处于健康状态,否则,健康损失,这是古代原始健康观。17世纪显微镜应用于医学之后,产生了生态健康观,认为健康是致病因子、宿主、环境三要素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但更强调致病因子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社会学家提出,个人行为因素、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三者的协调,才使机体处于健康状态。随着生物科学的进步,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生物学体系的形成,使人们从生物学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现象及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特别是19世纪中叶“细胞学说”确立之后,生物学模式健康观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认为健康就是“生物学上的适应,机体处于内稳定状态”。
文摘 插图:



热点排行